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讲到乙三、菩提道。
净土法门是一个佛陀本愿功德所摄受的法门。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佛堂当中,我们创造了一句佛号,你在你的身口意创造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同时产生了两种的力量:第一个是来自于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第二个是来自于外在的佛陀的力量。所以一句佛号创造出来以后,你的生命有两种力量,心力、佛力的交互作用或者说是感应道交。这两种力量的成败关键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都知道佛法的因缘观,它肯定是由内而外的;外道的因缘观是由外而内的。佛教的因缘观是你准备好了,佛陀就准备好了。是由心力去带动佛力,你有多少的准备,佛陀给你多少的功德,所以我们自身的准备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了。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圆满的,他已经成佛,所以他的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他是没有欠缺的。关键是,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佛陀到底会给你什么东西?答案是不一定,有很多种可能。我们心里到底是释放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就决定佛陀给你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他可能给你一个糖果,也可能给你一个蛋糕,也可能给一个摩尼宝珠。所以在接触佛号的当下,我们心灵到底你是释放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呢?就关键到佛陀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功德。
在《楞严经》当中,佛陀讲到我们的心灵有两种力量可以释放:第一个,你释放的是一种轮回的力量,生死轮回的力量;第二个,你释放是一个菩提的力量,功德庄严的力量。有两种可能。《楞严经》把心灵的力量分成两块,轮回力跟菩提力。什么叫做轮回的力量呢?它的主角关键在攀缘心,就是你平常习惯用攀缘的心来面对人事。当然他攀缘的所缘境有两个,一个是感受,一个是想象。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第一个会产生感受。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会有快乐的感受。如果你自己有罪业表现出来了,你跟人事接触会有痛苦的感受。本来感受是没有错的,它只是如实地释放你的善恶业,它没有错,感觉没有错,但是错在哪里呢?你不应该去攀缘它。
感受受到你的刺激攀缘以后,它马上转换成想象,你就创造了影像。本来影像是在外面的,你跟某一个人接触,他是一个外在的影像跟你没有关系。但是你产生感受以后去攀缘感受,这个人跟你有关系了。因为你去攀缘这种快乐的感受,心中自己出现一个影像,这个人影像在你的心中生根了。他跟你产生纠缠不清的关系,因为你去攀缘他。然后你心中产生影像以后,继续攀缘你的心中的影像。好了,就产生执著,你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上,从此以后挥之不去。
当我们的心攀缘感受,由感受创造影像,再去攀缘影像的时候,你就创造一种生死轮回的业力了,这个业力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本来我们跟人事接触,那是一种果报。果报本来受完就没事了,但是我们攀缘我们心中的感受,攀缘心中的想象,使令果报又创造新的业力出来。什么人临命终的时候是很难往生的?心中执著的影像越多,生死业力越重,这个是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因为你心有所住的所缘境越多,你给它太多能量,你给他的能量变成轮回的力量,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菩提的力量。什么叫菩提的力量呢?它是向内安住的,正念真如,安住空性、安住菩提心。你面对人事的时候是以无所得的心,完全是一种愿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去面对人事,你放下你的感受,放下你心中的影像,做你该做的事情。人生只是一个历练,人生只是一种理想抱负的实践而已。这个时候你创造的是一种菩提往上超升的力量。再来人不谈,正常的修行者两种力量都会有。
我们一般人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正常的情况你的佛号是两种力量:一种是往上升的往生的力量,成佛的力量;另外一种力量是一种轮回的力量,因为你还是有所攀缘。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每一个人的佛号都是上下力量在拉扯。谁能够往生呢?必须是向上的力量——愿力要超过你向上的业力,你就往生了,这个佛号就上去了。如果你平常的攀缘心很重,执著心很强,对不起,你的佛号是在人天得果报,来生变成大福报。这个本来是一个摩尼宝珠,你把佛号念成了糖果吃掉。因为你心灵释放的是一种生死业力,这个佛号无量光、无量寿跟你的心灵结合的时候,它变成生死福报了,你这个佛号带业,带生死业。
