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禅观与净土 > 第4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丁二、宝树庄严(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我们看前面是讲大地的庄严,这是一种相状。现在我们看第二种相状,宝树庄严。宝树庄严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总标;第二个,别示。先看总标,请合掌。

    戊一、总标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往生论》—

    宝树也很重要,因为前面的大地是基础。宝树真正的功能是牵涉到我们的住处,居住环境。为什么宝树是居住环境呢?我们看总标就看出一点消息。《往生论》上说,“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在极乐世界的宝树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宫殿跟楼阁,一层叫宫殿,两层楼以上的叫做楼阁。宫殿楼阁是挂在哪里呢?挂在树上。极乐世界的人住在宫殿楼阁,能够干什么呢?观十方无碍,能够看到十方诸佛种种说法、教化的相貌。你人在极乐世界,你可以看到其他诸佛是怎么教化弟子的。

    那是透过什么去观察呢?每一个佛土跟佛土距离这么远,应该怎么看?杂树异光色。就是透过树上的这些树叶,树叶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光明,光明当中能够现出十方诸佛说法的相貌,就是透过树叶的光明所显出的相状。“宝栏遍围绕”,这个是讲宝树的地面,按照《阿弥陀经》的说法,“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数”,就是这个树,它是一重栏杆,再一重树;再一重栏杆,再一重树;乃至于七层。树跟树之间,它是用栏杆来做一个区隔。

    这个地方讲宫殿楼阁,以下讲宝铃说法。在宝树上,除了宫殿,有无量的宝网交互的作用,形成这种罗网遍虚空。宫殿楼阁它是这样,它不是直接挂在宝树上,是宝树有七宝的罗网,然后宫殿再挂在罗网里面,是这个概念。这宝树除了罗网以外,它有种种的宝铃,微风吹动,就发出种种的音响,来宣扬大乘菩提的法音,这有说法的功德。这个地方说明了宫殿楼阁跟宝铃的说法。这个是一个《往生论》的总标了,详细看《观经》就清楚。

    戊二、别释

    我们看别释。别释当中,我们先看前面的三小段。

    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观相之法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色光映饰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 ; 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好的,宝树观的微细。说是“地想成已,次观宝树。”极乐世界的依报,基础是先把大地观出来,然后再把宝树放上去。宝树怎么观呢?“一一观之”,它是由粗到细。看经文的意思,它是从地上开始观起,地上就是“七重栏楯、七重行树”;然后观树干、然后再观叶子、然后再观花,再观果。它有一个粗到细的过程。

    首先,先做七重行树想,就从地面上。宝树有八千由旬,有七宝的花叶,还有果实等等,无不具足。就是由下而上观上去。每一个花跟每一个叶,它有各式各样的光明宝色。比方说,在青绿的琉璃色当中,放出金色的光明;在透明的玻璃色中,放出红色的光明;在玛瑙色中,放出白色的砗磲光明;在砗磲色中,放出绿珍珠的光明。乃至于在不同的花叶当中,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来互相照耀、互相庄严。

    这个地方讲色光映饰,其实极乐世界的五尘,色是色尘;这地方包括音声、触尘,它的柔软。极乐世界的功德是互含互摄的,有这么点儿意思。我们娑婆世界,你的宝物是蓝色的,只能放出蓝色的光明;你的宝物是红色,用光明去照它,它也能够反射出红色的光明。但极乐世界不是,这个颜色是青色的,可以放出金色的光明;颜色是透明的,可以放出红色的光明。这个地方表法,表示大乘庄严是无障碍的,“究竟如虚空”,它互含互摄的。

    到这个地方都是宝树的前方便,它只是描绘宝树的这种颜色、光明的互含互摄;真正宝树的庄严在下一段,它有四个主题:珠网、妙花、宝果、光明。这四大主题,就构成整个宝树的结构。我们这一段把它念一遍。

    华果庄严

    珠网: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妙花: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宝果: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光明: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我们看宝树庄严,有四大结构。第一个是珠网。极乐世界的宝树,它在叶片的中间有妙真珠网;妙真珠网还不是一个,有很多的妙真珠网,是挂在宝树上面,一一树上有七重的真珠网。这个真珠网是干什么用呢?在真珠网的中间,有五百亿个妙花宫殿,就像大梵天王的宫殿如此庄严,谁在里面住呢?“诸天童子自然在中。”

