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丁五、寿命久远(寿命无量愿13)
好,看经文。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寿命如果是有限量。极乐世界寿命是有为法,它肯定是有限量,不是法身的涅槃。他的寿命到底是多少呢?不能够少于百千亿亿劫,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一般说法“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成佛之道是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成就我们的佛道。
所有的功德,不管安乐也好、解脱也好,很重要就是存在。比方说,这个讲堂很庄严,灯光也好、空调也很好;它必须要存在、要在有效期,功德才能够现前。我们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今生牺牲睡眠、快乐,牺牲很多时间去拼往生。极乐世界环境这么好,又安乐、又解脱、又亲近十方诸佛,我到底能受用多久呢?它是一劳永逸,非常不可思议。
“拼个今生,永做闲汉”。
诸位,你修圣道法门,没有一次到位。看看天台的判教,你从凡夫到初果,要很辛苦、很辛苦、很辛苦;你从初果到二果,也是很辛苦、很辛苦、很辛苦。二果到三果,三果到四果,每一个阶位都不容易。你再从十住到十行,十行到十回向,每一个阶位都是充满了血泪。在初地、成就法身之前,你都不好受。我们看成佛之道,没有说你就做一件事情,后面全部做完了,圣道门没有这种事情。
极乐世界例外。你努力一次,只要成功,这一个因,可以享受多大的果报呢?直接受用到等觉菩萨为止。你今生的努力,可能拼个几十年,换取的是到等觉菩萨过程当中,安乐、解脱、菩提三道同时现前,这是不可思议。就是你努力一次,成佛之道几乎走完了。
娑婆世界的分段生死,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公案叫三生石。三生石是怎么回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李源居士跟圆择禅师,两个关系很好,同参道友。李源是有钱人,家族是做官的。他学佛以后,就把自己的家宅变成寺庙,就是洛阳慧林寺,请禅师住持,自己也住在寺庙参禅。两个参得不错,有一天,李源居士就动念头说,趁身体健康,我应该去参访峨眉山,年纪大了走不动;就把他的想法告诉禅师,圆择禅师就同意了,但希望走山路。但李源是做官世家,不想再接触过去的朋友,想走水路。两个人意见不合,就耽搁了。
半年以后,禅师顺从李源说,听你的,走水路。两个人就雇了条船,顺着长江而下,黄昏的时候到三峡岸边有棵大树,就靠岸了,要休息过夜。结果圆择禅师出来,看到大树旁边有妇人洗衣服,他就吓了一跳。本来要往外走,结果返回船上,跟李源居士说,我不能再陪你去参访峨眉山,我的寿命已经尽了。怎么回事呢?他说,洗衣服的妇人是我来生的母亲,她怀胎三年都没有生,我不想投胎。但现在看到了,业力现前没办法了。圆择禅师不简单,他能够三年不投胎,三昧力也是很强。
但是不投胎,你六根接触业就成熟了;李源也很懊悔,当初就不该坚持走水路,但来不及了。圆择禅师说没关系,十二年后还可以在杭州天竺寺,中秋的那一天在一颗大石头前面见面,你不用太过悲伤。两人就约定了,说你投胎以后,我怎么知道是你投胎呢?他说你来看我的时候,我会对你笑,以笑为凭。当天晚上,圆择禅师就真的往生了。
李源找到妇人家,说我想看看你昨天生的小孩。她说小孩怎么能够随便看呢?他如是如是的报告,说是我同参道友投胎的。小孩本来是哭的,看到李源,露出了笑容。他就知道这是禅师投胎了,但也没办法,他还要回去。在寺庙修习了三年,他太怀念圆择禅师了,他想说三岁了,去看看他,又私自去拜访。妇人说,我小孩几个月就死掉了。死掉糟了,不晓得跑哪里去了?这下好了,以前还有个地方,那就等十二年后吧。
又等到十二年后中秋,他就提前在杭州天竺寺那石头等他,果然有牧牛的童子就骑着牛过来,两个人见面,确实是禅师投胎,就彼此寒暄。临走之前,李源就问圆择禅师说,以后还有机会再见吗?圆择禅师讲个偈颂,“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生死业缘谁都说不准,身前身后事茫茫,咱们都是受了业力的主导,我怎么知道以后呢?就像一个人坐船,你通过了吴越,就到了瞿塘峡。就像你坐高铁,嘉义、桃园、台北,都是无常无我的,你没办法,生命是流动的状态。
我们看这个故事,感受到一件事情,圆择禅师本来在洛阳慧林寺参得好好的,结果变成牧童,某种程度是退转了,牧童怎么继续参禅呢?在三界里面流转的问题是它充满不确定。诸位,漫长的成佛之道,你要快速成长有个条件,必须有安稳的环境。就像一棵树东挪挪、西挪挪,它的根长不大。大家能够出家修行都有善根,你混到今生,还是这个样?也不能怪你。
不是我们不努力,分段生死太可怕。