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关键是你准备好了没有?因为感应道交是心力带动佛力,佛陀是被动配合。如果你心中释放的是生死业力,阿弥陀佛只能够给你人天福报,他只能够这样子,别无选择。佛陀不能去主动地引导我们的生命,这是违背因缘观的。佛教的感应道交跟外道不一样,外道的上帝可以主导一切。佛陀是不能主导性的,是一切法无我的,是你去主导这句佛号。你的心释放的是生死业力,这句佛号就变成人天福报;你的心释放的是一种菩提的愿力,这句佛号就变成净土的功德庄严。所以这句佛号的无量光、无量寿进入到你的心中,它到底是转成功德庄严还是转成人天福报,是你的心决定的;你说了算,阿弥陀佛没有意见,他该准备的都准备了。所以提升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就变得很重要了。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的开示当中讲到一个实际的小故事。讲这个心力不可思议。在杭州有一个农夫,他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发觉他的田地被隔壁的农夫给霸占了一小块,他就很不高兴了,就跟对方理论,拿这个地契跟他对比。但是对方强词夺理不认账,把这个土地占了他也不承认。所以这个被欺骗的农夫,就告到官府去了。但是对方用金钱收买了官府,所以官府就作出了不公平的判断。这个农夫受到这么大的委屈,他心里就是怨恨。怨恨贪爱都是攀缘,他一开始接受到一种痛苦的感受。本来他如果这个时候肯放下,如果认命,认为这是他的罪业,把这个感受放下,本来就没事儿了。但是他用攀缘心去攀缘这种痛苦的感受,去激发这个感受,使令感受提升为想象,由这个想象产生执著,他发的一种错误的愿,发愿来生要变成一只毒蛇来报仇。
当他发这种愿以后,他从感受提升到想象,由想象提升到执取;这个时候就很难改变了,因缘已经定了。他开始生病,生病的时候他就跟儿子说,我这个病治不好了,你赶紧帮我准备后事,帮我买一个棺材。病到最后临终的时候,他跟他儿子说,我的棺材你不能封死,你要留一个小洞。这儿子说,怎么留个小洞呢?他说,这个怨恨我忍不下来,来生要变成一条毒蛇报仇。这儿子一听了把这件事情告诉做棺材的,做棺材听到以后,告诉另外那个侵占他土地的农夫了。就如是如是说,你把人家欺负了人家要找你报仇,来生发愿变成毒蛇。那么对方一听害怕了,赶紧来跟他送礼赔不是,把土地还给他。对方跟他赔不是以后,这个人本来生病的,好起来了。好起来以后跟隔壁的农夫喝酒,一喝酒的时候就吐出一条小蛇,这个蛇的头部身体都长出来了,已经成型了。
蕅益大师说这是一个当时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讲完这个公案以后问大家说,这个蛇是从什么地方来?心力不可思议。其实你的人生,是你前生的妄想执著攀缘创造出来的。你攀缘的是一个好的因缘,今生富贵庄严,但是本质也是攀缘;你攀缘是一种错误的因缘,今生卑贱丑陋;如此差别。但是从往生的角度,通通是生死业力。
我们今天很努力在佛教里面布施、持戒,但是我们的档次都不高,永远在三界轮回。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宗喀巴大师说,佛陀的心也跟我们一样,曾经布施、持戒、忍辱。为什么佛陀布施的业进入他的心中,会创造成无量的功德庄严。我们跟佛陀同样做一件事情,这个善业跑到我们的心中,怎么就变成人天的有漏福报呢?因为我们心灵的力量有问题,是用攀缘心来修善法。我们把所有的善法通通变成生死业力了。
所以诸位,我们今天如果不把攀缘的心转成向内安住的心,你很难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很难。你创造的每一个佛号通通夹带生死业力,带有生死业力的佛号。阿弥陀佛是公平的,他很公平,他平等地把每一个无量光、无量寿赐给每一个人。但是关键是这个佛号进入你的心中,它会转换成功德庄严,还是转换成人天福报,这个就是要提升我们的心灵。所以这堂课我们来谈谈大乘的空观。我们怎么样提升我们的心,从攀缘心而达到一个安住的心,让我们的每一句佛号都是愿力而不是业力。今天我们谈谈这个,怎么样提升我们心灵的力量。
乙三、菩提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丙一、总标
好,我们看讲义。菩提道这个“道”,当然佛法讲这个道就是道路通达,其实佛教的道主要是智慧,是一种大乘菩提的智慧。分成三段:一总标;二别名;三结示。我们先看菩提道的总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中道实相,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
大乘佛法的观照的所缘境是中道实相。什么叫中道实相呢?有两个解释:第一个,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这个是中道实相。一切的法,不管是有为法,缘起的有为法,不管是不生灭的清净心的无为法,这两个法是平等没有对立差别的,这个是大乘的思想。大乘佛法,你要提升到大乘的菩提道,它必须要没有对立的概念。
