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我们讲到丁二,开显真实。
净土宗的念佛人,我们依止一念的清净的信仰,不断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在平常当中也会有一些感应的事迹,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这个在很多人的身心世界都会发觉得到。但今生的离苦得乐并不是净土宗的真实目的,因为今生的离苦得乐,不能解决轮回生死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兼带的一个附属品。净土念佛的真实目的,是要追求临终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追求临终的正念,变成是净土宗的共同目的了,因为它关键着你来生的去处。
什么叫临终的正念?按照《楞严经》的标准,临终的时候的心态,你所释放出来的力量,是愿力强过业力,这种心态跟佛号接触,就能够往生净土了。当然事出必有因,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你要知道我们到底哪里出了毛病,人生是由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我们来到人世间不是上帝要我们来的,是业力要我们来的;业力这一块没有错,佛法的空观不能毁坏因果的思想,大乘观一切法空,不坏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业力是我们该承当的,因为它是我们过去的业,表现出来的,我们自作自受,虽然不是你今生做的,但可也是你前生做的。
所以佛法是站在认命的角度去改造命运,一个人不能认命,你今生就很难修行了,因为你会找很多很多的理由,来解读人生。你对今生心不甘、情不愿,就会打很多妄想,然后你就会创造来生强大的业力。为了追求今生的快乐,你把来生给牺牲掉了,所以“认命”这两个字是非常高的哲理!只有认命了你的心才不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你不再去触动它,你的业力才能够真实的沉淀下来。
我们不能让轮回产生一种循环的力量,业力刺激妄想,妄想又创造业力,到来生的时候又恶性循环,又业力创造妄想,这个业力跟妄想两个就没有一天是到头。我们必须把十二因缘的轮回的转盘,要慢慢让它停下来了。我们必须让业力慢慢沉淀了。所以当业力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时候,它是快乐的我们心存感恩,感恩你的过去,感恩三宝的加持;当业力给你痛苦的时候,你应该心生惭愧,因为你过去有罪业,没有罪业你不会遇到这个人,也不可能碰到这个事,你也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痛苦。
当我们把一切的法,你不要再感外境了,一个人要能够保持正念,放下外在的因缘,它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好地面对你的内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心中有业力才会有痛苦,你永远要相信,这件事情跟外面的人事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不相信?改变一个环境你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照样出现。你改变人事没有用,一点用都没有。它用其他的方式出现,该是你的东西你吃亏,它以后会用其他的方式补偿你。人生是不增也不减,你勾心斗角耍小聪明,通通白费心机。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楞严经》讲的很清楚,全部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们从一种认命当中,我们的身心安定下来。你今生安定了,就有办法处理来生的问题了,也就不再受过去的影响。因为我们一般人就是恶性循环,过去的业力刺激你,让你今生打妄想;今生打妄想又创造了来生的业力,这个十二因缘就是这样启动的。
我们生生世世如此,从来没有得到教训,只有佛陀出世,告诉我们第一件事情——认命,“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不增也不减,你多么聪明通通没有用,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所以你从认命当中,开始少打妄想,把妄想放在忆佛念佛,创造正确的能量,不要创造生死业力的能量,不要在这种成败得失去打妄想,要去忆佛念佛。我们正确的引导妄想往好的方向走,人生要注意你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把结果这个成败得失放下。
我们从这个破妄当中,就是你不应该打一些不必要的妄想,尤其是跟结果有关的妄想,通通不能打。大乘佛教的正念,就是人生只论过程不论结果。凡是尽心尽力就可以了,成败交给业力,成败不是你该管的,你只要尽心尽力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人生只求过程。什么叫做成功?你尽心尽力,这件事就对你来说是成功了,成败那是你过去的业力的显现,不能怪你。你尽力了,这个业到此结束了,就可以了。
丁二、开显真实
我们前面的破妄,就是破除一些在结果上面的妄想,这块是浪费时间,创造生死业力,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因为它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破妄以后我们开始显真了,我们不打妄想,但是你念头不能老是不动,就一潭死水了。那么不打妄想我们念头应该何去何从呢?如何把这个打妄想的能量,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引导,这个就是关键了,把心灵的力量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开显真实。