因为它一下子把你丢到台湾、一下子丢到非洲、丢到欧洲、一下子丢到美国,你搞不清楚状况,我们现在的问题,不能把前生修行加起来,在三界流转,一加一不等于二;每一个生命都是重新开始,问题在这。寿命太短了,而成佛需要太长时间。生死业缘不断变化当中,把生命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叫分段。本来一条线好好的,切成一百多块,弄得你是糊里糊涂,这个问题严重。
你到极乐世界,那是一了百了。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弥陀佛提供你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够你用了。我辛苦一辈子,换来广大的成佛之道,后面一帆风顺,值得,有效期限太长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观察,就是彼佛寿命的问题。
你在娑婆世界待着,没有资格规划来生要去哪里?你说了不算。你怎么知道来生去哪里?咱们是业报身,果报受业力主导。你说我来生要在哪里投胎,对不起,那是你的希望,业力不这么想。你的希望在第六意识,投胎是第八识决定,不会跟第六意识商量。考虑到分段生死充满了不确定,你看圆择禅师在佛堂寂静地参禅,结果弄成牧牛童子。所以,分段生死的问题是蛮严重的。
好,我们看丁六、普贤之德,这也是成佛之道有关系的。我们看经文。
丁六、普贤之德(一生补处愿22)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佛说无量寿经》—
我们前面讲的五个愿,安乐道、菩提道、解脱道,多分都是国中天人,是约着凡夫。前面偏重在初往生,这个是你在极乐世界待了一段时间,我们看看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他方佛土诸菩萨众,发菩提心的菩萨来生我国。到了极乐世界,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你太喜欢极乐世界的环境。没事,你可以待到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当然你不能成佛,要成佛还是要自己的国土。至少你会待到等觉菩萨,因为他的寿命久远。第二个,菩萨大悲心太重了,除其本愿,你离开凡夫的时候,曾经发愿“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 “自在所化”,你具足方便力。方便是你有各式各样的神通、善巧,为众生故,而生起广大的誓愿,来到凡夫的世界。一方面从自利的角度积累德本,从利他的角度度脱一切。另一方面“游诸佛国”。
你离开极乐世界有两种选择:你大悲心太重,就到凡夫世界去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或者你想要再增上,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真正之道,上求下化。
这个菩萨只要去过极乐世界,你跟其他菩萨有不一样。我们看什么不一样?你身心世界的功德,“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你在极乐世界成就初地,跟其它是不一样的。因为你曾经蒙受弥陀本愿的摄受,具有普贤之德。诸位,所有菩萨的功德,最殊胜的就是普贤德。《华严经》赞美“十方诸佛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德有两种特性,“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他所受的自性清净心是广大无边的,而且具足广大的善巧方便。
也就是说,普贤之德本来是在等觉菩萨的最后末端才成就,但是你去过极乐世界,在十地菩萨就有相似于普贤之德,而超越跟你同辈的十地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弥陀本愿摄受。菩萨道是讲后端的摄受,前端的摄受偏重在给凡夫快乐、教育。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往生极乐世界的三阶段: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变化的过程。
好,我们看丙三、成就想。
丙三、成就想(分二:丁一、自力信心。丁二、他力信心。)
临终的正念有两种方向,你一句佛号要有愿力,我一定要往生,在娑婆世界,你就要送想西方。诸位,不是说人到极乐世界,心才去极乐世界;是你的心先到极乐世界,人才会到极乐世界。你要把前后次序搞清楚,在临命终加护病房时,就把心送到极乐世界去,然后你才会去。
所以,前面的庄严想、功德想是说当你身心败坏的时候,赶快把娑婆世界放下,内心忆念极乐世界的庄严、功德,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往生。更重要的是要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往生。前面是愿力,这个是信心。建立信心有两个方向:自力、他力。看怎么从自力建立信心!