我们昨天讲到四念处,四念处是对立的。比方说观身不净,它用不净相来破你清净相的执著。因为我们把色身想得很美好,我们把心中打妄想的时候,哇,是这么的清净美妙,这个人长得特别庄严。因为你执著一种清净相,佛陀用不净相破你。观受是苦,我们认为感受会给我们很多无穷的妙乐,人就是要享受,你才会有快乐,这是错误。你就是因为你享受,所以招染了满身的痛苦跟业力。佛陀要我们用苦来破你的快乐的想象;四念处完全是对立的。以不净破净相,以苦相破乐相,以无常相破常相,以无我相破我相。它是创造一个相状来破除你心中的相状。
但是大乘佛法不是,大乘佛法认为相状通通没有好坏。境无好丑,损益在人,你操作得当,坏的相状也会帮助你;你操作失当,好的相状也能伤到你。就像一把刀,它可能帮助你割除毒瘤,也可能会把你割伤。所以大乘佛法是讲 法空,一切法无自性。你的冤家,整天跟你对立、障碍你的,也可能帮助你,当然他也可能伤害你。所以大乘佛法的这种因缘观,它认为事情没有好坏。损益在人,看你怎么操作,人生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
有些人,人生走一趟来,带了满身的罪业离开了;有些人,人生走一趟来,带了功德庄严满载而归。你说人生是好是坏?答案是不一定,叫诸法无自性,看你用什么心态来操作。所以到大乘的实相观的时候,它是观一切法空,法没有好坏,它是法法消归一念心性,它从心性的角度来看一切法,不是站在法的角度来看法。小乘它是站在法执,大乘是离诸对待,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显现一切万法,一切法就没好坏,没有差别了。
再往下看,“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无相指心性的本体,它是即空,本来无一物,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不相是指你跟外面接触的时候,随顺你的业力,显现的这种快乐的相状、痛苦的相状,这个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本体是即空。但是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即假;然后空有无碍即中。先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们后面会详细说明什么是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到了大乘的实相观的时候,它已经没有对错好坏的概念,就是你要操作得对,所有的因缘通通帮助你往生。人生没有苦不苦这种概念了。痛苦的事情,你要好好利用这种痛苦的力量,它会激发你往生的力量。但是这个痛苦的力量弄得不好,它会让你产生挫折,产生失望,产生悲伤。痛苦到底这个东西是好是坏,答案是不一定。它只是你心中的一个影像而已,没有好坏,你只要善加利用,顺逆皆方便。所以到了实相的概念的时候,他已经是安住一念心性来面对人生,叫顺逆皆方便。
丙二、别明(分三:丁一、破除虚妄。丁二、开显真实。丁三、功德超胜。)
好,那么他怎么做到的呢?这个地方看别明,他怎么样能够安住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历事练心?有三段:第一个破除虚妄;第二个开显真实;第三个功德超胜。
丁一、破除虚妄
首先要先破妄,在开显一念心性的真实的功德之前,要破除我们虚妄的想象。破妄先看第一块,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遍计本空——破除;依他如幻——保留。
好,注意,破除的是遍计执,你的执著,攀缘;保留是你的相状。诸位,你想修大乘佛法,要把相状保留下来。小乘佛法是对相状是一昧的否定,认为这个相状完全没有价值,所有的相状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所以他到最后落入偏空。他认为人生的相状,不管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它不净,不清净。苦给你很多的痛苦,无常它变来变去,无我你没办法掌控。
但是大乘佛法认为相状没有好坏,他也可能借相修心嘛,相状也帮助你。所以大乘佛法是保持相状。那么它空是空掉什么呢?空掉你的攀缘跟执著就好了,你把相状保留下来。你不要去攀缘这个相状就没事了,问题不在相状,问题是你多事,本来无一物,你自己去惹尘埃的。它对治的是你的攀缘执著,你攀缘感受,你攀缘心中的影像,问题在这里。好,我们知道我们的空,空掉什么,空掉你心中的攀缘跟执著,保存人生的影像,这个以后很好用,我们待会再说明,这个相状以后得保留下来。
好,什么东西该空掉、什么是执著、什么是因缘的影像,下面有三个偈颂来说明,什么该保留、什么该空掉,从三个偈颂的学习就知道了。摄论里面有三个偈颂,我们把它念一遍:
鬼旁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摄大乘论》—
我们先看第一个。“鬼旁生人天”,讲到四种的众生,第一个鬼道;第二个旁生(旁生就是畜生);第三个是人;第四个是天人,这四种众生。这四种众生随顺他过去的善恶的业力“等事心异故”,同一个所缘境,等事就是同一个境缘。比方说水,那么这个水同一件事情,因为他内心的业力不同,心异故,“许义非真实”,他看到的不同,心中出现不同的影像。
在唯识学上说,你现在前面放一盆水,有四个众生来看,人道的看当然我们看到是水,湿润的水;鬼道众生,他心中有罪业,他看到这盆水看到一团火;畜生道看到水呢,它看到这是我的房子,我安住的地方;天人看到水,是看到一个清净庄严的琉璃地。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各人循业发现。