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把这种错误的能量转成正面的能量。先看第一段《楞严经》的真妄不二,先看这一段,我们把它念一遍: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那么《楞严经》它把人生,就是你的内心世界(不讲人生啦,因为人生就是内心,内心就是人生。),把内心世界分成两块:一个是虚妄的;一个是真实的。虚妄的不是说不存在,它只是暂时存在,它是生灭法。它只是一个业力一时的释放,叫做虚妄,一时的,像水泡一样,它弄出来一下就破了,梦幻泡影,这叫虚妄。什么叫真实呢?它是永恒的东西,永恒的功德,生生世世都可以受用了,这叫真实。我们先把定义弄清楚,什么叫虚妄呢?就是一时的因缘。什么叫真实呢?就是永恒的功德叫做真实。
虚妄的东西是浮沉,就像空中的灰尘,就像魔术师变出的幻象。这种只要是因缘所生的人生的成败得失,跟结果有关系的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生则显现,因缘灭则消失,它缘生缘灭,这个都是属于虚妄的相状。但是虚妄相状的背后是什么呢?是真实的妙觉明体,我们的觉性的功德,这是真实的。
也就是说,在你内心当中分成两块,一个是有相状的。比方说我相,一个自我的相状,虚妄的;人相,你所面对的别人的相状,你看到什么人在你心中出现一个影像;虚妄的;我相、人相、众生相。众生相是众缘和合的意思,就是其他的因缘,比方说名利啦、成败得失啦,都叫众生相。除了我相、人相以外的通通是众生相。寿者相就是相续,时间,昨天跟今天的相续叫做寿者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属于空间;寿者相属于时间。时空所捏造出来的这种相状,通通是虚妄的,都是一时的,它只是在显现业力而已。
那么什么是真实呢?是你清净本然的觉性,这个是自性功德,是真实的。我们先把真妄先区分出来。好,相状跟真实的下面会详细说明。先看虚妄的: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相状的东西,比方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都是身心世界,就是人生的结果都是由于业力的释放。当业力成熟的时候,它出现了,如果你是善业成熟了,你出现快乐的果报,当然这个善业它释放有一定的能量,善业释放完了,这个快乐就消失了,痛苦的道理亦复如是。所以人生的相状本来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各人循业发现如此而已了。这个相状是虚妄的,你就不要在这个相状上下功夫了,因为它是缘生缘灭,你永远不可能掌握它。它该消失它就会消失,它不会因为你的执著而停留;它不该消失,它就不会消失,也不会因为你的付出而不消失。它该怎么样它有它的定数,这一块你就不用多心了。我们应该把心思放哪里呢?放在真实的这一块,看下一段: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一般人都太重视,心中的这种缘生缘灭的相状,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在生灭的相状当中的背后,那种清净本然的觉性,那个如来藏性,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微妙不可思议的觉性。这个觉性没有生死的去来,没有凡圣的迷悟,也没有众生的生死轮回,这个是了无所得,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在佛陀的譬喻中,我们很少人看到大海,很少人。大部分都是注意那个大海的水泡,执著水泡失去了大海,因为水泡它只是某一个单的点。我们喜欢欣赏水泡所创造的浪花的相状,忽略了大海的实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量表现不出来,因为我们太执著心中的相状。而这个相状你执著了半天,它又是无常无我,你也控制不了它。所以人生到最后都是没有结果,因为缘生缘灭。
佛陀对缘生缘灭的人生,他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什么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一般正常人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但大部分都忘掉了,你可能记住一个,其中一个或两个。比方说你第一个梦,是做一个大国王,转轮圣王,很多的珍宝,第一个梦是你的善业起现行了。那么你第一个梦结束的时候,出现第二个梦,你福报第一个梦就享完了,来到第二生变成蚂蚁。这蚂蚁就想,我第一生的福报,那个珍宝跑哪里去了呢?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永远不可能把第一个梦的东西拿到第二个梦去,这是人生很重要的概念,了无所得,人生是无所得。你要悟到无所得,你才可以了解无所求;无所求,你的心思才会放在正事上,才不会老是攀缘那些成败得失。
人生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有结果。你看你做梦有结果吗?你说你第一个梦做到转轮圣王,然后呢?然后没有了。不管你今生满不满意,我们在座的诸位没有一个人有结果,通通没有结果,人生没有结果。因为它是一个业力的释放,释放完你又重新归零,来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因缘和合,又是你另外一个族群的业力释放出来。人生是没有开始,它也没有结果。