丁一、自力信心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 。是名信自。
信自很重要,蕅益大师怎么样启发我们自力的信心?他说,我们现前一念心不是肉团心,肉团心是心脏;它也不是缘影,缘影心一天到晚打妄想,不是你的本来面目,是打妄想捏的影像。它没有时间相、也没有空间相,“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这个是讲道理。
下面就讲重点: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的影像。按《楞严经》的说法,我们长时间在娑婆世界流转,就有业力,产生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如果是男人,你有男人的六根、六尘、六识;女众,也有六根、六尘、六识;你变成蚂蚁,有蚂蚁的六根、六尘、六识。你内心的活动,就没有离开业力所变现的十八界。搞久了以后,我们的心变成物化,被定型了。
他本来是大富长者儿子,流浪以后变乞丐,乞丐做久了,他不敢回家。这是我爸爸?不可能,我就是乞丐;他被乞丐的生活给定型、困住了。美国有个马戏团发生火灾了,管理员赶快把狮子老虎的门打开,让它们跑。结果有的老虎狮子跑出来,有些没有跑出来;发现凡是被马戏团养过三年以上的,全部没有跑出来。老虎狮子是有野性的,在外面跳的时候跳好很远;小小的笼子,为什么把它困住呢?它的心性被笼子物化。刚被关的时候,曾经想要逃跑,怎么关得住呢?但它每次逃跑的时候,都撞到铁栏子,一念心性就告诉它自己,我离不开这里了。心性没有影像,人生的经验给它影像了。把门打开也没用,不是笼子的问题,它已经被妄想物化了。
有禅师去参访大德的时候说,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禅师二话不说,拿杯子的水走到外面,倒泥土里面就走了。这什么意思?诸位,水有形状吗?没有。你把水放到杯子,是不是有形状了?我们得果报以后,我业障凡夫,搞久了,果然变业障凡夫。当你把水倒掉,它又恢复清净本然。诸位,我们长时间在娑婆世界,看到极乐世界觉得很遥远,刚开始有这种感觉。这地方是我该去的吗?你给自己划出障碍,我没办法往生。
其实不是没办法往生,是你自己没有信心。
那怎么办呢?有方法。看下面这句话:“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回光返照。诸位,当镜子的镜面是干净的,卡了几个灰尘以后,我们不重视镜子,重视灰尘了。你刚买镜子很干净,结果三年没有擦,产生灰尘,然后我们把灰尘就当镜子;其实灰尘不是镜子,你只要把灰尘放掉,镜子会出现。
我们一辈子从人生的经验,历尽沧桑,受尽折磨,打很多妄想,把我们给困住了。只要做一件事情“回光返照”,告诉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不能跟着妄想的节奏走。临命终的时候,一定有很多熟悉的妄想会来诱惑、干扰你。什么叫回光返照?临命终的时候,诸位,记住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阿赖耶识会释放两个信息:第一个向外释放生死业力,现出中阴身;第二个向内释放颠倒妄想,你从小到大的颠倒妄想。可能是人生的遗憾,这件事应该做,没有做。如果你想要跳进去处理妄想,你就再也回不来了。不管是喜怒哀乐,妄想起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记住“不动”。临终最好的处理就是不要处理。你想要处理,就回不来了,每个妄想都有业力。
一个人如何看有没有往生?很简单,看他的心有没有收起来?他都没有在收心,没法往生。往生的人,他的心一定是收摄的。他的心跟着妄想在动,不可能往生,娑婆世界的业跳脱不出来。带业往生,你的心是收摄的,你的心收摄就很有信心。我们打佛七以后,对往生特别有信心,觉得阿弥陀佛跟你很近,因为六根一收摄,外境对你干扰就降低。本来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是一家人,但我们流浪在娑婆太久了,认为跟阿弥陀佛很遥远,是我们自己这样认为。