比方说我们一家人,你看一家五六口人对不对?当然我们生长在一家,就是有共业吧。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嘛。但是共业中有别业,你看你们家开饭的时候,六个人在吃饭对不对?六个人看到一道菜不太一样。福报大的人,看到这盘菜特别好吃,你看他吃的很香。因为这个饭菜进入他嘴巴的时候,他的福德力强,就变成特别美妙。但是福报差一点的人,这盘菜炒得真难吃,因为你的过去有悭贪的业力,循业发现呗。这个东西进入你的身心世界跟你接触的时候,你自己发现的因缘比较丑陋,比较卑劣的意思。所以法空,一切法无我,各人循业发现;你心中会出现感受、出现影像是你自己的事情。
大乘佛法的基本概念就是认命,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永远要知道一件事情,你心中出现痛苦、出现快乐跟别人一点都没有关系,是你自己的业力表现出来。如果你想修大乘佛法,这是第一个基本概念,自作自受。没有真实的外境,一切唯心造。你心中有善业,你自己会看到美好的东西;你心中有罪业,别人跟你讲一句话,你就特别刺耳,因为你过去有诽谤别人的业。
所以到了大乘佛法认为没有外境可得,你只是活在你的心中而已。这个影像是你自己变现出来,外境只是一个助缘,你是假借这个外境来变现你的业力。所以“许义非真实”,外境是不存在的,法空;这第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很重要。你自己的快乐痛苦,不是因为别人刺激你,是因为你有业力,这第一个。
第二个,“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当我们出现第一个感受,第一个影像的时候,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我们一般人一定会采取行动,会去攀缘这个感受,攀缘这个影像,然后会加上自己的思考、想象,唯识学叫安立名言。安立名言以后这个相状就开始变了,失去原来面目了。
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吃榴莲,对不对?那榴莲这个水果是很极端,喜欢的人特喜欢,不喜欢的人特别不喜欢。其实榴莲身为榴莲它很委屈,我就是我。你看喜欢的人把它安立名言,哇,这个榴莲啊特别的甜美,颜色也特别好看,像黄金一样,他安立非常好的名言,在榴莲这个相状里面,他施设美好的言辞来赞美它。不喜欢榴莲的人,他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啊味道很臭,怎么怎么的。
所以当我们去攀缘这个影像的时候,安立很多的想法名言放在这个影像上,然后这个影像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如果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就一辈子跟你结恶缘;你安立一个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就跟你结善缘。安立名言在唯识学很重要,一个人的福报快乐与否,除了过去的业力以外,你心灵的思考,你是经常做正面思考,还是经常做负面思考也扮演重要角色,就是第二念的想象。
第一念完全是业力不能怪你,但是第一念的影像你开始思考以后,开始安立名言以后,它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相貌了,因为你开始给它加油添醋了。第一念在唯识学上叫唯识所现。它如实把你的善恶业现出来,但是经过你的思考想象,安立名言以后叫做唯识所变,因为你的思考不同它产生变化,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不好。“名事互为客”,这个事就是外境,就是第一个影像;由业力所现的影像,透过你的名言以后,名言影响到你的外境,外境也刺激到你的名言。这两个互为因缘叫做互为客。那么这个性质你应该好好的思考,在名言跟外境当中,它们是有种种的量,量就是认知跟假象。
我们只有第一念是承受过去的业力,大部分的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你吃榴莲会很快乐,除了你过去有善业以外,其实是你的妄想给你快乐,你自己认为很快乐,所以你变得很快乐。我们一般人在追求五欲,其实我们不在乎外境的,我们要的是满足心中的妄想,大部分都是满足心中的妄想。人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追求?因为除了过去的业显现以外,有不同的想象,你认为这个东西好,你把它想得非常美好,它果然在你的生命当中,扮演美好的角色;你认为这个东西不好,它果然变成伤害你。
这个名言的分别,在唯识学里面是人生的变化,从业力而提升为想象叫唯识所变。那么这一块是要破除的。你只能够保持第一念,你要修这个大乘止观,不应该把人生的影像加油添醋,还它个本来面目,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在大乘止观里面,只能够有第一念。你不要去多事,去解读很多的东西,因为你解读的通通是错的,也加上你的情绪啦。所以这个唯识所变要破除,破除你心中的妄想施加在这个因缘上的影像。
再看第三个,“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你心中所显现的第一念的影像,这个业力所变现的影像,虽然它像过去的事情,它过去就发生过了,你去回忆过去的事,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又好像你做梦的时候的影像,如梦幻泡影;你说它没有,你做梦的时候有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苦乐的感受。虽然所缘境它不是如此的真实,但是它的如梦如幻的影像,是成就的。
