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
我们讲到十二因缘,就是人生的十二种相状。佛陀出世以后,他把人生的相状分成两块:一种是真实的相状;一种是虚妄的相状。按照佛陀的说法,我们一般人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活在虚妄的相状,都是自己欺骗自己;我们很少看到真实的相状,很少。
那么什么是虚妄的相状呢?佛陀说,虚妄相的生起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透过感受。我们的心跟某一个人接触的时候,跟某一件事情接触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先有痛苦快乐的感受。如果它是一个善业的因缘表现出来,你会感到一种快乐幸福;如果这个人事的因缘,是过去生罪业的因缘表现出来,你会感到痛苦忧伤。
从往生正念的角度来说,痛苦的感受对我们没有威胁、没有障碍。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曾经给你快乐的感受;就是善业表现出来快乐的感受,这一块要注意。因为感受它会刺激你的想象,它不断地释放快乐给你,这个快乐的感受就会变成一种影像。本来快乐的感受是没有根的,但是当它形成影像的时候,糟糕了,在你的心中生根了,你就可以不断地去回忆它了。如果只是一个快乐的感受,没有相状,你不可能去回忆一个没有相状的东西。所以当你的快乐感受,透过你的想象产生影像,你对一个人跟事情产生影像的时候,就会不断地不断地,有事没事会把这个影像拿出来回忆。你要什么呢?你希望重温那个快乐的感受,要的是那种感受,你要追回那种感受。
那么这个影像经过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忆,感受、想象,最后变成执取,你就非要它不可了,就会产生盲目的追求。当你对心中的某一个人事的影像开始追求的时候,轮回你就跑不掉了。其实平心而论,我们每一个人拨开心中的妄想,冷静面对人生的时候,一生走来,痛苦的时间比较多,快乐的时间比较少,绝大部分都是这样。你付出的痛苦太大,你得到的快乐有限。
但是,人生的矛盾在哪里呢?你来生还会继续选择轮回。虽然你得不偿失,但是你临终的时候,还是会贪念娑婆世界。为什么?因为你只相信你心中的影像,为了让这个快乐的影像来生再次出现,你会不惜再一期生命当中受老病死的折磨,受种种痛苦的折磨,不惜任何代价,会继续再轮回。因为你希望那种快乐的经验,快乐的影像再一次的出现。这就是佛陀说的,我们人生往往在选择来生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是因小失大。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结果却付出了一期生命的痛苦。
佛陀出世以后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只有一个方法,问题不在轮回,因为轮回它没有骗你,是你自己欺骗自己。你自己捏造很多影像去贪爱,结果你对生死轮回产生美好的印象,就继续选择轮回。佛陀说这叫:“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相信自己捏造的影像,你被自己误导了。
佛陀出世以后就开始治病了,为什么你会爱取呢?因为你心中有一个错误的影像在引导你,这个影像要拿掉。这个影像不放下来,临终的时候会有两种力量出现:第一个,你忆佛念佛的影像会出现,一种往生的力量;第二个,因为你不是经常念佛嘛,你在佛堂用功两个小时,出来的时候开始攀缘娑婆世界了,你也会留下一些影像,婆世界的影像也会出现。
一般人如果不修这种止观,临终一定两种力量现前,一个往生的力量,一个娑婆世界的力量。但是不幸的是,娑婆世界的力量一定强过往生的力量,因为你是如此的熟悉。你念佛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四个小时,你攀缘娑婆世界的时间,超过六个小时、超过八个小时。所以我们必须要调伏心中错误的影像,免得再一次的受到误导。
这十二因缘当中,我们真正要处理的关键在爱取。当然大乘佛法直接处理无明,大乘的空正见直接破坏心中的盲点,这一块到明天再说。我们今天来谈谈,心中到底对娑婆世界爱取是什么?其实你爱取的是你心中的影像,那种曾经给你美好的、幸福的感受的影像。这种影像它不断地在误导你。
丁二、对治方法
好,我们来看看对治方法。那么找到病根以后,我们知道病根其实在自己的心中,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盲点,都有一种错误的人事影像在误导自己。佛陀把我们的盲点分成四个:身受心法。色身、感受,内心跟外在的法。佛陀提出四种对治方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两个是对治爱取;“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对治我见的颠倒。是谁在爱取呢?你内心有一个自我的概念在爱取,一个是体,一个是用。自我意识表现出来就是爱取;谁在爱取?摄用归体,就是自我的概念。
好,我们来看看,怎么走出心中的妄想,特别是带有爱取的妄想。我们心中比较坚固的颠倒妄想的处所有四个:
(一)观身不净