    我们说明一下。带业往生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只有两种人:一个是天、一个是人。它是人道跟天道,看福报,大一点就天,然后人。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它是天跟人。圣人他是方便有余土。天的果报殊胜一点,他是住在树上;人的果报稍微差一点,就住在人间。极乐世界的天跟人是互含互摄,他可以白天互相往来,到了晚上再各安其所。所以,在宝树上的大梵天王的宫殿,是极乐世界的诸天童子,就极乐世界的天人就住在上面。这个地方讲依报,以下讲他的正报庄严。

    在每一个天人的童子当中,有五百亿个释迦毗楞伽摩尼。释迦毗楞伽摩尼是无比殊胜,就无比殊胜的摩尼宝珠,挂在胸前来当作一种璎珞。摩尼宝珠的光明照百由旬,犹如结合了百亿个日月,无法加以形容。它的颜色是最为殊胜的。这个地方讲到珠网,也讲到珠网里面的宫殿。这个宝树它的功能是干嘛呢?是天人住的宫殿。

    好,我们看第二个,第二个就是它的花。宝树行行相当,就是它有很层次分明的树叶,一层一层的。在树叶的中间,“生诸妙花”,树叶的中间是长了很多的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这个地方很特别。我们娑婆世界是先有花,花凋落以后,果实才出现。极乐世界的花呢?同时就有七宝果。古德解释这段,说明极乐世界是因果同时。

    因果同时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娑婆世界是先修行,才有果报的受用。你要先布施、持戒,来生才有人天的快乐可以受用。它是先付出,才能够享受。极乐世界刚好相反,你什么都没有做,只做了感应道交,然后到极乐世界,你先享受等同佛陀的果报,然后再去修成佛的因地。先享受,再付款,大概这个意思;先受用极乐世界的功德,再积集你的因地。这个就是因果同时,大家体会一下。这个是讲花。

    这以下讲果。在每一个树叶当中,“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树叶有这么大。树叶有千种颜色,有百种的画,形成种种的彩画。树叶的脉络形成的画,就像天人挂的璎珞一样,它种种的纹路。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花是作紫金色,放出旋转的光明,在树叶之间流动。这个花“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古德讲,为什么用帝释瓶来解释花果同时?我们来简单说一下。

    帝释瓶大家也不陌生,有一个贫穷人,他穷到实在是没法过了,知道去工作也来不及,就去求帝释天帮忙,每一天用很虔诚的物品来供养帝释天,供养了十二年。帝释被感动了,就给他一个德瓶。从此以后,贫穷人就所求如愿了。我需要一个房子,向德瓶祈求,房子就现前;我需要一个宝车,七宝做的车子,车子就现前,就所求如愿。我们要问,贫穷人到底做了什么事呢?房子是他赚来的吗?也不是;宝车是他赚来的吗?也不是。他是靠德瓶而所求如愿。

    一般的果报,按照唯识叫异熟果,这个是合理的因果解释。就是因跟果是不同时,异时而熟,你今生在修福,但是很痛苦,正常。因为你现在布施、持戒的果报还没有现前,我们正常的因果是隔代受报。理论上来说,你今生所修的因地,今生都没有显现,就算显现也是花报。我们佛教的因果思想,正常叫做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正常的因果论是因果不同时,你今生受用前世的果报,来生受用今生的果报。你今生修福持戒还很痛苦,非常正常。因为你今生是受用前生的果报,这个是因果不同时。

    但是有些圆顿的法门,比方说净土宗这种本尊相应法,它就有办法因果同时。今生忆佛念佛,你在今生受用,净土宗你没有经过死亡。诸位,你知道你是今生往生,还是来生往生吗?对,你是今生往生,往生是临命终时,表示没有经过死亡阶段。诸位,我们没有经过死亡,往生的时候就是你今生的心态。你要死亡,就不是临命终,就是密宗的中阴身超度法,那就很困难。你还是人的果报的时候,就要往生。净土宗是你今生忆佛念佛,就在你今生的生命就能够受用极乐世界,没有经过隔世,这个就是因果同时,说明花果同时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看最后光明。“有大光明,化做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於中现。”在宝树的树叶中化出光明,干什么用呢?显现三千世界的佛事,现前。我们看总结。

    观成之相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总结观名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观无量寿佛经》—