诸位你们知道今生是从什么地方来吗?在《楞严经》的意思就是人生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本来是空性的,我们从空性而来,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就是你本来是没有的,后来因为你有业力,业绩成熟了,突然间冒出来了,就像魔术师一样变现出来。业力释放完了以后又恢复到空性,又恢复到没有。
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是没头没尾,只有过程,你最好早点知道这个道理。
没有一个人是有结果的,没有一个人。就像你做梦,不管你做梦让你感到很快乐、让你很痛苦,最后做梦醒过来的时候是没有结果,它只有过程。我们的心思通通用错地方了,去创造一个没有结果的东西,我们太注重心中的影像,结果弄到最后,临终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浪费你的精神体力。
这样讲好了,凡是有相状的东西,你通通带不走。我们只能够带走法,在《楞严经》说,你心中的功德法带得走,它能够穿越生死,让你来生受用。比方说布施的法,比方说持戒的法,比方说忍辱的法,这种功德法你来生可以受用。只要跟相状有关的,成败得失、荣耀名利、恩爱的眷属,只要跟相状有关的,通通被死亡破坏不能带走。
这个地方要说什么事呢?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你本来什么都没有,结果也什么都没有,这才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相状只是你暂时借用的,不是你本来面目。所以你就不要把这个心思,放在缘生缘灭的假象,这个房子是你是租来的,不是你买的。那是业力借你的,当业力释放完的时候,业力可是要讨回去的。因缘借你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因缘借来的,所有的东西。《楞严经》说,你借来的东西你一定要还的。它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从因缘而来回到因缘而去,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那这样我们的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呢?因缘是生灭的,你安住在上面你就失望了,临终就痛苦了。安住在了无所得,这很重要哦!为什么有些人临终的时候,他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因为他安住在一个正确的位子,他一开始就告诉自己,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是很重要的概念!不管你过去多执著,只要你现在的方法正确,你可以把过去的执著降到最低。
你必须怎么想呢?从今天开始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先告诉自己,你本来什么都没有。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那为什么有这个儿子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本来没有这个房子,那为什么有这个房子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所有的人生,你一定要站对位子。修行只有一个原则,站对位子,你就很好修行了,站错位子你就很被动了。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对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生就很辛苦了,效果也不好。要站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楞严经》里面的安住很重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在修行,都很努力。你看你拜八十八佛,他也拜八十八佛,事修都没有少,成败不在事修在理观。你是怎么面对人生,这个理观很重要。他活几岁你也活几岁啊?不能以事修论成败,因为这个功课是一个枝末。你怎么面对人生,这个是智慧的观照,理观,成败。如果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面对因缘就惨了,你惨了。你今生就很难成就,因为这因缘变来变去,弄得你弟子心不安。从现在开始,站在真实的心来面对人生。
你要永远告诉自己,你本来什么都没有,最后也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人生只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借假修真,如此而已,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临终的时候,当因缘要把你所有东西要回去的时候,你的心是如如不动,因为你早就想好了。这本来跟因缘借来的,该还就还呗。我当初就是跟你借来的嘛,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临终的时候,当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要失去你所有的东西的时候,你会认为是正常的,本来就应该如此。
