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我们讲到乙三、菩提道。

    佛法把我们众生的轮回,归纳成三大元素,所谓的异熟、思量、了境。说一个人好端端的,他为什么会堕入生死轮回呢?因为他生命当中有三个元素在支配着他:第一个业力。我们过去生所累积有漏的善恶业力。第二个执取。我们对于身心世界种种颠倒的爱取;第三个就是我们一些错误的思想。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轮回,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执取跟思想在主导着我们。

    那么从一种修行的解脱道来说,业力跟执取它们两个没有自我改变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两个不能经过学习的。你把它造了以后,它自己不会改变。所以我们所有的希望,就放在思想这一块。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出世以后,必须要宣扬佛法的道理,因为改造我们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接受教育?因为我们要改变思想。

    那从思想的教育当中,我们会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我们心中出现了光明以后,看到生命的真相,进而发起广大的愿力。所以,当我们开始走上修行,有观照跟誓愿以后,我们的生命从此以后,就有两种力量出现了;一种是来自于轮回的生死业力,一种是趋向涅槃的菩提的愿力,在那个地方拉扯。当然你要不修行,你的生命只有一种力量,那就是轮回的力量,你就随顺准备轮回。但是修行人他的生命开始产生两种力量了:生死业力、菩提愿力。

    站在净土宗的角度,也是这个道理。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也是两种力量:一个是生死业力,会把你往轮回带;一种是往生的愿力,让你趋向净土。所以,往生的人必须要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往生愿力要强过生死业力,你必须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关键在哪里呢?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所念的每一句佛号,它是愿力强过业力,这个是你往生的保证。

    首先要怎么样?先忏悔,我们必须把业力降到最低,当然我们还要持戒。如果你把这个生死业造的很炽盛,临终的时候你根本不可能往生,你的身心世界是直接堕入到轮回。印光大师说往生净土的人,不但是不能造恶业,你福报也不能修太大。因为你修福报的时候都是有所得心,那个善业力也是一种轮回的力量。福报大的人有时候不容易往生也在这里。因为在造善的时候,他心中对来生的快乐是有所期待,他种了太多生死业力。印光大师常常说晚年的时候,好事不如无事。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什么善法统统是成佛的资粮;但是你的菩提愿没有坚固之前修善,那是生死业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执取,这个是很重要的开关。我们对三界的爱取,虽然它不能增长业力,但是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会让你的业力变成很坚固、不可动摇。如果你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身心世界所出现的一些状况看的很严重,其实你是不容易出离轮回。你们两个同参道友,你每天念三千佛号,他也念三千佛号。但是这个人的执取比较低,你的执取比较重,他往生,你不会往生。就是说你们两个用同样的往生愿力,但是因为你的执著比他重,你会留下来。

    诸位,第七意识的执著它本身不是业力,但是它会去激发、去刺激、去加强业力的势力。第七识为什么我们经常忽略?因为它是潜意识。你造了罪业会发觉有不安的感觉,罪业让你躁动不安。但是你执著,执著在《唯识学》不是恶法,它是非善非恶,是有覆无记业。你执著发现不出来,这个问题在这里,它是一个隐形的敌人。

    就是说你这个人执著心很重,你没有惭愧心,有什么好惭愧的,执著就执著呗;但是问题在哪里?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惨了。这是个隐形的敌人,你造了罪业会有躁动不安的感觉,你马上会觉得:哦,我造了罪业,赶紧忏悔。但是执著重的人,你不会去改变,你的盲点自己不知道;除非你有同参道友,而且你还得听得进别人的劝。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你只有一个情况,就是自己内观,你去找自己的问题;身、受、心、法,透过这个四念处,慢慢的把自己对身心世界的爱取慢慢的调伏。当然这两个都必须靠思想,靠第六意识;业力的改变靠第六意识的增上惭愧,第七意识的执著改变,也是靠第六意识修止观。当这两个都做好以后,往生就有一定的把握了。