第一个,色身。先谈谈色身,我们色身有些什么样的妄想?应该怎么对治?先把它念一遍: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我们对人生第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对色身错误的认知。佛陀希望我们从色身的妄想中走出来,要我们观想——观身不净。观身不净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先谈谈色身是怎么来的?“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首先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没有色身,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个东西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是一念的恩爱迷情,就是过去的业力推动阿赖耶识,在空中看到四大,这个四大就是父精母血的交 媾,你自己动了一念恩爱迷情,色心的和合就产生了色身。
所以这个色身的产生,从内心来说,是不清净的染污心,从外境来说,也是一种父精母血的不净物。它若色若心都是不干净的,就构成了种子不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去洗身体都洗不干净,因为它刚开始的缘起,第一个种子就是不干净的,这说明种子不净,色心二法都是不干净的结合。
我们再看它的过程,有三段: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
我们在观色身不净的时候,是分成两块:一个是血肉不净;一个是白骨的不净。年轻人要偏重在血肉不净,年纪大一点的人要注意白骨不净,这叫身见。一个是欲望,男女的欲望。我们一般先观察血肉的不净,是由内往外观,先观内在的不净,再观外在的不净。内在的不净是什么呢?“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内在的不净是脓血交相润,我们的身体,把这个皮肤切开以后,把肉切开以后,看到我们的五脏六腑,脓血屎尿,其实我们身体的内部是不干净的,内在不净。
那么外相不净,它也会从内在的身体当中,透过九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子,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经常流出表现在外面。不管我们用种种漂亮的衣服去装饰,毕竟是一个“画囊盛粪”,一个皮囊比较好看,其实里面装的都是不净物。它是由内在的不净而释放到外相的不净,这个是血肉的不净,对治男女的欲望。
年纪大的人要注意身见,“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我们要观察这个色身,一旦死亡到来的时候,他的色身是先产生青淤,然后膨胀、膨胀、膨胀破裂,流出脓血,长满了尸虫,最后尸虫把色身都吃掉了,剩下一堆白骨,这是白骨的不净。
好,我们看总结:
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蕅益大师说,我们要走出对色身的颠倒妄想,要观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将烂未烂的骷髅头,它只是一个会走路、会拜佛、会睡觉的一个骷髅在那活动而已。我们慢慢慢慢,就能够去调伏对色身的爱取。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一念的心,放舍不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色身;尤其是长得特别健康、庄严的色身。就是这个果报体的今生,你自己特别引以为傲的色身,不容易放下。当然,有些人是生病生了很久,这个色身给你种种的痛苦,这种色身容易放下。
但是有一种色身,它平常给你太多美好的回忆。你看有些人临终的时候,明明已经宣告死亡,但那一口气就不断,一定有所贪恋,有所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贪恋色身,不想离开这个身体。所以我们一个年纪大的人,最好你的心,要慢慢地试着跟你的色身脱离,跟这个臭皮囊要慢慢脱离。否则突然间死掉的时候,你还真离不开你的色身。因为它毕竟陪伴你几十年,所以我们必须要慢慢地处理,自己对色身的贪爱,“切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这个色身是一个骷髅头而已,一个未烂的骷髅。
好,我们再往下看。
(二)观受是苦
第二个,对感受的执取。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感受就是由六根去攀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痛苦、快乐的感受。当然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快乐的感受了,这种人生美好的经验嘛。但这种经验其实是痛苦的,为什么呢?首先我们看看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其实这个感受,就是你一念的攀缘心向外的追求,去追求前尘;追求六境、六尘而有的。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我们的内心本来清净,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不需要追求这种感受。
