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我们前面讲到庄严想,就是约着依报的国土。这以下讲功德想,让我们去忆念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

    丙二、功德想(分六:丁一、身心安乐。丁二、衣食自然。丁三、闻法欢喜。丁四、具足五通。丁五、寿命久远。丁六、普贤之德。)

    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简单把它归纳成三类: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菩提的功德,从三种方向来忆念。首先看丁一,身心安乐,看安乐的功德,来自于乐如漏尽愿。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丁一、身心安乐(乐如漏尽愿39)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我想对凡夫来说,到一个国土去,我们很在乎快不快乐?你如果是初地菩萨,心是无所住,快不快乐是无所谓。对带业往生的凡夫来说,离苦得乐是关键。《阿弥陀经》在解释极乐世界前半段,“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佛陀解释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没有谈到解脱道、菩提道,完全从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论述。到了经文的中段,才讲出“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乃至于供养十方诸佛,讲到菩提道。

    为什么?因为他是对凡夫讲,而凡夫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快乐的问题。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能够动我们心、最迫切的就是快乐,成佛之道对我们是蛮遥远的。所以,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快乐应该怎么理解呢?你看这段经文就知道大纲。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天或者人,标准带业往生的凡夫。他身心世界会释放一种殊胜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怎么回事呢?会超越阿罗汉灭尽定的快乐。

    这段经文是很特别,佛陀在讲快乐,多分都是用诸天来比况,说快乐超过三禅,三禅是有为快乐最殊胜的。但是阿弥陀佛用漏尽比丘灭尽定的快乐,一种无漏的快乐。所以,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得到消息,极乐世界的身心会释放没有过失的快乐。

    我们凡夫造了布施、持戒的善业,有两种选择:你把布施持戒的善业回向到娑婆世界,会得到快乐,这是应得的。但是快乐有过失,你享受的时候会产生烦恼、烦恼会造罪、造罪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娑婆世界的快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你把今生所修的善业,投到娑婆世界要付出代价。我们把今生的善业,“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快乐是没有过失,不会带动烦恼跟业力。从这段愿文看得出来,极乐世界是寂静安稳、没有过失的快乐,如漏尽比丘。

    好,我们看第二个,衣食自然。看经文。

    丁二、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前面讲到身心世界本身所释放的快乐,这以下说明它的受用。凡夫肯定要有受用。极乐世界受用是什么情况呢?“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会有快乐衣食受用的肯定是凡夫,或天、或人。他心中想要得到一件衣服来穿戴,什么情况呢?“随念即至”。他心中想的是什么样的衣服?这个时候马上现前,而且是随顺诸佛所赞叹的如法清净的服饰, “自然在身”。如果需要裁缝决定布料的大小、染制决定布料的颜色或者需要洗涤,有这种情况“不取正觉”,没有复杂的过程。

    前面我们了解极乐世界是怎样受用快乐的,娑婆世界的快乐问题很多,总之,你吃刀上的蜂蜜,后面就付出代价。极乐世界快乐的结果没有过失,更重要是它的过程。诸位,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怎么获得的?“随念即至,自然在身”。“自然”我们解释一下。

    你想追求娑婆世界的快乐,要有两个条件:你要有福报,没有福报不可能有快乐,怎么努力也没用,这是基础。第二个,你要追求。很少人快乐自然现前,一般人是做不到;因为这个机会只有一个,达到福报的有四五个,那就各凭本事还要各自最求。追求产生什么问题呢?就有得失的对立。智者大师写出一个偈颂来形容,说娑婆世界快乐是怎么享受?过程是怎么样: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机会只有一个,有福报的有四五个,那各凭本事吧,大家压力都很大。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有些人得到,有些人失掉,就永远活在怖畏跟忧恼。你得到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高枕无忧。因为变成众人的目标,你的心是怖愄的;失去以后你是忧恼。娑婆世界的快乐,要么怖畏、要么忧恼,就活在得失的概念。

    举一个例子,印祖很喜欢举文昌帝君,来说明娑婆世界快乐产生的过失。文昌帝君不是一般人,十七世做士大夫,“久学圣贤之道,苦读圣贤之书”。以十七世的福报,本来是要生天的。当时处于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面对世界的受苦众生,他动了悲悯之心,仁者心动,天上就去不成了,他就投生在汉高祖爱妃叫戚夫人,出生就是赵王如意,有帝王之相。