    这地方总结,观想的方法必须要由粗到细。先观地上的栏楯、树干、枝叶、花果,由粗到细,一一往上,由粗到细观上去,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我们以前叫做“取相分别”,就在娑婆世界的人我事相的相状分别;现在还是有相状,叫“借相修心”。但这两个心态,虽然都是相状的操作,应该是不一样,这个很重要。我们以前在操作娑婆世界相状、在分别的时候,心是“向外攀缘”的,是追求的。极乐世界的相状观照呢?它是向内“回光返照”,是安住的寂静相状。善导大师在《四帖疏》说:念想西方跟持名念佛不太一样。持名念佛不需要前方便,你就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回到佛堂,“佛号一句佛号念诵听”,就直接可以带动起来。观想极乐世界不可以这样,你人事忙完以后,不能直接修宝树观、修大地观。你要先有一个寂静的过程,它必须要在寂静的心中,才能够把相状现出来。你必须有一个止的过程,才能够观,否则容易出事。

    举一个例子,我们过去在参加斋戒会,有一天要做晚课,一般我们都是在大殿拜佛等忏公师父出来;他老人家一出来,晚课就开始。一般忏公师父在晚课前不开示,都是在晚课中间止静才开示。但是这一天很特别,还没有做晚课,老人家就拿起麦克风开示,就是有事情了。他说有些人在看佛像,就一直看、一直看,这是不对的,这样容易出事的。可能他老人家看到有些人看佛像眼神不对了,老人家是高手,一看就知道。会出事容易着魔。不是影像有错,是你用攀缘心看佛像,就不是借相修心了。诸位,你用攀缘心来观想极乐世界的宝树,那还是取相分别。你不是借相,你的心态是在执著攀缘。

    所以,当你要把极乐世界的大地、宝树、莲花现前之前,请做一个动作——把心静下来。你用有所得的攀缘心观宝树,那就不对了。善导大师在讲借相的时候特别强调,你必须让心寂静。善导大师说为什么修大地,开始观之前,要让你先观水,见水澄净!就是让你的心如止水,这个是表法。比方说你的欢喜是大地、宝树,或者你相应的是莲花,都没关系;请你先把心安住、把六根收摄了,再把莲花、宝树现出来。你要有“都摄六根”的过程,不像持名,持名它本身就是收摄性的,它不需要一些前方便,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丁三、池水庄严(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池水庄严。看总标。

    戊一、总标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往生论》—

    池水讲到两件事。第一个,“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这个地方是说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的位置,它是处在千万种的、很多的宝树,中间才覆盖了很多的水池跟流泉。

    我们在《阿弥陀经》可以知道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但没有说出明确的位置。《往生论》就明确说明了七宝池、八功德水就在宝树中间的空档,就是宝树跟宝树的中间,兼带了很多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然后,阵阵的微风吹动树叶的时候,花叶的光明就交错流动地照耀在泉水的上面。看样子宝树跟泉水是距离很近的,就在附近而已。这一段等于是标出了一个八功德水的位置了。

    戊二、别释

    好,我们看别释,别释当中,我们先看前面两段。

    结前启后

    次当想水:

    明标池体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

    次当想水。前面在作大地想之前,有作水想。但前面的水是静态的,观水澄净。这个地方的八功德水是动态的,它已经观到后端了,你的心是寂静了,这个是动态的。这个水是怎么个动法呢?看下一段。

    极乐世界有八种功德水,一一水七宝所成,水是由七宝水池的本体所承载的,用七宝的水池来承载八功德水。七宝的体性是柔软的,水是从哪里来呢?“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不是从山上流下的水泉,它是在水的中间,有一颗如意珠王,这个如意珠王就向四面八方分出十四支。为什么是十四支呢?古德就解释说“十”表示它的数量是圆满十方,“四”表示它的本质跟大般涅槃相应,“常乐我净”,十跟四加起来就十四支。十四支,每一支的水流是作七宝妙色,在八功德水四边的渠道是黄金所成,在水下面有金刚沙来做底沙。水是怎么来的?就是如意珠王所流出来的。