这个地方要说什么事呢?唯识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住。我们对于第一念的影像保留,这个相状可以借来用。但是加上你的名言分别的影像,唯识所变,消除,乃至于最后你心住在这个相状,也要消除。唯识所变,唯识所住,这两块要消除。消除执著,消除你的名言分别,把相状恢复它原来的味道,不要再加油添醋了。
有一对母女,她们两个感情很好住在一起,母亲很疼爱女儿,女儿也很孝顺母亲。有一天这个女儿领了工资很高兴,想犒赏一下自己,就到百货店里面买了一个漂亮的帽子戴在头上,越看越满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就希望她母亲赞美她几句,认同她一下,她就在她母亲的面前晃来晃去。他母亲是忙得很准备晚餐,在餐厅里面跑过来,又跑到厨房去。所以都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这个女儿可紧张了,赶紧把这个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希望她看到,结果她妈妈也没看到。这个女儿几次失望以后,在吃饭的时候心情不好就不讲话。她妈妈当然也看出来了,就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乐,什么事?他女儿说,我买了一个帽子本来给你看的,你也没看。她妈妈听了以后也很委屈说,我今天做了头发,你也没赞美我几句。所以跟人之间的问题在哪里呢?除了业力碰撞以外,各打各的妄想,这个问题严重。
人生无解,外有业力内有妄想,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但是业力这一块不能避免,佛法不能够违背因果,佛陀都不能去改造因果。我们只能改变我们的妄想,恢复因缘的本来面目就够了。你想,人跟人相处本来就很难,因为过去生的善业恶业错综复杂,没有人跟人之间完全善业,没有。你会喜欢他,他会喜欢你,这是业力;这个业力里面往往都是善恶业交杂,爱恨交杂。业力本身已经很复杂,再加你打的妄想,人生就变得更复杂了;各有各的本位,各打各的妄想。那么在佛法角度里面,业力这一块认命,妄想这一块要消除。破妄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心中不能讲话,不能讲话。一讲话你就会被你的过去的习气,你心中的好坏的习气牵动,会落入一种执著,就带动了你来生的业力。
《楞严经》的修学就是——不迷、不取、不动。你要训练你自己,看到一件事情,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尽量保持每一件事情的原来风貌,不要加上你的名言分别。因为你加上去以后,就会喜欢一个东西或者厌恶一个东西;这个时候的攀缘就带动了一种生死业力了,因为会带动你去追求爱取。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少一点业力牵动你,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离开娑婆世界能够很轻松的出去,你最少妄想少打一点。轮回的力量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本来没有轮回,是你自己打了很多妄想,你给你自己创造很多轮回的绳子,把自己绑住了。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事情呢?赶快把生死业力的绳子,慢慢地解开来。就是你不要再打妄想了,不要把人生的因缘加上你个人的解读。在《楞严经》讲,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你开始解读人生的时候,你打妄想的时候,念头一动生死业力就开始动了。所以一个人上了五十岁,少打妄想,心要开始收摄了;因为你妄想打得越多,表示你的生死业力越重。
我再讲一次,人生本来没有生死业力这件事情,生死业力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自己去创造一个生死业力,自己投进去,你自己创造一个蜘蛛网,把你自己网住了。《楞严经》讲,一念的妄动,生死浩然;一念的回光返照,轮回顿息。解铃还须系铃人,这谁也帮不了你,你自己想要打妄想,佛陀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跳火坑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阿弥陀佛在外面非常紧张,要赶快叫你出来。但是你自己在那边打妄想,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遍计本空,不是扫除心中的影像,而是你不要对这个影像再去加以安立名言,再去分别了。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了。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没有多久会消失掉,它自己会消失掉的,因为业力也是生灭法。但是你一攀缘它,这件事情就跟你没完没了,在你的心中就挥之不去,心有千千结,很多的挂碍是你自找的。
好,我们先上到这里,下堂课再继续。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