    忏悔业障、对治爱取,这两个只是一种局部的对治。今天跟大家谈一谈佛法里面也有更好的方法,就是全盘的改变,从根本上去改变轮回的力量。生死业力跟执著,它们都有一个依止点,我们如何把这两个根给拔掉!前面忏悔业障也好、对治爱取也好,都是从它们两个的枝末去对治。就是说它们两个出现问题了,然后我再来吃药。大乘佛法开一道法门,就是不管你有没有问题,这个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业力、执取跟思想的问题,一次性解决。它能够有效的把我们的错误思想、颠倒执取跟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个方法你会操作的话,它是从根本上让我们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

    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来谈一谈,怎么样能够去掌握佛陀传承的教法,去彻底的改变我们身心世界轮回的三大元素,让它降到最低。

    乙三、菩提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丙一、总标

    好,我们看第一个、总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中道实相。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

    如果要从根去改变生命,我们就开始要学中道实相。大乘的中道实相分成两块:第一个,它的体性;第二个,它的作用。我们先看中道实相以何为体?所谓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的本体是平等的。

    我们刚开始修行是不平等的,怎么说呢?比方说忏悔,你是依止善法来对治恶法,用善法来呵责恶法。惭愧心就是这个意思,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在忏悔的过程当中是不平等的,我们站在善法的这一块,来呵责恶法的过失,应该是这样子,没有错;我们在调伏爱取的时候也不平等,我们站在清净相去呵责杂染相,我们对身心世界的爱取,透过四念处,不断的呵责它。

    但是诸位,带相对治,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什么问题?因为你带相。凡是有相的东西,它是生灭变化的;凡是有相的东西是狭隘的,它不可能遍虚空尽法界。因地就有限量,你跟佛道就不随顺了。所谓的成佛正因,你必须跟佛要随顺,顺从佛性。我们必须要安住在一种平等的法性,站在平等的法性来忏悔业障,站在平等的法性来对治爱取。

    现在就谈到安住力的问题,这个是大乘佛法不共于声闻法,不共于人天法的地方。在声闻法里面,没有“安住”这两个字,声闻法只有对治法,哪有安住法?它是不安住的,是一种对立的思考。大乘佛法第一个思考——平等。你必须要站在平等的角度来对治,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爱取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该呵责呵责、该对治对治;但是你的立足点,是站在平等法性的角度,这个很重要,会影响到你未来,最后的结果是圆不圆满?好,这个是一个观念,平等的概念。

    第二个,它的作用,实相的作用是无相无不相;它能够从无相的平等空性里面,开展出无量的相状出来,这个是指它的妙用。为什么要平等?因为你最后的结果要成佛,成佛必须是无量的功德庄严,不能有限的功德。它必须是所谓的《法华经》说的普门示现,它有无量相。人天法门只有一个相状,你到人天得果报只有一个相状,做国王一个相状,做转轮圣王也一个相状;你要下一个相状等下一个轮回,每一个轮回只能够有一个相状;阿罗汉也只有一个相状——涅槃的相状。

    世间上只有一个人是有很多相状,那个人叫做佛陀。他有无量的相状,应以何身得度,他现无量的相状出来,他同时能够一为无量。那么现在我们在想:为什么佛陀跟阿罗汉相状不同。”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人都修四念处;大乘菩萨也修四念处,声闻人也修四念处;为什么结果的时候,阿罗汉只有有一个偏空涅槃的相状。佛陀修四念处,结果四念处的法到他的心中变成无量相。因为阿罗汉因地修行的时候不平等,他没有安住法性。

    所以诸位,你不断在精进地对治,最好想想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对治烦恼?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忏悔业障?就是你安住了没有?因为因地心影响到你的果地觉。如果你安住错了,等到结果出现的时候,你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就法华会上来不及了,生命不可能重新开始了,你只好事后调整,那就很辛苦。因为你养成了一种习惯性,这个路走错了以后,你后面要再回小向大,那就非常麻烦。最好从法华的思想:一佛乘,你生命的成佛之道一开始就走对、走上成佛之道,这个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中道实相从体性是平等的,从妙用来说是无量相,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是中道实相所显的体用,这是总标。