佛法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你有善业一定会快乐。但是我们现在有什么毛病呢?我们追求快乐,一定要透过感觉,透过六根的感受来追求快乐,会让这个快乐变成:第一个很粗重,第二个,让这种感受很容易刺激妄想。其实我们可以不要用感受,你的内心自己会产生快乐,因为你有善业嘛。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出状况呢?其实快乐本来你就应该有的,我们获取快乐的方法途径错误,就创造很多了过失。本来你过去生就有善业,要不然你怎么会有快乐呢?快乐是你应该得到的;但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方法途径错了,喜欢用六根来追求快乐。所以在追求快乐当中,又创造很多很多的生死业力,这个都是不必要的。罪魁祸首就是感受,我们太相信感受了。我们再往下看,感受有三种相貌值得我们观察。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那么“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其实你的快乐跟痛苦是由因地,是由业力而来的。诸位,有些人喜欢喝果汁,当你的舌头跟果子接触的时候,有甜蜜快乐的感受。诸位猜猜看,那个快乐是谁给你的,是果汁给你的吗?其实不是,是因为你有福报;真的,你福报享尽的时候喝果汁看看,得不到快乐。你没有福报的时候喝果汁,一口都喝不下去,你一喝马上拉肚子了。我们要永远相信一件事情,快乐是你本来就应该有的,世间上没有一个东西会给你快乐,也没有一个东西会给你痛苦,除了你的业力以外。其实是你在耗损自己的善业,是你的善业给你快乐,不是果汁那个感受给你快乐,这是我们一个最大的错误认知。你福报享尽的时候,果汁喝下去它会给你创造很大的痛苦。
所以“业感原无意”,人生的快乐痛苦都不是外境决定的,是苦乐随因。因地是什么,你的善恶业给你快乐,不是果汁给你快乐。你很喜欢喝咖啡,一喝咖啡就很快乐,不是咖啡给你快乐,是你有善业,你还禁得起这种花费。善业透过咖啡给你快乐,其实真正给你快乐的是你的善业,你的福报力。所以我们要知道,感受是不需要的,你可以不用透过感受,而感受会刺激妄想。
我们再往下看,“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如果你是罪业起现行,感受也不会跟你客气,它照样给你痛苦。更严重的是,“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透过感受去追求快乐,当快乐失掉的时候,你会产生失望跟遗憾。但是你不要透过感受,快乐来的时候你会快乐;快乐走的时候,你不会有失望、遗憾的感觉,你不会。所以透过感受来追求快乐是错误的途径。
好,我们看总结:
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从今以后,当我们去追求财色名食睡的时候,你不要再认为说,是财富给你快乐,是种种的外境给你快乐,其实是你自己的善业给你快乐。当福报享尽的时候,你有再多的钱通通没有用,因为你再也得不到快乐了。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买再好的东西吃进去,快乐的感受也不会出现,因为你的福报已经花完了,跟外境没有关系。五欲的境界不会给你真实的快乐,这你要永远相信,是你的善业力透过外境给你快乐。你看我们修行人要都摄六根,感受要慢慢收摄,尤其年纪大的人,感受要慢慢往内收了。因为这个感受会刺激妄想,妄想又会刺激执著,这三个是三兄弟,罪魁祸首是感受。
这样子讲好了,快乐本来就是你的,你没有透过感受感觉淡薄一点,你遇到事情内心照样出现幸福快乐,这种美好的经验。但这个感受你不要透过六根去追求,照样会有一种法喜的快乐,种种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的快乐。你尽量不要透过六根更去追求快乐,因为六根是向外攀缘的;第一个它会刺激你的妄想,会带动你的业力,临终加强你生死的业力。
我们为什么年纪大了要都摄六根,六根要往内收了。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要注意,因为贫穷人他的感受一出现大部分是痛苦,所以他自然会往内收,贫穷人会认命;福报大的人就会放纵自己的感受;你看一般人喝咖啡也就买一个三合一的泡一泡就算了,福报大的人他一定要去,买种种的…,是吧,这个咖啡一定要自己去磨等等的。他觉得感觉不一样,但是你不断地放纵自己感受,就不断地刺激你的妄想。所以我们到了年纪大的时候,这个感受要慢慢收敛。
也就是说,该是你的快乐一点都不会减少。但是你要追求没有过失的快乐,这个很重要;就是这个快乐不带业,不夹带生死业的快乐,你不用付出代价。你透过感受的快乐,要付出来生的代价。你没有透过感受追求的快乐,是不必付出轮回的代价。这个问题你想一想,感受是不好的途径。