    所以,我们看这里面的水跟前面的水,前面是静态,这是动态。水一流动,当然就有它的作用,看水一流动,就发生什么事?看下面两段。

    莲花庄严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水演妙法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流动的水主要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是运载着六十亿种七宝所成的莲花,每一个莲花有多大呢?正等十二由旬,这么大的一个莲花,有六十亿种。摩尼宝珠的水流动以后,它不是运载莲花而已,水有一种功能——“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八功德水是流动的,它往哪里流动呢?因为八功德水旁边就是宝树,所以它流动到宝树的花间,就在树叶上下流动,这是第一个。

    水是有两种方向流动:第一个是往树叶流动;第二个是在自己的八功德水流动。不管它在哪里流动,它一旦动,就开始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或者赞叹大乘诸佛的功德庄严,让我们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水主要就是运载莲花,而且它在流动当中还说法,有这两种特色。

    好,我们看最后两段总结。

    结归佛力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总结观名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观无量寿佛经》—

    八功德水是从如意珠王流动出来的十四支,如意珠王本身除了流出水以外,还做了一件事情——涌出金色微妙的光明。光明干嘛呢?化作五百种颜色的鸟,鸟可以赞叹念佛、念法、念僧。“哀”就是清澈,“雅”就是高雅。我们在《阿弥陀经》知道极乐世界很多的白鹤、孔雀、鹦鹉、舍利来说法,但《阿弥陀经》倒是没有说明鸟是怎么来的?《观经》就明确的说明,鸟是如意珠王先放出金色的光明,然后光明当中,再把它变化成百宝色鸟,是这样来的。鸟干什么呢?就在这个地方说法。总结,是为八功德水想。

    我们一般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地方去哪里你们知道吗?对,是去莲花。你不是一开始往生就到宝树,不是。所以,很多人修莲花观是有道理的,这是第一站,叫做受生的处所。当然你如果品位高,莲花待的时间就比较短,甚至于可能一天都不用待,直接就走。如果是品位低一点,可能要在莲花待一段时间。不过没关系,莲花也是极乐世界,里面也是安乐解脱。差别在哪里?你可能没办法亲近十方诸佛,但是其他的安乐、解脱都是差不多。

    等到莲花的过程结束,你就可以离开莲花了,就在宝树、宫殿、楼阁,在那个地方活动;或者你愿意亲近十方诸佛也没问题,因为你有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再回到极乐世界等等,它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个地方讲到生处、住处。生处就是莲花,住处就是宝树、楼阁。

    我们庄严想就讲到大地、宝树、莲花三种,这是基础。

    好,我们回答三个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法师,阿弥陀佛!现在我们流通处都有那种3D动画的,就是用3D动画把十六观经画出来。弟子想要听听看,法师对3D动画画极乐世界,或者是十六观的一个观点跟想法。还有我们可不可以用常常看动画,然后来做十六观?感恩法师!

    【师父答疑】:这个相状画出来当然好了,它只要合乎修多罗、合乎经典。我会是这样想,你最好把《观经》、《往生论》先学过一次,你自己要有概念。要不然你看到3D,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为极乐世界的相状是很复杂,非常精致。

    诸位,你想想看极乐世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咱们先不讲怎么创造,阿弥陀佛光是思惟就思惟了五劫。你说极乐世界光是构想就构想五劫。很多人说极乐世界跟诸天一样。那如果极乐世界的庄严跟诸天一样,阿弥陀佛有需要思惟五劫吗?他把诸天拷贝下来就好了,他有需要思惟五劫吗?那肯定比诸天更精致。

    你如果说是经过正统教育,再去看这个图,你就知道它的次第。我们凡夫的心是要有次第的,我们可不是佛陀的妙观察智,我们是第六意识的有相分别,要一个一个来,佛陀在看相状,那是如镜现相,没有次第同时显现。所以,你最好老老实实地先把经典里面的文字般若搞清楚。你再来看就知道我先看大地、琉璃地,然后宝树怎么怎么的,然后看宝树跟宝树之间有什么池水,池水里面有很多的鸟,你就可以层次分明的把它观出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你要把当作修观,记住,你心散乱的时候不要观,一定要寂静的时候再观。因为你散乱心的时候,容易动攀缘心,用有所得心来观极乐世界,你的心攀缘,就不是借相修心了,你落入了取相分别。极乐世界的相状被你这么一攀缘,变成不是极乐世界的相状了,这样你听懂吗!