    看历史上汉高祖很喜欢赵王如意,他曾经动念要把吕后所生的太子废了,认为汉惠帝个性太柔弱,子不类父,儿子不像我。要废除太子,大臣就不满意,樊哙、张良、萧何全部反对,“大王,废长立幼会祸起萧墙”,汉高祖只好打消了念头。这件事情触恼了吕后,说“肯定是戚夫人在拨弄是非”。汉高祖往生以后,吕后报仇,把戚夫人抓过来,眼睛、鼻子挖掉,耳朵、双手、双脚砍掉,丢到粪坑去,把她淹死了。

    汉高祖很聪明,知道吕后要报仇,赶快叫赵王如意到封地赵国去。但吕后的势力太大,用计谋把赵王如意骗回来,把他给杀了。赵王如意死之前就问吕后,“我们母子跟你无冤无仇,干嘛要杀我呢?你这样做我会报复的”。他就起了邪愿要复仇,过程就很复杂,他变成一只毒龙。他本身没有罪业,只是起了邪愿,就变成毒龙,起嗔心,在天上可以飞来飞去。他为了报仇,结果两个生生世世结恶缘,误杀了三千多个老百姓,造了罪业,就从空中掉下来,鳞片长虫等等,过程我们就不说了。

    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就好,“诸法因缘生”。赵王如意本来是个谦谦君子,他怎么就变成毒龙?请你告诉我,他做错了什么?他不就是修一点福报、动了慈悯心,生长在汉高祖面前。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能投生在帝王家;帝王家的争执是你死我活,不能留下任何后患。我们看文昌帝君,有时候你想啊!

    这个娑婆世界真的很难做人。

    娑婆世界没有福报,佛陀说没有福报不行,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没有福报,谁都看不起你,你说话没人听。自己也很多埋怨,结果埋怨多了,把菩提心给埋怨没了;所以娑婆世界不能没有福报,没有福报自己很痛苦,你也很难去关怀众生,太过痛苦不行。好,那我修福报;福报修的很大,结果赵王如意福报大,他没有争王位之心,争王位本来是他母亲,还是落入夺嫡之争。

    如果不往生,你对福报要控制得非常好;太差当然不行,太大也不行。你要继续流转下去,把福报要调得刚刚好,这很难。你没有福报,对手也没有福报,两个打打闹闹就算了;福报大的人,彼此的争执越厉害。你福报大,对手也福报大,那不是开玩笑,要灭族的。

    所以,伟大的阿弥陀佛看到娑婆世界,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快乐,结果都要争执。阿弥陀佛说,你到极乐世界,谁都别争了,每个人赏你们一份吧。“自然在身”,这个很重要。你到极乐世界要得到快乐,不必跟别人争执,这个很重要,减少了很多过失。你想得到,别人也想得到,问题就很复杂;到了极乐世界,你要什么没有人会跟你争,“随念即至,自然在身”。

    我们看极乐世界的快乐,从两个角度去观察:第一个,它本身的快乐没有过失。第二个,它没有追求的过程,避免了得失的纠纷。

    好,我们看丁三、闻法欢喜。极乐世界也不能只是享受快乐,也得做点事情。看第三。

    丁三、闻法欢喜(随念闻法愿46)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好,前面两个愿文讲身心安乐。这以下看它是怎么修解脱道的!“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开始修解脱道了,在享受快乐之余,要成就善根。他是怎么成就善根呢?“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你想思惟苦谛,佛陀就讲苦谛法;想思惟空性,就空性法;思惟菩提心,就菩提心法,这个叫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华经》说学习佛法有两块:契机、契理。契机叫“开方便门”,契理叫“示真实相”。你要契机,还得契理。契机又契理,这个就很难得了。我们举一个例子。佛在舍卫国的时候,须达长者很护持三宝,大家都知道他证得初果,成就四不坏信。要有比丘来乞食,他就满所有比丘的愿。你要钵,就给钵;你要三衣,供养三衣。但是他的家宅很大,有前院、后院。比丘来乞食,他前院有一棵树,树上有两只鹦鹉,看到穿黄色袈裟的比丘,就飞到后院去,告知“比丘来了,比丘来了”。须达长者就赶快过去供养比丘。