所以,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不管你过去打了多大妄想,灰尘还是灰尘,它永远不可能取代镜子。你只要“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更无疑虑,是名信自。要相信你一念心性本自具足。 古德说“生则实无生,去则决定去。”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根本就没有极乐世界生起,因为是你本来就具足的;从因缘的角度,果然往生了。这个地方从自他不二来建立信心。好,我们看他力信心。
丁二、他力信心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弥陀要解》—
信他,可能一般人容易做到,它属于事相因缘的信心。这是一般强调的,相信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从是西方,有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极乐是存在的。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建立信心最简单的就是十八愿,因为标准最低,没有叫你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要你“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我们不一定要解释十念就是十句佛号,至少佛号是不多。
至心信乐是信心,欲生我国是愿力。临终的时候,你一定要往生,你相信你可以往生。其它的都不谈了,他没有要你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十八愿就这么简单,安住佛号,念想西方。我们从十八愿知道,往生条件是相当得低。乃至于六方诸佛赞叹极乐世界的功德,诸位,前面的自力信心是要靠“智慧的观照”;他力信心只要修一件事情——皈依。“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你不要那么多事,只要相信就好了。随顺,就是皈依,相信阿弥陀佛救拔你就可以了,“是名信他”。
自力跟他力,很难两个都具足。现实生活喜欢理观的人,事修会弱一点;喜欢事修的人,理观弱一点。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到事持、理持都没关系。你可以偏重他力,也可以偏重自力,最好两个都有。完全只有他力,你往生也有困难。人家是两种力量在修,你一个力量。完全偏重自力,你不信佛力摄受,也有问题。所以,最好两个都有,你相信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也相信弥陀本愿可以摄受你,我一定可以往生。
甲四、结示劝修(分二:乙一、结示法要。乙二、举颂劝修。)
乙一、结示法要(分二:丙一、安住佛号。丙二、念想往生。)
好,我们看最后的甲四、结示劝修。分两段,第一个结示法要。把前面的庄严想、功德想跟成就想,汇归成两个重点:第一个安住佛号。第二个,念想往生。先看安住佛号。
丙一、安住佛号
无上因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无上果
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弥陀要解》—
好,这个地方讲到临命终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安住佛号。为什么安住佛号呢?往生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的人必须多善根、福德。怎么来的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声闻人的善根是少的,他偏修空观,而极乐世界更重要是假观,是有相行,要有庄严相来引导,声闻人缺乏假观的善根。