    持名跟往生,持名是你怎么散乱都没关系,只要听佛号声音,持名它是六根的收摄,观想它要名言分别;如果你心散乱的时候,的确是有一些潜在的问题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警告修观要注意,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我觉得净土宗有一点矫枉过正了。刚开始修观可能有些人出错了,后来大家完全不修观了,就完全封死。完全不修观,大家对极乐世界就完全陌生,我们变成只停留在念佛,而不知道怎么往生了!

    我觉得中道的做法是七分持名,三分修观——中道。修观的比例过高我也不同意,但你完全不修观,对极乐世界一无所知。那怎么欣求极乐呢?心中没有相状,你就不能带动念想,没有念想怎么会有往生的意愿呢?这是空谈。从唯识的角度,我们不可能对完全陌生的东西产生好乐,这不合乎《唯识学》的念想。一个人要有想象力,一定要有相状,没有例外。你没有相状,就不能带动念想;不能带动念想,你就什么都可以;到了临命终的时候,诸天来你也可以。因为你心中没有东西引导,那就由外境引导你。

    诸位,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不见得是第一个出现。除非成就念佛三昧,你把净土宗操作成业尽情空,娑婆世界的妄想全部被你调伏了,不可能出现的,这种人太少了。我们一般都带妄修真,带一点娑婆世界的攀缘、也带一点极乐世界的念想,只不过我们的念想力量强过娑婆世界的念想,如此而已。你没有本事把娑婆世界无量的念想全部调伏。在这种真妄交攻,娑婆世界的快乐影像诱惑你的时候,当然就是你那个心的坚持。你心中有极乐世界的念想,会告诉自己非所愿也。

    你心中没有念想,怎么坚持呢?就像古人说的,临命终的时候,心思何等散乱、诸天的快乐何等殊胜,你过得了这一关吗?你心中没有念想,表示你六神无主,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受到刺激。所以,画出3D的动画我同意,但是画的人你最好是把这个读一读,别画错了。第二个,去解读的人,你自己也要学习,就可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把它区分出来,但是要在寂静的心中去观。

    好,第二个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法师,我们去成熟净土的念想,最好往生的状况是在四大分离之前,第六意识还分明的时候(师:是),就能够成熟净业的果,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般我们很少有这么殊胜的状况,万一没有的话,我们显教比较少这方面的导引。那藏传有一种《西藏生死导引书》,它都是讲说第一天到第七天,各有什么光出现。这个书我们需不需要去参考?这个是第一点。然后第二点就是说,一般我们去助念都是临终,就是断气八小时内,他正在四大分离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导引这个亡者?

    【师父答疑】:好,请坐。中阴身超度法,在我们汉传的净土宗没有说明。你看十三代祖师有没有讲到中阴身超度?一个没有,所以我不予评论。藏传密宗有这种,印光大师说中阴身超度法困难度很高,能超度的不是一般人。因为这个人已经不是人的果报了,经过死亡,就算没有投胎也是中阴身。问题就比较复杂,已经不是人的心识,你要引导他,就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如果他是一个人,我是凡夫,只要我讲话是正确的,就有办法引导他。但他变成中阴身,就不那么好引导了,中阴身跑来跑去,你没有一点神通力,管不住他的。这第一点。

    【学员】:我们自己本身需不需要去参考《西藏生死书》?

    【师父】:我看不需要了,汉传没有这种传承。没有万一了,净土宗叫背水一战。你要生起万一,果然有万一。净土宗就是没有万一,你不能有退路,落到那种情况,按照印祖的说法,往生就有点困难了,你遇不到高人,没有万一。

    第二个说八小时的助念,这个很重要。我考大家,临终的助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你不是到了那个地方,已经开始在喘气了,来不及了。临命终不能学习,只能复习。我不太相信这个人平常都没有学过,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你老人家三言两语就让他产生信心,我不太相信。

    什么叫临终的正念?这个人宣告癌末还有半年、三个月,就开始要教育了。哪里是躺在床上,在挣扎才去开示。临终的助念,就是提前开始了。你知道这个人时间不多了,当然念佛很重要,但不是重点,你要引导他的内心。

    一个人到了晚年,他很喜欢回想过去,真的,年纪大的人老是喜欢想年轻的事情,奇怪。年轻人比较不会,他会去想未来,我以后会怎么样?人,年轻的时候会想未来,但到老的时候反而回忆过去,很奇怪。你要告诉他,你要把心走出过去,放在未来。今生的生命要结束了,房子已经不能再住了,要面对现实。癌末的人,你要告诉他说房子坏了没关系,新房盖好了,要把心放在下一个房子,而不是这个房子。

