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禅观与净土 >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我们看乙二的解脱道。

    净土念佛法门,当我们的心中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在佛号的光明当中,不断地忆佛、念佛,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就是感应道交。那么感应道交,在修学当中有浅深的差别。浅的来说,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深一点来说,就是临终的感应道交。

    什么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就是可能在平常当中,我们身体或者是很多很多的因缘遇到了障碍,有某种的灾难过不去了,祈求阿弥陀佛的加持,那么我们一念的信心,把阿弥陀佛大功德的境界给感应出来了,消灾免难。这种平时的感应道交,它只是处理我们生命的某一种灾难,所以它的标准要求比较低。你只要靠信心就够了,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无所不在,你相信阿弥陀佛有能力救拔你,这两种信心就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给启动起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些感应的事情出现。

    平时的感应道交,不足以去论断一个人修行的成败,因为你生命没有大方向彻底的改变。我们真正要的感应道交,是临终的感应道交,这也是最难的时候。如果我们稍微学点唯识你就会知道,临终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生死的业力;一种是颠倒的妄想。这个在我们平常不会出现。

    我们过去生或者今生会造很多的业,但是有一种业有强大的力量,叫做增长业。就是这种行为你一次又一次地造作,你造作完了之后,下次还想造作,数数现行。第二个你内心深生好乐。这种业力在临终的时候,一定会表现出来,它会引导你的生命去得果报,这种业力平常你是看不到的。所以说在临终的时候,是人临命终时,你无始的生死业力一定会表现出来,这种强大的力量来引导你得果报。

    第二个,就是我们内在的颠倒妄想。我们虽然打了很多妄想,但是在《楞严经》上说,有些妄想特别坚固,它已经是形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了,就是这个妄想,已经跟你的内心深深的结合在一起了,它已经变成你一种自我的性格,有一种自我的习气了,你分不开它了,这种妄想临终也会表现出来。临命终一般人是内忧外患,内有颠倒妄想的干扰,外有生死业力的引导。

    临终的正念,我们必须要处理两件事:第一个忏悔。透过我们的忏悔、皈依、发愿,把生死业力这块先调伏下来,让它沉淀下来。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怎么处理我们内心深处的颠倒妄想,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一种熏习,已经产生习惯性的一种思想。这个思想我们必须也要把它调伏下来,才不会构成临终的障碍。

    乙二、解脱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好,我们看讲义。从妄想中解脱出来分成三科:第一个总标;第二别明;第三结示。先看总标的地方,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一、总标

    一、生死轮回: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周而复始,辗转相续,毫无意义。

    二、出世涅槃:涅槃寂静,寂静安乐。

    佛陀出世以后,把生命分成两种相貌:一种是轮回的相貌;一种是涅槃的相貌。轮回的相貌当中,佛陀分成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第二个诸法无我。当我们选择在三界里面轮回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呢是不断地变化。你今生是一个女众,来生可能变成一个男众,再来生可能变成一只蚂蚁等等;它的生命体,你今生跟来生是不可能一样的,因为它会变化。第二个在变化当中,你是不能作主的,它是由业力跟妄想来主导,我们对来生是不能规划的,叫“诸法无我”。

    无常跟无我这两个道理的结合,就创造轮回的三种相貌:第一个周而复始。轮回的快乐跟轮回的痛苦,它不可能相续。一般以印光大师的说法,一个人你不可能连续三生快乐,不可能,叫做三世冤。也就是说,当你的人生,你第一生快乐、第二生快乐的时候,你第三生再快乐,你就准备要堕落了。一个没有修行的人,他经不起三生快乐的刺激,他一定会放逸。我们轮回当中的曲线不是直线,它是一种抛物线。