但如果你不这样想,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面对因缘,今生花了这么多心血,创造了今生的水泡,当要破裂的时候,你就很痛苦了。你佛号就带不起来!因为你站错位子,面对人生站错位子了。你站在妄想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惨了。临终的时候,当所有因缘要破坏的时候,就够你受了,你不可能保持正念。
保持正念,不是说你的念佛功力有多高,不是。而是你站对了位子,安住真如。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所有人生的成败得失,缘起缘灭。只要你站对位子,人生就有解了。观念就是这样,叫做放弃虚妄的假象,安住真实的觉性。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往下看,“开显真实,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要站在相状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要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修法,相状是借你用的。你假借众生的相来修布施,你假借你的恶因缘来修忍辱。相状是借你来修行的,不是让你安住。人生不管你今生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在大乘的佛法的角度顺逆皆方便,都可以修行。但是你呢要站对位子,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面对缘起。
这个观念,我们来看看,怎么去站在真实的角度来面对虚妄,看附表第二。你能够站在真实的清净心,来面对所有的缘起,叫做称性起修,不是乘妄起修,这个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时候顺逆皆方便。他是你的冤家你也可以修行,他是你的亲爱的亲属也可以修行,只要你站对位子,什么方法都可以修行。
我们看略说方便有四种,先看第一种根本方便。先把它念一遍:
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那么你站在一个正确的真如本性,就可以修理观的根本。什么叫理观呢?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自性无生,本来就没有生起,一切法本来就没有。本来就没有离于凡夫执著的常见,而不住于生死的因缘假相。不管你今生是快乐的假相、是痛苦的假相,你都不能执著。因为你一执著,就带动了生死业力。你只能够安住在无相的空性,就是即空。
虽然安住空性不能产生断灭,观一切因缘果报,只要它因缘和合,善恶的业果不失。所以我们也应该借相修心,借着众生的相来修六波罗蜜,生起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于偏空涅槃,叫即假;即空是离相,即假是修法,借相修法。“以随顺法性无住故”,法性不住于有也不住于空,是站在清净的角度来观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理观,这是根本思想。那么从这个根本思想来历练,又生起了菩萨道的断恶修善度众生,下面的事修有三块,先看断恶,二、断恶这一块: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我们一般的修行是站在业果的角度,我要积集善业,但是这样子的修行就很慢了。站在随顺法性,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忏悔业障,来忏悔如梦如幻的罪业。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改过,止息一切的恶法。虽然本来无一物,但是有如梦如幻的因缘假相的罪业,所以我们称性起修,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但是勤修忏悔,这是即空、即假、即中。看第三: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誓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称性起修,除了断恶修善,我们对三宝勤修供养、礼拜、赞叹、随喜、劝请,因为对三宝的皈依,使令我们如梦如幻的信心的法增上,叫借相修心。借三宝的相来礼拜,虽然本来无一物,但是三宝的相状我们也不能够否定,借三宝的相状来礼拜、赞叹、随喜。增长我们信心的法。使令我们信根增长,乃至于种种的功德增长,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在整个称性起修当中,借罪业的相来忏悔,借三宝的相来修信心,这是借相修心。
我们再看第四个借众生的相,前面是借三宝的相来修善;这个讲度众生。第四个是借众生相。我们看第四个: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大乘起信论》—
前面的修善是假借三宝功德的相状,让我们礼拜、供养、赞叹。这下是以借众生可怜悲悯的相状,刺激我们发愿,发时空无尽的愿。比方说时间,尽未来际;在空间上,化度一切众生,使令他达到无余的涅槃,皆令究竟无余涅盘,了脱一切的生死。以随顺清净法性是相续没有断绝故,法性广大遍及一切有情,平等不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所以你依止称性起修,站在本来没有众生的角度来度众生,不会产生爱憎取舍,你的心是广大的愿力。