    丙二、别明(分三:丁一、破除虚妄。丁二、开显真实。丁三、功德超胜。)

    那怎么做到呢?我们如何找到中道实相的概念,然后加以安住呢?我们根据《楞严经》的思想分成三块:第一个破除虚妄;第二个开显真实;第三个功德超胜。先看第一个、破妄。

    丁一、破除虚妄

    无分别智,遍计本空——破除;依他如幻——保留。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摄大乘论》—

    首先我们要研究这个相状是怎么回事?相状,当我们破坏这个相状——离相,抓到平等法性的过程当中,你要离相、要破相也可以。首先你要知道这个相是怎么来的?从《唯识学》它的相状是两个:一个是遍计所执所创造的相状,一个是依他起所创造的相状,我们解释一下。

    《唯识学》认为圆成实性是没有相状的,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离一切相。但依他起的相状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它变现男人的相状、女人的相状;完全是第八识识种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比方说你第一念看到讲堂的时候,这个相状叫依他起;那遍计执是加上你的名言分别安立在这个相状,你把这个相状,加油添醋。你可能会把这个讲堂想象的更美好,悲观的人,这讲堂有什么好的,你就开始打妄想,就把它想的不好。

    总而言之,这个相状本来是业力显现。但是经过你第六意识的名言安立以后,它的相状在你心中不断的变。如果乐观的人会把相状变的美好,悲观的人把它变的不好,这个是遍计执。这一块相状先破,这个是最粗的。先破名言所安立的相状,我们叫遍计本空。依他起的相状先保留下来,因为它没有错。好!这个概念,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有三个偈颂,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业力所变现的相状:鬼、傍生、人、天。这个地方提出四个众生。各随其所应,就是各随他的善恶业力,等是心异故。就是同样一个事情,比方说水,但是这四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心当中生出阿赖耶识的善恶业不同;他们四个人的眼睛,透过第八识的加持,看到水以后,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相状。许义非就是人看到的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鬼看到的是火、畜生看到的是它的房子。许义非真实,这个相状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水是真实的,那四个人应该看都一样吗?如果说这个相状是真实的,它就不能够随因缘变化。所以它是怎么样?业力所现,不真实。你业力变,因缘就变。这第一个,依他起性是不真实的。但是依他起性不真实,在《唯识学》它是保留下来,因为它不能构成修行的障碍,从唯识的角度,它不构成障碍。

    我们再看第二个。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人生本来就是很单纯的业力,要么快乐、要么痛苦;人生只有两件事情:你活的很快乐、活着很痛苦。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喜不喜欢,沮丧,没有那么多情绪。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名事互为客。就是事相的业力加上你第六意识的想象以后,名言影响到业力——你的思想影响业力。业力也影响到思想,名言跟事相纠缠不清以后,体性就产生变化了。所以,我们对于名言跟业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唯量及唯假,就是会产生互相的影响。

    比方说有一个人,你很不喜欢他,这个人是依他起性,他也没好坏,不喜欢他就是你过去结恶缘。那么结恶缘,他出现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不可能把他请走,你这个业力不能改变,是吧?业力叫认命;但是你能够改变名言,就是说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他想成是你的恶知识,是来障你的道的,欸,他果然障你道了。