好,我们看看“观心无常”: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前面的爱取是一个快乐跟痛苦的问题。这个地方就谈到自我的问题了,就是谁在爱取呢?爱取者谁?就是自我意识。那么自我意识怎么对治呢?佛陀用无常,一种变化无常。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导,说自我概念是“迷却真常”。我们一念心向外攀缘,迷失了真实常住的这种清净心,我们总是觉得向外攀缘会给我们快乐,所以真如不守自性,就离家出走了。
《法华经》上说这个小孩子离家出走了,他不喜欢呆在家里面,离家出走向外攀缘,就形成种种的妄想习气。本来清净心里面,就捏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出来。这个自我的概念,当然它就会累积很多的烦恼跟业力。烦恼跟业力本来都是无常的,为什么你今生的习气会延伸到来生去呢?因为有一个自我概念。
这个自我概念要怎么破呢?有三段,“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你把外境拿掉,自我概念就消失了。可见这个自我概念,它只是一时的妄想,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古人叫你做什么事,三思而后行。就是让你的思想放慢节奏,放慢脚步,你不要只是一时的冲动,一时的冲动的这种妄想,它禁不起时间考验。你把节奏放慢的时候,这妄想会自动消失掉。“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你想了这么多,不可能去改变任何的事实,这件事情如果会出现,它就会出现;他如果不会出现,它就不会出现,不会因为你打这么多妄想而有所改变。我们的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是刹那刹那的生灭,也不可得。结论,“切莫把流注的心机作主张”。
这个自我意识最大的麻烦就是说,生命经验一期一期的时候,我们过去一些不好的经验,烦恼习气会带到今生,就是一种自我概念的执取。你看有本书叫《前世今生》。诸位可能看过,有个女众叫做凯萨琳。这个人从小特别怕水,那这就很惨了,因为她要去喝开水要用水,你要去洗身体也要用水。但是一看到水,她就莫名其妙的恐惧。有时候非用它不可,她只好克制自己的恐惧去用水。没办法她只好去找心理医师。
心理医师给她催眠,找到她的病根,原来她过去生,有两个痛苦的经验跟水有关系。第一个她前生,带她的女儿要回娘家的时候,经过一个桥断掉了,她为了救她的女儿,结果她死掉了。所以她被水淹死的时候,曾经留下一个痛苦的经验,这第一个。第二个她曾经在一个农村当中,得到一个很严重的病,一种传染病毒的病,这种病是靠水来传染。得到这个病以后,那个时候没有药治,村庄人就把他们集合起来,全部塞到一个山洞,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死亡的时候也极度的痛苦。她对水也产生极大的瞋恚,因为这个是靠水来传染病毒的。
那么现在我们问一个问题,人生是无常变化的,她为什么前生的痛苦经验会带到今生呢?因为这个流注的心机,因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累积。佛陀讲这个“观心无常”你必须把心念要切开来。所以我们观察内心,用切割式的观察法,就是你观察你的念头,第一念跟第二念是没有关系,它只是相似而已;第二念跟第三念也是没有关系。你不要让它相续下去,因为相续下去你就产生一种自我。你把念头一块一块的切割,一块一块的切割,原来我们内心,只是很多很多念头集合起来而已,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概念。
你经常把这个自我概念拿走以后,你发现你的念头,只是一颗一颗一颗的念头串起来而已,没有一个相续的一个自我。你的人生经验,它就不可能累积下来,不好的习气也不可能累积下来。所以自我意识是所有业力跟习气的一个累积点。用切割式的方式来面对你的心念,这个方法很不错。观心无常没有一个自我,你的心就容易平等。
好,我们看最后的“观法无我”:
(四)观法无我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蕅益大师—
前面的自我意识是能攀缘,这个地方是所攀缘的法。这个法包括很多很多的因缘,包括名利、情感,各种各样都是属于法。法是怎么来的呢?也是由一念的藏性周圆,由清净心,由于过去的业力,还有内心的攀缘心所变现出来的。前面说过循业发现,一切的法都是你的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所以你说他是和合或者是因缘,这都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其实从大乘的角度,法是无生,它本来清净,它的本体是清净的。所谓的因缘和合,它只是一个假相而已。我们不能在外在的因缘和合的假相里面纠缠,产生错误的攀缘跟执著。我们应该要去观察这一切法是妙有真空,没有一个真实的自体。所以结论,切莫把十法界的因缘当作真实;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它没有真实体性。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四念处。四念处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观受是苦;第二个重点是观心无常。