    念想西方简单讲就是往事不堪回首。

    当房子坏的时候,不管你今生满意也好、不满意也好、充满了遗憾也好,重点是要放下。临命终的时候往事不堪回首,这个观念很重要。很多人总是要把事情解决圆满才要走。这观念错了。当我们打一个妄想说,我应该怎么样?其实人生不能处理。人生要圆满最重要只有一句话,叫做放下。人生没法处理,因为它是错综复杂的业力。你说我临终之前要跟谁再讲几句话,不用讲最好。我再讲一次:

    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你一处理就回不来了,因为你仁者心动。

    临命终不管你今生有多大的遗憾,最大的处理就是不要处理,因为生命本来就没法处理。人生的因缘是错综复杂的单一业力,跟众多业力的互相交感,本来就不是让你处理的、人生是让你放下的。一个人临命终不能回头看,只能向前看。你今生不管有多大的遗憾,请你做一件事情——放下就好,人生最好的收尾就是放下。你但凡临命终还想说,我要来回忆一下什么事情,你就再也回不来了,就被这个妄想牵走。每一个人都是临命终的时候,想要回去处理某一个妄想,结果就再也回不来了。

    临命终的时候不管遇到多大的妄想、多大的遗憾,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你要告诉他这个观念,要不断的教育他,把心放到来生。房子已经破旧了,你这边补一个洞、那边补一个洞,已经来不及了。放下最好,赶快撤。所以,这就是临命终的引导,就是让你把他还住在今生因缘的心,拉到念想来生去。这叫“走出过去,开创未来。”临终的开示,最好三个月前就要开始了,要心理建设。

    好,第三个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阿弥陀佛!法师慈悲,弟子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针对今天课堂上的问题。请问如果我们在修观的时候,怎么分辨到底是攀缘心还是清净心?这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弟子昨天想请教法师,可是没有勇气。昨天法师讲说五十岁以后的人,开始准备收摄(师:生命开始收尾了)。那弟子对这个收尾,跟刚刚法师开示说,临命终时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

    之前我们常住里面有个师父老菩萨,她往生的时候,弟子去助念的时候感觉很吉祥。为什么?她往生的时候就在一间公寓式的寮房里面,刚好冷气口对在那里,她在一个躺椅上这样子往生。我们在那边助念,你看冷气口直对着她大体吹,吹了大概两三天,就是助念完以后,她的大体在多久,就是那个老菩萨在入殓的时候,整体身体还是非常柔软。那根据弟子听说他们讲说,这个老菩萨平常或者是问她什么,欸,这个好不好吃?这个喜不喜欢?她一定都是说好好,没有任何的批评或者是怎么样,然后她就是念佛。那弟子的想法是说,那是不是我们慢慢的收尾,是不是说,好,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称、讥、毁、誉,都这样算了,让它过了吧?

    【师父答疑】:好,我知道,就是怎么样收尾就对了。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就这个影像现前的时候,怎么知道你是在攀缘,还是安住的情况来面对?古德有一句话叫做“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你这个影像现前的时候,注意六根有没有在动?六根不能动。如果临命终的人,他眼睛开始看,阿弥陀佛来了没有?你觉得他会往生吗?他不会,六根没有收摄。你管阿弥陀佛来不来,你把自己准备好。

    如果你经常打坐,就知道你心有没有在动?现出一个影像的时候,你的心是寂静的,它是如如不动,但是了了分明,你自己会判断的出来。但如果你今天是攀缘的话,六根是打开的,六根门头没有关起来,还在活动。当然主要是意根在动,这就是攀缘。

    都摄六根才有资格谈净念相继,你六根没有收是不能修观。你要先去拜佛。六根收起来,你自己会知道。打完佛七以后,你再看事情,很清楚,就像镜子现出影像,但你六根不会动,当然三天以后就恢复本来面目了。至少你打完佛七的前面几天,发觉你的心看到事情,不会动名言。你很清楚这个人是什么,但是不会动。“寂静而明了,明了而寂静”,那就是借相修心。