    这一天佛陀知道这两只鹦鹉寿命将近,就告诉阿难尊者说,你赶快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你跟两只鹦鹉说四谛法门。阿难尊者衔佛陀的慈命,就来到须达长者家。鹦鹉看到比丘来了,又飞起来要告知。阿难尊者说不是不是,我是来找你们,下来下来。两只鹦鹉飞下来以后,尊者就说四谛法:“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乃至于此是道,汝应修。”等等。鹦鹉听到以后,就起大欢喜。就以欢喜心绕大树七次以后又回到树上。当天晚上,被飞狸给吃掉,命终了。

    比丘们觉得很遗憾,当初乞食都是它帮忙的;就问佛陀说,两只鹦鹉到哪去了呢?他说这两只鹦鹉因为过去的善业,从四天王天、到忉利天乃至于六欲天,往返七次,然后投生到人间,证得辟支佛果。

    我们看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都是听佛陀几句话,就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实佛陀说法的道理,跟我们一般法师说法,没有太多差别。但是佛陀有什么呢?有方便力、契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在座有两百个,佛陀讲一个声音,每个人会听到自己相应的佛法。你听到的跟隔壁的不同,你听到你要的,隔壁听到隔壁要的,这叫做普门示现。

    娑婆世界的法师没有这个本事,我们只有一门,反正我说法就这样子,要喜欢你就听,不喜欢就随缘。每个法师只有一门。就是每一个法师诠释法义,只有一个角度,没有普门示现,“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没有办法。这就是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听法很难成就,因为法到你心中要经过转化。

    就是我们没办法诠释个人化佛法,没办法观察你过去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我们这个法药进入你身心的时候,跟你的需求是有落差。你生长在佛世,佛陀的法药一进到你的身心,跟你的需求是完全配合,药到病除。娑婆世界的法师说法叫做栽培善根,先放着,以后有因缘再拿出来用,法药跟你的需求是有落差。

    所以,极乐世界人民为什么进步快呢?因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他听到是个人化的佛法。我们听到的是通途化的佛法,法师没办法去调整成你个人的所需。在极乐世界学习,不必浪费很多成长过程的尝试。它的法义是不必经过转换消化,马上就用得到。

    我们看第四的具足五通,看解脱道第二种因缘,看经文。

    丁四、具足五通(神足无碍愿9)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看愿文,极乐世界听闻佛法有两种选择:你是喜欢待在极乐世界听法,可以;你喜欢亲近十方诸佛,也可以。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有很特殊的功能,叫做神足通,我们看是什么样的?“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有神足通,到达什么境界呢?在一念顷这么短暂的时间,能够超过百千亿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亿,就是你一念顷能够超过百千亿亿诸佛国,数目太大我们没什么概念。

    举一个比况,佛在世的阿罗汉,不是一般的,要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比方说目犍连尊者。他的神足通是能够到达一个佛国,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在听法的时候,突然动念头,佛陀的音声到底能够传多远?他就往外飞,一直飞、一直飞,还听到佛的音声。就拼命的飞,最后飞到其它世界去了。

    那边人民很高大,说“这怎么来了跟虫一样的小人物呢?”佛陀说,“你不能轻视他,那是隔壁佛国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要测试佛音,就跑到这边来了。”结果目犍连尊者回不去了,那个佛陀说,你要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他忆念以后,仰仗佛力又飞回去了。从这个公案我们知道,娑婆世界透过个人修行的神通,大阿罗汉只能够超越一个佛国;极乐世界的神足通是能够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

    菩萨五通我们解释一下。《大智度论》说,菩萨修习智慧福德,云何修学五通呢?有四种因缘:第一个亲近诸佛,每一个佛陀教化的因缘不同,你首楞严王三昧跟这个佛学,法华三昧跟另外佛学。必须广泛亲近诸佛,学无量法门。第二个坚固菩提,坚固菩提心。第三个广修资粮,亲近诸佛,肯定要供养。第四个听闻佛法,帮助我们福慧双修。

    在《弥陀要解》有人问蕅益大师:他说十方诸佛这么多,净土宗只锁定目标要到极乐世界去,这不是很狭隘吗?蕅益大师说:你千万别这样讲,他说生西方即生十方。理由主要是极乐世界人民的神足通太强了。当然如果说你希望在极乐世界待着听法,那简单。你要亲近十方诸佛,你的神足通可以在一瞬间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也就是说你能够去亲近百千亿亿十方诸佛;这对菩萨来说,亲近诸佛广学无量法门,提供一个很重要的方便。

    这两段就说明了它的解脱道。好,菩提道,我们待会再说明;菩提道也是两个。前面讲到安乐道、解脱道。我们休息十分钟。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