人天的福报是有漏,你在修布施持戒,可不是真为无上菩提;你有私心,希望能够修布施持戒,来生得快乐的果报,有所得。你有限量,怎么招感广大的正报寿命跟国土呢?你凭自己的善根跟福德,皆不可生净土。怎么办呢?“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都不可量。”何况专注、相续的称念。所以在信愿持名的基础之上,临终时“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虽心性本具,但还是现前,照样往生。因缘上,“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诸位,永远记住一句话,往生是弥陀本愿摄受你,可不是靠今生的布施、持戒,你没那个本事。临命终第一件事情,当然要把佛号现前。念佛不一定往生,往生一定要念佛。你说,我一路念想西方,不可以的,你要先把佛号现前;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在弥陀的摄受之下往生的。临命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管你的声音是助念的人帮你引导,或者你自己创造佛号,总之,内心要跟佛号相应。
你要能够想办法“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把内心要投入弥陀的大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你的声音。声音是别人念的也好,你自己念的也好,总而言之,心要跟着佛号的声音节奏走,因为往生是仰仗佛力。所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弥陀的佛号要现前,因为佛号不可取代。
丙二、念想往生
第二个就是送想西方,把心送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前面讲庄严想、功德想,相状很多。有没有一个简单扼要的相状来总持呢?在《观经》里面有一个普往生观,佛陀看我们观想正报、依报这么复杂,有个简单的收摄方法,我们看前面两段:
作自生想
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定散常忆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好,我们的心经常在娑婆世界活动,这是很熟悉的道路,极乐世界是很生疏。临终我要送想西方,平时是不是能够先走出一条道路,让自己熟悉?可以,有办法。佛陀告诉你平常在打坐时,你观想自己一念心是生长在极乐世界莲花当中。怎么想呢?有两个动作:先做莲花合想,再做莲花开想。我们解释一下。
首先,在佛堂打坐时,你提起佛号。念佛时你观想,下面坐着莲花,这个时候你是在娑婆世界。莲花因为你虔诚的念佛,它慢慢合起来,表示娑婆世界的因缘结束;合到最后的时候,突然间“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从娑婆世界就转到极乐世界去了;到极乐世界,莲花就打开了。
你不能观想错误,说娑婆世界莲花是打开,那就完了;娑婆世界莲花是关起来,表示娑婆因缘的结束,也告诉自己,过去的因缘结束了;到极乐世界以后,莲花才能打开。然后你看到了四件事情:光明的照射、佛菩萨的现前、还有水鸟树林出现种种的音声、最后演说妙法,你再把这个功德放进去。
所以先锁定莲花,整个庄严想,我们讲到大地、宝树、莲花,你到极乐世界,第一个是莲花。以莲花来当作庄严想的基本。在娑婆世界,透过莲花把娑婆的因缘结束,莲花打开,出现四种功德,佛菩萨的说法跟种种殊胜的快乐。你每天能够把莲花开合想做个几遍,为临终做准备。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有时候出定,也能够忆念莲花的合跟莲花的开。
我们看总结。
结示观名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三圣来现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观无量寿佛经》—
好,前面是讲因地的修学,这以下讲修这个法有什么功德?你经常能够观莲花合想、莲花开想,能够慢慢把极乐世界的功德现前。这个是普观想,第十二观,是讲往生。你平时阿弥陀佛跟诸圣众,也经常来加持我们,消除罪障。这个是比较简要的,叫做普观想法。
好,我们看最后总结,举颂劝修。
乙二、举颂劝修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往生论》—
—释《禅观与净土—往生篇》竟—
天亲菩萨作《往生论》,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说完,他说明为什么作偈颂呢?因为愿见弥陀佛,愿求往生。愿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见佛、往生,两个目的。