    如果你看到影像,仁者心动,那就不是了。你六根不能动。所以,看你的六根有没有收起来?就知道你的心有没有在动?一个六根收起来的人,外面的声音不太会干扰到他,他听到,不会去分别,他六根已经收到一心、一念心性。我们以前是一念心性,后来是心光外泄,就变成六根的攀缘,就失去本来面目,变成六神无主。你六根一收,就变成现前一念心性,它是这样。

    所以,一念心性跟六根是不两立:有六根就没有一念心性,有一念心性,六根就不准动。“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没那个本事。你要让寂静的心现前,六根就要收。你六根一动,就不是寂静了,那是散乱、颠倒。你六根有没有在动?你就知道了。这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人生的收尾很重要。不是说收尾我什么都不做了,这样子可能有人会批评我们,净土宗好像太消极了。你知道收尾收什么吗?就是收心,收什么心呢?对,收攀缘心。有人跟我讲说,师父,你要这样讲的话,我们都不要做义工了,不是这个意思。我问你,你做义工是用攀缘心吗?当然不是,你是发愿。

    我们的心在做事,有两种:一种你用攀缘心,一种是责任感,就不是攀缘。我作为母亲,照顾子女算攀缘吗?当然不是,那是我的责任。攀缘心是你主动地去追求什么事,本来没有事,你自己多事,这叫攀缘。就这件事本来不是你要做,你自己多事。你没事找事,这叫攀缘。你根本就安住不了,不甘寂寞。

    这件事情是你的责任,你不能够说母亲照顾子女是攀缘,她尽她的本份。现在知道攀缘跟尽本份有差别了。都摄六根是收掉主动性的攀缘。我们对于命运的因缘,作为母亲、作为父亲,我有责任跟义务,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不能讲攀缘。佛法本来就是要随顺因缘,你不能抗拒因缘。你像我们昨天讲到一个女众要自杀,就没有随顺因缘了,生命还没有结束,你要让它结束。这哪是随顺因缘?

    收心,收的是攀缘;没有让你收责任、义务,这块不会影响你往生。作为母亲,你该干嘛干嘛。这样讲:因地的修学,基本上都不是攀缘;你的心放在因地,我要去布施、持戒,我要尽我的责任、义务,这不是攀缘;你照顾子女,作为师父照顾徒弟,这不是攀缘。你注意徒弟的结果,徒弟去住茅棚,你很痛苦,这个是不是攀缘?攀缘,对,你重视结果,这就攀缘。你管徒弟要不要跟你住,照顾他是责任。他离开你,有啥好痛苦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凡是在结果上分别的就是攀缘。

    你把心思放在因地的责任、义务,叫做责任。你照顾子女是对的,子女长大以后他要怎么样?你还在分别,就是攀缘了。诸位,你不要强作主宰,咱们不是上帝,他要怎么样?可不是你说了算。人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因缘,不要强作主宰,人生不是你可以规划的。小孩子是你养的,但他可不是你的生命体,你管好自己就好了。

    所以,责任会让我们付出,它不会给你挂碍。你如果觉得你有挂碍,那就是仁者心动了;你有挂碍,就是已经重视结果了。这样你们把责任义务,跟攀缘心分清楚了吧?“凡事尽心尽力”,这个是责任;“成败交给业力”,凡是注意到结果,就是仁者心动。你该做什么做什么,所以,佛教是有所放下,有所承当。责任,就是名利不可争,慈航菩萨说的好,“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

    大乘佛法它是选择性的消灭,小乘佛法是全部消灭,我管你是责任、攀缘,什么都不要。大乘佛法不同意,我们认为有所放下、有所承当。该尽的责任义务,你把徒弟收了,就要教育他。至于他以后会怎么样?那你别管。你只要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尽力了就好。他以后变好变坏,那是他的事情。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你只要把结果放下,只有体力的付出,心中没有挂碍。

    一个人体力都不会让你痛苦,真正的痛苦是心里的挂碍。你说我去做体力,我把你教好,照顾你,这有什么痛苦呢?这个都不会障碍往生。但你开始注意结果的时候,要注意了,仁者心动,你开始攀缘。你开始说,这个徒弟以后如果不照顾我该怎么样?开始打妄想了。那你就是 “六根方动乌云遮”。所以,人生的收尾收的是什么?攀缘。但要保留你的责任义务到最后一天,是这个概念。

    好,我们就先上到这。明天做一个总结。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