年轻人当然追求你的生活,可以理解,但是你年纪大了以后,到五十岁以后,你一定要第一个都摄六根。我们不能让我们念佛的功德有所漏失,因为你六根一旦放纵出去,到临终的时候你收不回来;我们讲收心收心,其实收的是你的感受。你平常的时候一直放纵你的感受,到临终突然你要收,收不回来。都摄六根,就是让你生死的因缘慢慢往内收,这第一个,观受是苦,要把感受收起来。第二个观心无常。要把自我意识放下,你把自我看得很重,这也会影响到生死业力。所以说“观受是苦”跟“观心无常”这两个是重点。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丙三、结示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释乙二[解脱道]竟—
整个四念处的总结就是四个字——诸行无常。人生只是一时的因缘,佛陀用水泡譬喻,它是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它有生,因缘和合有生,它也会随顺业力的释放而消失,所以你一定要放弃水泡,才能够达到生死的寂灭、安稳的快乐。
净土宗我们临终的正念,很重要一个观念叫做:人生不堪回首。一个人要往生只有一种情况,你临终的时候是往前看,不能往后看。很多人在死亡的时候,很想把今生的遭遇再回忆一次。你只要回忆一次就走不掉了,绝对走不掉了。你看对临终人的开导,你一定要帮他把那个心,让他今生放下,今生的房子已经破坏。你今天去检讨这个房子为什么会坏掉,谁要负责任,这种人世间的恩怨这不重要了,重要是你要去注意下一个房子在哪里?你有一个更美好的房子在净土。临终的人只要成功地把心放到来生,这个人就往生了。
诸位,不管你今生活得快乐活得满意,或者你今生活得不满意,你死亡的时候,千万不要回首,不要回过头来再看今生,这是往生的一个最重要关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它已经过去了,关键是你不可能去改变了,未来比较重要。所以临命终人平常一定要训练自己,把心放在未来,放到净土去,欣求极乐。临终人只要把今生重新回顾就完了,你就跑不掉了,你就会去刺激业力了。所以人生不堪回首是用在临命终的时候。当然有些思想我们都要平常训练。比方说收摄感受,我们尽量透过内心来体会,人生用心来体会就好,不要用感受去体会,你该有的快乐一点都不会减少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我们这两个课程,都是在让你从娑婆世界走出来,都在讲厌离娑婆。后面的课程念佛篇、净土篇,开始带大家提起正念,欣求极乐。但是你走不出娑婆世界的因缘,你就不可能欣求极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处理过去。我们在三界里面流转,留下很多的烦恼习气,包括忏悔业障、业力,包括心中的颠倒妄想。我们一定要从过去的障碍走出来,才可能好好地去面对未来——来生的净土。因为你今天离不开过去的妄想纠缠,就没有什么未来可言。
这个四念处大家好好体会一下,它会让你走出你心中的妄想。走出心中的妄想,你才可能面对弥陀的光明。因为你走不出你的妄想,阿弥陀佛的光明照不到你,不是他不想照你,因为你自己根本走不出来。临终的时候为什么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因为你自己起颠倒,其实你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有照你,但是你自己把自己包住了。你要先有本事走出你心中的妄想,才有办法去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接触。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让在临终的时候,外有生死业力,内有颠倒妄想,你要保持内心,一心不乱。其实蕅益大师说,一心容易,不乱难。一心有什么难的呢?稍微有念佛功夫的你,把佛号念得念念相续嘛。但是你要不为妄想所乱,这个就靠功力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心不乱,一心容易,不乱难。不乱是功力,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第一个不为业力所乱;第二个不为心中的妄想所乱。你才能够去受用到弥陀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些准备,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些,不为烦恼业力所乱的一些功力。感应道交道它不是单方面的,双向的,阿弥陀佛准备好了,我们自己也要有所准备。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明天开始我们讲最后的大乘的菩提心、空正见。除了远离颠倒妄想,其实我们有更正面的思考,更正面的想法,为了成佛来念佛,为了成佛而求生净土,更圆满的思考模式,让佛号的功德更加广大圆满。我们明天开始谈谈用大乘的思想来念佛。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回向。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