好,这次的,衔接前面的。主要讲怎么样安住佛号?当然修皈依。安住以后,怎么把佛号能够导归净土?记住,临终的人会往生,只有一种情况,你的心要先往生;心没有往生,你不会往生。你把心先送到极乐世界去,佛号就会把你带过去了。这个是往生的基本思想。也有人说,我怎么知道是往极乐世界的方向走呢?往生有没有征兆来做判断呢?简单判断两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人到了晚年,看你会不会往生,两种征兆:
一、都摄六根:这个人的六根在收摄当中,这第一个。如果到晚年时候,事情越来越多,就有问题了。六根没有收,妄想就没收,你业力很难带。《楞严经》说三种相续:妄想带动业力,业力带动果报,它是相关的。不要以为打妄想没事,妄想就牵动业力,业力相续,你来生就会开始,三个是一体。所以,娑婆世界果报要沉淀,一定要让业力沉淀,妄想沉淀。妄想沉淀的征兆就是你六根开始收摄,这是第一个。
二、净念相继:你对极乐世界的念想,今天比昨天多。我昨天想到极乐世界的时间短,今天多一点,明天又多了一点。你的心往极乐世界思惟,越走越熟悉。就像草地已经被你走出路,这条路出来,就是生转熟。你开始送想西方好像很困难,路走不过去,你慢慢觉得很快能把心送到极乐世界了。你在娑婆世界,晚年六根开始收摄,极乐世界念想慢慢加强,恭喜你!往生征兆现前,这两个判断。
净土宗人,你不能一天到晚打娑婆世界的妄想,诸位,你的心没去过极乐世界,临终去不了。因为太生疏了;你平常都没有念想西方,临终就不可能。你说,有人帮我助念,来不及了。临命终只能复习,不能学习。印光大师说,我不相信临命终,身体插满了管子,人家跟你开示两三句,你就能够往生。除非你平常很熟悉,临终只是一时失念,人家一开示,恢复功力有可能。你从来不知道庄严想,功德想,成就想,临终也不可能念想西方。太陌生,来不及了,往生的路平时就要去操作。
诸位,我们对极乐世界的确很陌生,也不能怪我们,谁都没去过。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到突破点,借相修心。借什么相都无所谓,比如说宝树观不起来,就放弃不要观了;就观莲花,莲花观不起来,观大地。你只要找到一个突破点就可以了,极乐世界功德是不可切割的。到底哪一条路最适合我?你在临终之前,有时间去尝试,谁也没有他心通。
你念想西方,千万不要怕失败。咱们是生长在没有圣人出世的地方,什么都要靠自己了,try and error不断尝试,不要怕失败。你不知道哪一支香刚好走对!这条路我过去走过,你前生可能修过,马上就跟前生的能量接起来,走的很顺。刚开始走得很辛苦,你说我极乐世界一点概念都没有;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谁极乐世界有概念?谁都没去过。但是你只要努力,“诸法因缘生”,这条路就会走出来。所以,你不要怕失败,试着踏出第一步。
好,我们就讲到这儿。还有一点时间,文字的我是很难回答,用现场好了,我们回答三个问题,针对课程。
【学员提问】:法师,弟子想要请问两个问题,昨天还有刚刚法师都有讲到修观的问题。如果说因为我们末法时代众生心粗境细,就是比较难修。当然法师刚刚又鼓励我们修;我们觉得很困难的时候,可不可以用诵《观经》的方式来代替修观?
【师父答疑】:诵《观经》,你诵的太多,修观你只能够锁定一个所缘境。诸位,你有办法广缘极乐世界吗?你没那个本事,要一门深入。你观莲花就观莲花。善导大师这句话“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我们同意,也尊重,但你要操作失当,也过犹不及。其实念佛占七分,观想占三分。
诸位,你都不念想西方,临命终会想什么?想娑婆世界你会往生吗?那你只会念佛,念佛跟往生是两码事。念佛的所缘境是阿弥陀佛,往生的所缘境是净土功德。现在人有一个盲点,他以为念佛就自然会往生。要这样讲的话,佛陀讲“至心信乐”就好,不要讲“欲生我国”。佛陀为什么要把净土放进去呢?如果念佛就自己会往生,十八愿应该修改“十方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 。“欲生我国”就不要加了。
你凭什么欲生我国呢?心中对极乐世界都没有念想,你怎么会想去呢?不可能。你只跟阿弥陀佛,没有跟净土感应道交;你只会念佛,不表示会往生。你平时念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跟往生一点关系都没有。往生的条件是三资粮“至心信乐”,你把佛号念好,我相信你对弥陀功德有信心,但“欲生我国”这一块就缺了。