    第二个,你把他想成是你的善知识,哎呀,他是我非常难得的提婆达多,他果然扮演提婆达多,因为提婆达多帮助佛陀成长。你想想看没有他,你怎么修忍辱波罗蜜,所有的波罗蜜都可以在顺境修,只有忍辱不能在顺境修。忍辱波罗蜜这个莲花只能够在污泥中成长,就是忍辱波罗蜜只能够在逆境成长。所以说,哎呀,这是对我生命太珍贵了,稀有动物;我好不容易遇到提婆达多了,得好好保护他;因为我的忍辱波罗蜜要靠他来帮助我、刺激我。名言就是说,你认为他是你的善知识,他果然扮演善知识。而这个名言是怎么样?操之在我。而业力我们不能决定,不能改变业力,因为已经成熟了。

    所以《唯识学》很强调名言,一个修行人必须破除错误的名言,安立好的名言,它完全从名言如理思惟下手。就是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可以去解释这个世界,我说了算;在生命里面我认为你是我的善知识,你就是我的善知识。所以,他是用第六意识来主导阿赖耶识;就是我拼不过你生死业力,但是我可以重新诠释你;我改变不了你,但我可以解释你。这个人生是我自己说了算,因为第六意识有主导性。

    在这个地方,人生就化被动为主动,本来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欸,结果你把每一件人事,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位以后,你变成一个菩萨道了。这个人生本来对你来说充满逆境,结果变成是个光明的道路。你就化被动为主动了,人生是我说了算。所以,它这个名言是很厉害的,《唯识学》它善用名言是很厉害的。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做一个譬喻。“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就是说在过去的事实当中,这件事已经发生过去了,你去回想它,或者做梦,梦中的影像跟你过去的回想影像,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是一个镜像。这个意思就是,不管依他起也好,名言的相状也好,其实就是梦幻的影像。在《唯识学》来说,它是要你借相修心;它认为说第八识你别管它。你有本事释放业力,我就有本事安立名言;他用第六意识来主导第八识。

    我们看到《唯识学》告诉我们人生两个相状:第一个叫唯识所现,这个地方你别动它,你改变不了业力;第二个是唯识所变,这个是你可以努力的,因为思想是你说了算,你可以透过佛法的教理、前人的经验;释迦牟尼佛遇到这件事情,他是怎么处理的?他是怎么去想这件事情的?我们可以透过前人的经验,可以去安立很多对修行有利的名言。

    从唯识的角度,它是对治法;前面的四念处,它也是对治法。你看,观身不净。这个色身你如果认为它清净那就惨了,你就是生起贪爱心;你说它不清净,你就厌离了。这个色身是好是坏,你说了算。《唯识学》的意思就是对治,它是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来调伏生死业力的相状。但是在对治当中,它还不圆满;我们先讲对治,破妄法门,这个是一个前方便。

    举一个例子,《唯识学》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名言安立。说有一个母亲,她跟女儿共住。这个女儿工作了一个月以后很辛苦,她拿到薪水,去商店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戴在头上;人总是有荣耀的事情是希望跟亲人分享,回家以后,就把这帽子戴在头上,希望给她妈妈看,得到她妈妈的赞美。她妈妈在厨房炒菜,炒一炒又送到客厅,又跑去厨房炒一炒,非常忙碌都没看到。她想不行,我的荣耀要跟母亲分享,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妈妈去拿冰箱总会看到。结果她妈妈去拿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这个女儿就很沮丧了,吃饭的时候就不讲话了;她母亲就说,你今天好像不太快乐。她说是啊,我买一个帽子给你看,你也不看。她妈妈看她很委屈,她妈妈更委屈:我今天做了头发你也没看到。

    所以,众生各打各的妄想。我现在体会人际关系为什么复杂?它不只是业力。如果业力很简单,善恶;因为业力加妄想,这很复杂。人生为什么无解?就是业力跟妄想结合起来就无解了。偶尔有解,就是你们两个刚好打相同的妄想,那是偶尔重叠,大部分都是各打各的妄想。人生它不是只有业力而已,如果业力它很简单,所有的制度定下来就没事了。人生是业力、妄想跟执著,三个东西混在一起。人生怎么会有解呢?除非你自己去改变,否则人生无解。所以,改变只有靠第六意识,从你的思想名言,重新安立。这个是唯识的概念,它是对治的法门,这个法门也非常好,但它不是我们今天的根本。

    根本我们看第二个,就是什么叫平等法性?