这个地方说明了一件事情,当你的心态正确的时候,你所创造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没有夹带生死业力;第二个你的功德更加的清净广大圆满,它能够不带生死业。诸位,你只要用攀缘心修的福报一定带业,以后得果报的时候,你只能够在三界里面得果报,在轮回里面得果报。虽然快乐,但是你要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因为你修的业都不干净。你只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修断恶修善度众生,你的福报功德叫做不带业,叫做功德庄严,关键在这里。你平常该干什么你还干什么,改变一个心态就好了。
好,我们来看看《楞严经》安住真如来修行善法,佛陀对这个功德的赞叹。我们看看凡夫,他很努力地修行善法,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先看“迷故成障”。第十五面。我们把第十五面念一遍:
丁三、功德超胜。 迷故成障: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这个众生指的是一般的众生,正常情况是攀缘,攀缘什么呢?其实众生不在乎外境,他攀缘心中的妄想。由感受带动想象,带有感受的妄想,他攀缘自己的妄想,由自己的妄想的推动,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他应该做的事,他带有情绪、执著去求善法。这种攀缘心所带动的善法叫迷闷,背觉合尘,你违背了清净的觉性,而相信你心中的灰尘,心中的妄想。结果你在造善的过程当中,也带动了贪嗔痴的烦恼,而创造了生死业力。最后在轮回里面得果报。
所以,轮回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是因为我们用攀缘心的妄想去造善恶业,才有轮回。你今天要断轮回,就不能攀缘你心中的妄想,你要用愿力——发愿,由清净心发起“誓断一切恶,誓断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愿力。愿力是向内安住的、是无所求。向内无所求,向外看需求。他完全随顺众生的因缘,去做该做的事情,攀缘是你自己为了满足你的妄想去修善法。这个因地就不同,一个是真实的因地,一个是虚妄的因地。我们违背了真如本性,相信自己的妄想,后果就是轮回。我们看第二个,佛陀是怎么做的:
悟则功超: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也是跟我们一样,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佛陀的心态是正确的,他安住在真实的不生灭心,以无所得的觉性,来当做他菩萨道的一种动力,他安住真如而发起菩提心;用愿力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妙明就是智慧跟菩提心。以不生不灭的心,来随顺于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当然是觉明圆照的法界,是广大的。
他把所有的善法,能够转成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一念的清净心的不动道场当中,他能够遍十方法界,能够身体含摄无尽虚空;在一个小毛端当中,现出广大的宝王刹,在微小的微尘当中转大**。世间的相状对他完全没有障碍。不管数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不管它的本质: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所以佛陀的自在,不一定他比我们更努力的修很多善法,关键是他的心态正确;他有一个非常清净圆满的因地,种下一个非常圆满的菩提的种子。因为他以清净无所得的心,发起菩提的愿力去修善法。如果我们不再重视我们的因地,我们种下很多的水果,通通是有漏的业力。所以改变心态,你才可以改变你来世的人生。说得近一点,你改变了心态,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才会给你不同的东西,你这个佛号才不带业。
诸位,佛号是谁在推动,它是你的心力在推动,佛号它只是个法,它是个功德法。没有你的心力加持,它能够表现出来吗?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没有心力加持,通通只是一个寂静不动的东西,一定要仁者心动。你用什么心态来推动这个佛号,它创造不同的方向。阿弥陀佛已经把该准备的净土的功德,都准备在这个佛号,但是你要找到这个佛号的开关,才能够把功德的庄严启动起来。
如果你用攀缘心,启动的是佛号的带有业力的功德,简单讲就是福报。所以阿弥陀佛到底给我们什么,你的心态扮演重要角色。前生难道我们没有念佛吗?我们过去生肯定念过佛,你今生看到阿弥陀佛如此的高兴,肯定跟阿弥陀佛结了很多生的缘。那你为什么,没有把佛号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启动起来呢?因为你方法操作错误,心态有问题。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正确的因缘,当然会有正确的结果。所以结论,我们看最后的结示劝修:
结示劝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楞严经》—
整个改变心态的方法只有这四个字——灭尘合觉。不要再管你的攀缘心的妄想,不要在乎今生的感受了,今生感受它只是个业力的释放,你不要跟着它走,把今生的感受、心中的妄想放下;用你的菩提愿力去做事情,用你的清净无所得的心去做事情,你就能够启动佛号所有的功德。
你平常念一千声佛号,回去还是念一千声,你平常念一万声佛号,还是念一万声,但是请你改变你的心态。不要用有所得心去念佛。顺从本愿,你必须让你的心态,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你做不到断烦恼,起码你要随顺,你的心态跟阿弥陀佛要随顺嘛,同一个道上。要么怎么心心相印呢?你走的是生死的业力的道,阿弥陀佛走的是功德的道,这两个不同的道,怎么有交集呢?