    你可能会贫穷,然后开始做义工,积聚资粮;那么积聚资粮你来生比今生好一点,有福报;你觉得福报还不够,再积聚资粮,第三生大福报现前开始放逸;放逸以后开始造罪了,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到三恶道时候受到痛苦的刺激,你开始起惭愧心,自我反省,开始都摄你的六根;又慢慢慢慢地往上走、往上走;等到你福报够的时候,你又开始放逸又堕落。所以轮回永远是周而复始。一个人在三界里面流转,没有人永远快乐,也没有人永远痛苦。

    古人有一句话,以十年为单位,“十年河东十年西,莫笑穷人穿破衣。”因为这个快乐跟痛苦,大家的角色是不断地变化。当然这个地方古代的圣贤就提出一个警告,要克制自己的福报,因为你不能让快乐到达极限,物极必反。所以轮回的快乐其实它是一个周而复始,每一个人在快乐跟痛苦当中的角色不断地变化,这是第一点。

    轮回的第二个相貌是展转相续,最可怕是这个,就是轮回它不会自动停止。我们可以选择今生处理生死问题,当然你也可以今生不管生死问题,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事情,你不处理它,它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它会展转相续。你今生虽然受了很大的业力的折磨,但是你在受业的过程当中,你会同时创造一个新的业力,它会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如果你不去面对轮回,它永远没有停止的一天。这个是轮回最可怕的一个地方,它会展转相续。

    第三个是毫无意义。我们人生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有希望的痛苦;一种是没有希望的痛苦。轮回的痛苦是属于没有希望,就是说你受了这个痛苦,你是白受了,你不可能在轮回当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你不可能在轮回当中,得到一些什么好处。你看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这么久,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所以轮回的痛苦是白受了。我们开始受了菩萨戒以后,开始发菩提心,为了利益有情,我们开始修福修慧,也会遭受到痛苦;但是这个痛苦是有意义的,它会增上。而轮回的痛苦是白受,你身心世界的折磨是白受。

    所以我们思惟轮回的三种相貌,第一个周而复始;第二个展转相续;第三个是毫无意义。

    当我们放弃了生死轮回,开始决定过圣人的生活的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涅槃。涅槃的特点就是寂静安乐。它没有像轮回那么的躁动,而且它没有痛苦的感受,完全是快乐的。也就是说,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佛陀告诉我们选择的快乐有两种:第一个你选择你的善业,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但是这种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念佛的善业在三界得果报,它会有过失。如果你今天把你今生念佛、持戒、布施的善业,把它回向到净土,这种快乐没有过失。娑婆世界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所以当你在受快乐的时候,你就告诉你自己,这个一定有代价。

    佛陀说,三界的快乐犹如刀上的蜂蜜。虽然你用舌头去舔蜂蜜,会有快乐的感受,你一定会被刀割伤,一定会的。但是我们今天把所有的善业,念佛的善业回向到净土,回向到无上菩提,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快乐,这个快乐没有过失。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我们今生受了菩萨戒,开始积集善业的时候,我们就要要思考来生该去哪里。你来生去哪里?你不可以等到临终才决定,不可以,因为你来不及了。第一个,你不知道你死亡什么时候到来。第二个,你死亡到来的时候手忙脚乱,那个时候才想说我到底要去哪里,来不及了。

    总而言之,我们人生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选择继续轮回;第二个你选择你的功德善业,往净土的寂静的涅槃、寂静的方向跑。你必须很清楚地知道,当你做出不同的选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你最好早点知道。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阶段当中,我们人生的规划都是,小时候我好好读书,立志读书,长大以后找一个好工作可以赚多点钱,到晚年的时候规划退休生涯,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我们一般人的人生规划只规划到今生而已,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过失。也就是说,既然我们有来生,但是我们很少人想要去面对它,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错失良机。你看每个人到死亡的时候,才开始紧张,原来有一天我也会得癌症,有一天我也会死掉。一般人在死亡的时候都是手忙脚乱,内忧外患,在匆忙当中死掉了;匆匆忙忙的来,匆匆忙忙的走。