所有的念想都要“于境取相,施设名言。”你很想到美国去,心中没有美国依正庄严的念想,你根本不可能产生好乐,你是盲从。美国的马路、树、人、空气,你一定有念想,才会好乐。这是《唯识学》基本的概念,第六意识的活动要“于境取相,要施设名言”。你极乐世界所有的相状都没有,完全陌生,会欲生我国吗?你对极乐世界一片空白,会想往生吗?嘴巴讲讲而已,它没办法打动你的心。
我认为持名跟观想是比例的问题,不能完全不观想,你对极乐世界不能完全不知道。诵经也不错,但跟观想不一样。诵经是全面的诵,它是结缘。真正观想要锁定特定目标,你要深入,要找到相应的点突破。诵完经,你是把全部看过一遍,印象很生疏。诸位,你们以后都是大法师,千万不要叫人家了不得行,不能这样子,这是前方便。你要他念想西方,要求往生不只念佛,念佛是基本功。念佛目的是要求往生。
好,再第二个问题。
【学员提问】:阿弥陀佛!法师慈悲,弟子的问题跟今天上课有点…(师问:不一样?)一样,也是接续着昨天法师讲的课题。但是弟子有疑问,有一种人,很铁齿。弟子想起蕅益大师,不是到五十岁还是五十五岁,遇到病痛的时候他才想起,说他转了,本来从圣道门转成易行道了。弟子的想法说,如果有一类根机的众生,他是病痛,或者是遇到冤亲债主,然后他想消业障。法师是不是慈悲开示,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样让这一类的众生提起厌离娑婆?或者是这样的方式对吗?然后你就会提起他那个心。
【师父答疑】:说穿了,你要有善根。蕅益大师遇到病痛他会念佛,遇到病痛的人多了去了。你要有善根,一点因缘刺激你,它就会启动。要没有善根,怎么刺激都没有用。就是你要愿意学习、你要愿意栽培善根,虽然善根不是马上表现出来,但你遇到病痛跟别人的反应会不一样。很多人遇到逆境自暴自弃,更加灰心。有善根的人遇到逆境,会奋发向上。说到底不是逆境,你要有善根;没有善根,怎么弄都没用。你要透过闻思,先把善根准备好。至于什么时候启动?有些人在顺境,有些人在逆境。前提是树根要在,你浇水才会产生水果;没有根,只有泥土,你怎么浇、怎么刺激都没有用。
【学员】:法师,如果他是因为遇到逆境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想到念佛。那这样就是说你遇到苦,才会想到说念佛。
【师父】:所以,你要把帮创造一个逆境就对了,是吧?
【学员】:因为你人生不可能永远都逆境,可能下一个瞬间、下一个刹那,你可能就,人家对你很好,你又忘了。师父怎么样让他这个善根能够持续?
【师父】:我觉得度化众生很不容易,你可能大悲心很重。(师父!这不是)其实是这样,每一个人善根要启发,很难刻意。说实在,我们也就是随缘尽份,“修行尽份,度众随缘”。他的善根没有启发之前,你太过刻意,反而会坏事。他的时间还没到,你只能等待。你跟他说法,让他知道;现在跟他讲,也不见得会听。听一听,可能会忘掉,至少你把善根种下去了。但你不能要求说,我告诉你,马上要改变。佛都没有那个本事。
个人的修行操之在我,但是度化众生,谁说了都不算,他善根要启动,是他自己的问题。度众生不能强求,强求他反而排斥。你越强求,他越跟你唱反调,你就等待,把善根种下去就好。你们都听过太阳跟北风的故事,一个人穿了夹克,风一吹,他夹克不会脱掉,包得越紧。你给他一个力量,力量跟反作用力是一样,你给他压力,他反而更叛逆;你越严格,问题越多。
我讲的是道理,没有在说明什么事。说到你们心坎去了。你要他脱掉夹克,太阳出来,他自己会脱掉。会教育的人是铺了成功的因缘;你看水,要从东引导到西,不能硬把它拉过去,把西边弄低一点,它会流过来,要因势利导。教育是很深的学问,说不完。总之,你不能急,也不能放弃;只能尽心尽力,但不要重视结果。为他的成功铺下路子就可以了,至于他什么时候要改变,你太急了有时候拔苗助长,反而激发他的叛逆;教育不当,反而有过失。好,请坐,你以后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师父。
【学员提问】:不是不是,师父,其实弟子想澄清。如果是站在个人修行,比方弟子好了,念佛、佛七的时候,弟子会很认真的念,追顶念佛什么,因为之前受的教育,你在佛七当中,主七和尚就曾经提醒我们在座的,他说你的生命,像师父之前所讲的,死心塌地只是求生极乐世界。可是,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呢?