好,我们看总结。总结当中有两段,就是我们发起菩提心,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去修善去念佛。这当中有两个,一个事修、一个理观。我们先把事修念一遍:
丙三、结示。 一、依事修净罪集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当我们在事修的时候要借相,安住真如的空性,不能偏空。我们不能执著相状,但是可以把它借来用。借两种相状,称性起修,安住空性,借两个:第一个借众生的相来修慈悲;第二个借佛道的相来积集善根。所以你还是要拜佛,你不执著那个相,但是你把它暂时借来用,叫借假修真。
佛像是一个一时的生灭的假相,但是你修完以后,你的信心的善根增长了,这个信心的善根生生世世跟着你,所以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永恒的力量。人生可以从过程当中呢去创造永恒,如果你借得好。它本来是一时的因缘,但是如果你借得好,它会把一时的因缘,转换成你一种永恒的力量来受用,生生世世可以带得走。理观不碍事修,事修得借相,你不借相就偏空了;借众生的相来生慈悲心,下化众生;借佛道的相来增长你的善根福德。
好,我们看第二个理观:
二、依理观破妄显真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释乙三[菩提道]竟—
—释《禅观与净土•观照篇》竟—
我们开始事修以后,也要偶尔提起理观。虽然借相,但是你是怎么安住的?站在自性的角度来面对众生,站在本来没有众生的角度来面对众生,站在本来没有佛道的角度来面对佛道。所以要站在自性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众生、佛道的因缘,空性不碍菩提心。菩提心当然要借相,菩提心借两种相:借众生的相来下化众生;借佛道的相来上求佛道。菩提心它是讲缘起的,讲相状,但是菩提心依止空正见,空正见是无相的,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修菩提心,虽然修菩提心,但只是在开显你自性的功德。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的开示,他讲到一个公案。他说在云栖寺的山下有一位法师,这个法师很厉害,他持的咒语可以把很多人的病治好,咒语一持,那个水给他喝啊,就把病治好了。很多人跟莲池大师这么一讲,莲池大师就有点好奇,有一天就打扮成一般的人,去旁边看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有这么大的加持力。后来莲池大师在旁边看,看这个人他念咒语,念完以后把这个水给病人喝。第一个,他眼睛不看是谁,完全是平等心无所得。第二个,他旁边放个桶子,你有丢钱,没有丢钱,他完全不在乎,完全如如不动,该干啥干啥。
莲池大师回来以后,他在《竹窗随笔》说,这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加持力,不是他持的咒语,他的咒语是一个佛教很平常的咒语。他说一念的平等心启动了自性的功德。一个人能够放下一切因缘,你想想看,他是用什么力量来念这个咒啊?它是用真如本性的力量,自性功德力,它不是用妄想力,那还得了!
我们有很大的能量都没有去用到它,挺可惜的。我们太相信自己的妄想跟感觉。其实你的心里有更大的力量,但是你必须放下你的妄想,它才会出现。一念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佛陀说我们相信自己的妄想,就好像执著一个水泡,觉得很满足。但是却失去了大海,我们失去了更多。所以你必须把水泡放下,大海才会出现。
一般人总是觉得这个人无所求,无所得,好像是吃亏了,是吧,吃亏了对不对?你要有所求呗是吧?有所求你才会主动积极去追求,但是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我们用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在轮回里面住了这么多世,现在你得到什么?你得到什么了?满身的生死业力;佛陀是无所求,所以他成佛了,这个根本缘起,因地就在这个地方。
你要到临终的时候,创造的佛号是一种纯粹的愿力,没有生死业力,你的攀缘心要慢慢开始降低了;否则你创造的佛号,通通是生死业力的佛号,这佛号上不去啊,关键在这。你用攀缘心来念佛,有所得心念佛。我们讲到这个大乘的正念真如,破妄显真,以真如的心当中来带动佛号。这样子你每一句佛号都是顺从本愿,都是往生的愿力。
好,我们今天的观照篇就讲到这里。从这个业果,先观照业果、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让临终的时候少点罪业,让临终的时候安稳一点。因为如果临终很多障碍干扰你,对你的正念会有影响。所以我们第一个从安乐道的业果观察,少受一点罪业,让你临终的时候少一点痛苦的干扰,这是第一个事情。第二个,解脱道,无常无我的这个四念处观照,让我们对娑婆世界的爱取少一点。
到了大乘的正念真如的观照,是熄灭一切的攀缘,好的也不攀缘,坏的也不攀缘,完全用愿力做你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心跟佛陀走在同一个道上,佛陀也是用这种心态,我们也是这个心态,就是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跟阿弥陀佛走在同一个道路上来念佛。
我们这三天的课跟大家到这里。好,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很多人要改变心态了。今天上到这里,后面开始讲到念佛,我们现在先改变心态,把过去的妄想处理了一下。后面的两堂课我们开始修皈依,开始念佛篇、净土篇,忆念佛陀、忆念净土。前面只是在改变心态,后面我们开始建立一个弥陀的功德。开始重新塑造新的妄想,但这个妄想是真实的,我们现在只是处理过去的妄想,把过去的妄想先扫掉,把生命先归零。后面的念佛篇又开始创造一个新的假相。开始建设,现在只是先把旧的东西都先扫掉,把生命回归到真实。
我们下一次再见,阿弥陀佛,回向。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