    其实你要做好规划。做好规划就是你要想清楚,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继续轮回;第二个,你到净土去。这两个有什么样的结果你要想清楚。然后你用这两个结果,说服自己,开始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这个解脱道跟前面的忏悔不太一样,我们忏悔只是针对业力的忏悔。到了这个思想改造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设定目标。到底你来生何去何从?你要去哪里你要想清楚。

    生命的改变,我们不是六祖大师,是可以顿悟顿超的,一般人都是逐渐逐渐地调整自己的脚步。佛陀说修行就像一棵树,这个树能够往西方倾倒,它不是一天养成的,它必须要有一个绳子慢慢拉慢慢拉,让这棵树很自然地往西方倾倒。所以它砍断以后,它很自然地往西方倒下来。

    我们临终能够往生净土也是这样,你必须要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你自己,当你继续轮回会有什么过失?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经验当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脚步,发愿让你人生的这棵树往净土方向发展,所以你必须要了解,轮回的过失跟净土的功德。净土的功德这一块,我们到了“念佛篇”跟“净土篇”这块再来说明,你选择了净土有什么好处。我们今天要学习,当我们选择继续轮回会有什么过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如何的因小失大,如何的得不偿失,我们必须要了解。因为我们要离开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不容易。

    我们在娑婆世界流转太久,跟太多的人结下很深的因缘,跟太多的事物产生很多很多的互动,娑婆世界对我们是这样的熟悉,我们突然间要离开它,你必须有一些心理建设。就是你必须先了解轮回的真相,临终才能够彻底的放下;佛法说的“放下”是建立在看破的基础上。你的智慧看不破它的假象,不可能放下,因为轮回虽然充满了痛苦,但是却充满了一些虚妄的假象来引诱我们,不能看破假象你不可能放下。你心中还是贪恋娑婆,还是贪恋轮回,到临终的时候这一步你还是跨不出去,所以了解轮回的真相,就变得非常重要。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轮回真相。丁二、对治方法。)

    丁一、轮回真相

    ◎十二因缘

    好,我们要跟大家来研究一下,到底生死轮回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佛陀把轮回归纳成十二种相貌,包括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有三世的两重因果。为什么叫两重因果?因为过去跟现在形成一重因果;现在跟未来又形成一重因果。过去的因创造今生的果,今生又变成一个因又创造来生的果,就形成三世两重因果。那么这十二种相貌,过去世有两种相貌,会影响我们的今生。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过去生的无明,无名的相貌,我们念一遍:

    一、无明

    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暗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无明,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为有无明才有烦恼。什么叫做无明呢?它就是一种愚痴的迷暗。无明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盲点,一种盲目的追求。我们一般人,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愚痴,不是这样子。其实只要受过教育,我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理性的。我们做一件事情一定思考,这件事情做了以后,对自己对别人有好处,你才会去做的。但是有些事情你不会去考虑,因为它已经是你的盲点了。

    比方说,有些人的盲点在子女,他明明知道这个子女对他伤害很大,但是还是会把钱拿给子女去花,因为这个人跟子女已经形成盲点了。盲点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已经不计任何代价,也不需要理由,你一定会去做,这个就是你的盲点。当然每一个人盲点不一样,有些人的盲点在财富,他可以为了赚钱而不要命。明明知道说你没有命钱也没有用,但是你讲这个道理,对他一点都没有帮助,因为他已经构成盲点了。所以什么叫盲点?就是别人跟你讲没有用,只有自己觉悟;有些人盲点在财富,有些人的盲点在感情,有些人是追求各种的名利、名声等等。

    总而言之,你会来投胎一定有盲点。没有盲点你不会来投胎,你不可能来投胎。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个盲点两个盲点三个盲点,当然你盲点越多,就越难离开娑婆世界,因为它是一切业力的根本。这个盲点开始活动的时候,就创造生死业力,就形成了轮回。所以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本,就是你对人事中错误的、盲目的追求,这是第一个,生死轮回的一个最重要的开关。第二个看行:

    二、行

    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这个行就是发动一种身口意的活动,身口意的行为造作。你的盲点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开始产生烦恼;可能是产生贪爱、也可能产生瞋恚,就创造了罪业、福业跟不动业(不动业就是禅定),名之为行。

    我们有些业是可以忽略不计,在佛法说偶一为之的、一时失念的;你平常对这件事情是非常清楚,你很清楚不能做。这件事情它不是你的盲点,但是你一时失误,可能是别人劝你,或者你一时失念去做了;这种业你暂时可以不用管它,因为它对你影响不大。但是,你依止你的盲点去造的业,这个业就要注意了,一定会得果报。因为依止盲点在造业,一定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而且是不计代价,那个心特别的坚固。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处理的,是带有盲点的业。前面是处理业力这一块,现在开始处理内心的盲点,因为这个是由内心的无明的盲点去推动的。凡是由无明的盲点这种执取去造的业,这个业一定会得果报。

    由盲点(无明)跟业力的结合,就形成过去的强大业力。当然我们过去的无明跟业力,有很多种很多种很多种,就好像很多抽屉一样。今生的你,在《楞严经》用水泡譬喻;你看大海很多水泡,你今生只是一个水泡,今生的你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诸位,你今生很快乐,不是说你的善业比别人强,不是,是你运气好,真的运气好。你临终的时候打开一个善业的抽屉;这个仓库很多抽屉,只是你今生善业表现出来。他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他阿赖耶识没有善业,也不是这个意思,他也不比你差;只是他前生的时候,不晓得为什么临终的时候,他打开的是罪业的抽屉。

    我们今生的果报只是过去生,某一个业力表现出来了,它不是你的生命的全部,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善业、有无量无边的罪业,其中一群的业力现出来了。如果你今生很快乐,只是你过去生某一部分的善业表现出来。如果你今生很痛苦,也是某一个罪业表现出来。但是它不表示你生命的全部,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譬如大海,受业力风的吹撞产生一个水泡。所以我们今生是由于过去某一个盲点,这个盲点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个业力成熟得果报了,就是我们从什么地方来?从颠倒妄想加业力的结合而来。

    好,我们看看今生是怎么回事。今生的生命开始先从“识”讲起:

    三、识

    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业力变现一个果报的时候,第八识是第一个先投胎的,它是一个明了的心识。由过去的惑,就是无明的妄想,跟业力这两个结合的动力,去得果报。这怎么得果报呢?遇缘托胎。它要假借父母的因缘。

    当然现在科技发达了,有时候用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是怎么回事?就是把这个父精母血放在一个地方,一种保温的地方。但是阿赖耶识它过去生临终的时候,它有这个业力的推动啊,在虚空中找它相应的父母亲;即便是没有父母的交 媾,只要有父精母血,它有这个业力的推动,照样可以从空中里面直接投胎。所以你的生命体不是父母创造的,只是假借父母的因缘投胎而已。你是你过去的业力创造出来的。投胎的刚开始就是一个识,识当然只是一个心法;到了母亲的胎里面,吸收母亲的滋养,就慢慢慢慢地产生了变化。我们看下一个:

    四、名色

    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称名色。

    前面的识只是一个精神的状态。这个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开始有一种胞胎的相状完成了。但是这个胞胎还没有产生六根,所以他不能跟外界接触,六处未圆。所以他的生命的感受,完全是一种内在的感受,他只有内受没有外受。在唯识上说,这个名色(胞胎),因为他这个时候还看不到眼睛,看不到鼻子;他是怎么感受呢?