【师父答疑】:我知道你意思了,请坐。净土宗很多人是这样子,我们一般人念佛带一点感性,有好处,他的求生心很强。但你要知道,这种东西不会持久。有些人刻意用痛苦逼迫自己,让自己对佛号产生强烈的皈依心,把佛号念很大声,痛哭流涕。我都不反对。但是你来的快,去的也快。感性的念佛,等到你情绪一退落,你本来就用生灭心,不可能永远处在高亢的情绪。你没那个本事,身体也受不了。整天这样弄的话,你就高血压了。
所以,你靠感情念佛的人不会持久,等到感情退落,佛号就掉下来,你会有失落感,落差太大。我建议带一点理性,念佛不能放太多感情,它来的快、去的也快。一个念佛的人,最好平平静静地思惟法义,告诉你为什么要念佛?我业障深重,没有佛号不行。理性的念佛,虽然他没有像隔壁那么高亢,佛号念起来不容易退,稳扎稳打。
你今天要求速度快,痛哭流涕,他会哭多久?有本事哭下去吗?你哭七天,眼泪没了,就不哭了,你就想,我佛号跑哪里去了?来的快,去的也快。你好重口味,不会持久。念佛平平静静地念就好,我不求突破式的念佛,除非你知道明天要往生。你注意看,突破式的念佛来的快,失落感也特别快。波峰跟波谷,上来快,下去也特别快。落差会很大,你就是用生灭心,不可取。
当然初学者是可以,好过没有。老参就不能靠这个,你要用道理来引导。带有感情的皈依,会创造念佛念得好的假象,假象来自于感情,很容易退失。它退了,你会怅然若失。弄久以后,你口味越来越重,这不是常态。
我觉得念佛,就老老实实坐着思惟法义,我为什么要佛号?业力这么重,我没有佛号不行的。你跟自己沟通,让自己心悦诚服去念佛,平平静静地念七天。虽然我的佛号没有像隔壁那么冲动,但我持久。诸位,净土宗不是跑一百公尺,是三千公尺;你用一百公尺的体力去跑,一下就跑不动了,净土宗是谁跑的远,不是谁跑的快。给你们参考一下,最后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阿弥陀佛!关于念想西方,法师有提到很多人他是以莲花观来做下手的所缘。法师,因为我们没有观过,我们要念想西方的时候,法师会不会建议选莲花观作为我们的所缘?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说在我们每个人,法师提到说,你的入手处不一定会一样,你不一定会相应哪个观?每个人要自己去尝试。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依照教理、佛的圣言量的次第才是正观,这是我们的修观的方法。我们在修的时候内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表示修观差不多上路了?弟子问题是这样,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我个人觉得莲花观是很好的下手。莲花是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地方,你临命终可能看到也是莲花。重点不是你要把莲花观的很微细,我说过,观想要“于境取相”、但重在“施设名言。”你要知道相状代表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有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你要有一种功德的念想,不是说莲花观的多细。莲花观的多细有什么用呢?你要产生好乐,你莲花观得细,你会好乐吗?也不会好乐。借相,相只是让你借。所以,我的建议莲花是很好的下手处,第一个。
第二个,我觉得正常的比例,佛号要占七成到六成,观的时间不能多。你刚开始修观的人,要建立这个念想,开始时间会多一点,这是过渡时期。因为你太生疏了,路都没走过。走得慢慢熟悉时,你要记住,佛号的比例要超过念想,否则你心会躁动。绝对不能超过六 四了,佛号六、观想四,最好是七、三。
念佛还是要多一点,念佛只是听声音,它是止的专注,会让你安定。观想,我们可能刚开始生疏,过渡时期,为了要赶快让它上路,可能会稍微多一点。等到正常以后,一定要注意比例,佛号的比例一定要多于观想,要记住。
好,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儿。阿弥陀佛!谢谢大家,回向。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