    如果这个人是从善业而来,他在母胎的时候,自己感觉到住在一个宫殿花园,非常快乐,整天在宫殿里面玩乐。如果这个人是从罪业而来,他住在母胎的时候,他自己会看到一个很污秽的房间、很潮湿的房间,自己躲在角落里面哭泣。一个人刚开始在母胎的时候,神识是各有各的想法,这个就是你的名色位。名色位你六根还没有完全长成,还不能跟外面产生一种接触跟感受,你完全是在受用你自己内心的业力。看下一个六入:

    五、六入

    六入为六根完具位,亦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六入的这个“入”就是根,因为根它能够入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种种的感受,所以叫做六入。前面的名色位,他在母体里面吸收营养,慢慢地开始长出眼睛,长出鼻子,长出头发,长出牙齿等等。这个时候诸根具足,他的六根开始活动。因为他还在母胎,所以他跟母亲同一感受。母亲快乐的时候,他会感受到一种快乐的讯息,他也会快乐;当母亲忧伤的时候,他也会吸收到母亲忧伤的讯息,他自己也会莫名其妙忧伤。他跟母亲是母子连心,就是这个时候同一个心情。

    你看舍利弗尊者,他妈妈本来智慧一般很平常,但是怀他的时候变得很聪明,辩才无碍;但他妈妈把他生出来以后,又恢复得很正常。所以你要是怀小孩的时候,变得特别聪明,不是你很聪明是那个小孩很聪明。因为你们两个的心是互通的,他的聪明会加持你。六入这个时候胎儿产生了感受,因为他还没跟外境接触,他的感受从什么地方来?直接吸收母亲的感受。当然,母亲也会吸收胎儿的感受;两个人感受是互通,母子连心,这个时候叫六入。我们看下一个触:

    六、触

    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触”就是六根跟外境的第一个接触叫做触。也就是一个胎儿,直接跟外面的空气阳光接触的那一个刹那叫做触。所有东方的哲学家、西方的哲学家在论断性格;西方是以基因来论断一个人的性格命运,东方是以紫薇斗数、八字。都很强调你什么时候从母胎出来那一刹那。因为胎儿本来是在母亲的怀里面,他跟外面接触的时候,他第一个接触到,太阳跟月亮的磁场的角度。因为太阳有一个角度,月亮有一个角度,这两个角度结合,你出来的时候接收到日月的磁场,这个时候决定你一生的性格,你的命运就决定了。当然这个也跟你业力有关系,因为你业力什么时候成熟,它什么时候把你推出来。

    一个人的性格,跟你的出生年月日时,为什么有关系呢?因为你一出生的时候接触到太阳、月亮的磁场,就影响你的性格倾向了。你这个人是乐观派的,是悲观主义者;你胸量是比较大,或者你格局比较小。你出生的时候,你一生的格局就定了,很难改变。除非你修空观,重新把过去的讯息全部扫干净。我们下堂课会讲怎么样重新塑造你的性格,明天讲大乘的空正见。一般你一旦投胎以后,从母胎出来你的性格就决定了。这叫做触。好,我们往下看:

    七、受

    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受”是一种喜怒哀乐的情绪。前面只是一个触,接触了以后它产生一种受。他可能是在一个违背的,或者是一个顺从的,或者一个中庸的,三种的境缘当中,产生苦受、乐受、舍受三种感受,名之为受。感受它本身是没有相状,它只是一种直觉的反应。

    一般来说,小孩子他的情绪只是一种感受,没有太多想法,因为他没有经过学习嘛,还没有很多的名言的安立。所以受它只是一种善恶业的一种直觉,如果这个小孩子善业强,你就看到他从小莫名其妙就很喜欢笑。因为他的乐受很多,他的善业力在释放的时候,就是喝一杯开水他都产生笑容。因为开水跟他舌头接触的时候,善业力让他感到快乐的感受。如果这个小孩是罪恶比较重的,他就莫名其妙的会有一种痛苦的感受,因为这个罪业不断地在释放。所以这个感受呢它只是一种直觉,它没有任何的掩饰,小孩子没办法掩饰自己的。我们再看爱:

    八、爱

    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前面的感受是直觉的反应,它只是表示过去的善恶业的释放,到了这个“爱”就是心中的想象了。这跟你接受的教育有关系,跟你接受的环境有关系。所以一个人会开始自我克制,或者产生种种的放纵,就是你是怎么想的,你对这件事是怎么想的,你用正面的想法或者负面的想法,它会让感受就转成各种影像。我们心中开始出现人事的影像,是从爱开始。本来你心中是没有相状,本来清净嘛。那为什么有相状呢?因为你产生很多的想象力,你先接触感受,感受以后你捏造很多的想象,这个想象就会带动你的去追求,或者带动你的厌恶,爱憎取舍的情绪发生了。爱就是开始在心中创造很多的相状出来,当然这个就跟你接受的名言有关系,你用什么名言。我们再看取:

    九、取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取”开始一种对某种人事的追求。为什么追求呢?因为你有很多的想象。这个相状会牵动你的内心,去追求某种东西,当然它也会牵动你去讨厌某一个东西。当我们的心情从感受到想象到执取的时候,它就会造作一个很重大的生死业叫“三业繁兴”,这个业力开始活动了,就会集成未来身心的痛苦,名之为取。

    唯识学上说,一个人到了取的时候,当然你不可能追求所有的东西,各有各的追求。这个取它会有两种功能:第一个发业;第二个润生。一个人心中有所追求,你就去创造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当然你追求的是好的,是利益众生的就叫善业。但是这个善业是由追求而来的,也是生死业。如果你追求的是不好的,那就是罪业,它也是生死业。

    诸位你们知道,菩萨道的造业不是追求,他是发愿,发愿是无所求的,他随缘;向内无所求,向外看需求。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尽量不要用一种取著的心,尽量用愿力,我应该要这样做。比方说你今天去做义工,你做义工的时候是种执著的心,我想要这样做,这个义工的业——生死业;我做义工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发了这个愿,你只是实践你的理想而已,这是我应该做的——菩萨道。不一样。

    如果我们希望临终的时候业力少一点,愿力多一点,你平常就要注意你的心态。从净土法门人生只有两种情况:一种释放的是生死业;一种是菩提愿。两种而已。愿力是轻飘的,它能帮助往生;业力要以印光大师的标准,净土宗的人,生死业包括罪业也包括善业,不是所有的善业都帮助往生,不是。造善业的时候,你的心是特别的执著,这种业也障碍往生,因为它是生死业。你造善的时候,最好是从愿力发动出来,临终的时候才不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把你带到娑婆世界,让你往轮回的地方跑;因为你累积太多这种生死业力。所以我们平常多一点愿力,少一点执著。“取”是非常严重的生死的根本。我们的根本两个:一个是无明;一个是取。取本身会造生死业。第二个润生,它还会去刺激其他的生死业得果报。我们看有:

    十、有

    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到了有的时候,它已经形成一种业力了。这个只有靠忏悔,它已经形成业力了。我们今天修行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把已经形成重大的业力,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把“有”这一块的力量降到最低。第二个,你从今以后要对治“取”,这个取著的心不能太强。因为你不断地忏悔,结果你又不断造生死业,你的业还是不断地在增长。

    我们昨天讲的课是在对治“有”这一块,就是把已经形成的业力,把它调伏下来。现在我们要处理的是爱取,由爱取去创造有。到有这一块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忏悔,你的生命就开始有来生的问题了。再往下看生:

    十一、生

    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这个“生”就开始去投胎了受生了。当然是由过去的前面讲这个有,就是你生命当中一种强大的增长业的业力,去六趣四生得果报,如果是善业得安乐的果报,罪业得痛苦的果报,叫做受生。我们看受生以后的结果是什么?

    十二、老死

    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那么你一旦受生,在我们生命当中,你就要付出老病死的代价,轮回的代价就是老病死忧悲苦恼。除非你有本事不在三界得果报,只要得果报,你只要有一个身体,你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不可避免了。不管你福报多大,这个是不可避免的。

    好,我们先把这个十二因缘,过去的因缘跟现在的因缘跟未来的因缘,形成一个生命的水流,它是怎么形成的先做一个说明,我们先了解轮回的真相。待会再来说说,怎么样去处理轮回的开关,它有几个开关是要注意的。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