    丁二、开显真实

    第二个,开显真实。这个观念很重要,你建立起来以后,它会让你所有的修行,所谓的“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等同别人修一劫,就是有一劫的这种功力。我们先看第一段: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首先我们在安住法性的时候,根据《楞严经》的思考,我们先把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没有相状;一个是有相状的。不管这个相状是业力变现的或者第六意识名言安立的,反正都是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有什么特性?它是浮尘,无常变化的,就像空中的灰尘,风吹来吹去,它就飘来飘去。第二个幻化,它是无我的,你不能主导。

    从浮尘诸幻化相,很明显佛陀要我们把这个相状放弃,因为你没办法掌控。所有的相状,不管依他起的、遍计执的,在《楞严经》这个相状全部要放下。为什么?因为它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一个生灭的因缘法,不能当你的安住处。你安住在生灭心,果报就是生灭的果报。

    那么怎么办呢?你能够找一个没有相状的妙觉明体,这是个总说。就是说相状的本质是妙觉明体,但妙觉明体又跟相状在一起,这两个是真妄不二;但是一般人都是看到生命的相状,我们忽略了妙觉明体。所以,佛陀讲完真妄不二以后,又把它拆开来说什么是相状?什么是妙觉明体?我们来看什么是相状?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相状就是我们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是怎么来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缘主要就是业力,个人循业发现。当业力成熟了,它就出现了;当业力释放完了,它就消失掉了。这个叫有生有灭的,凡是相状它一定有生、灭这两个。在相状生灭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没有变化的就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妙真如性;它没有去来、没有迷悟、没有生死;它对一切法是了无所得,这个重点来了。

    “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地方简单地讲叫做从假入空。诸位,你进入空性是怎么进入了的?这很关键。

    小乘法的空性从无常悟入空性,它出不来了,因为它看到人生的局部,没有看到整体的因缘。诸位!这个四念处的无常无我观,用的刚好就好了。无常无我观,尤其无常观、死亡观,你用的太过分,会产生极度的悲观。你看声闻人,在《天台教观纲宗》就是说:三乘共坐解脱床。解脱床就是空性,三乘人都证得空性。但是有些人从空性能够从空出假。他能够从假入空,又能够从空出假。有些人他从假入空,从因缘入空以后,他出不来了。为什么?就是过程很重要。你怎么进去的?

    今天进入空性,你是用什么心态进去的?如果你是修无常无我而悟入空性,无常无我是看到人生的苦谛。所以,它把人生的苦谛扩大,我受够你了,再也不回来了。诸位,你最好要注意是怎么厌离娑婆世界的?你把娑婆世界讲的一无不是,以后你就很难:回入娑婆度有情,你回不来了。你最好给自己留点余地,你今天把娑婆世界一直骂,骂到最后不行的时候,你证得空性的时候回不来了,因为法执障碍你。

    所以,对治法门用的刚好就好,它不像根本法门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如果你今天真如空性是从无常悟入的空性,它的好处效果非常好,因为它药非常猛。从苦谛悟入空性这种是最容易的,因为它会让你厌离,带有厌离心的空性是最容易修的。但是这种作为对治可以,对治爱取,作为治病可以,你不能当常法。真正的悟入空性要从《楞严经》这个方法,从因缘而悟入空性。这个因缘包括善因缘,也包括恶因缘,全部都要看破;而不是小乘人只锁定苦谛这一块而悟入空性。

    从因缘悟入空性要怎么悟入呢?我们来看佛陀怎么教:“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太重要了,悟入空性 关键就在这几个字里面。

    我们举今生的生命,怎么知道今生的生命是空?你今天的生命观察空,你其它的就全部都懂了。《楞严经》讲:开始跟结果。首先,你要知道生命是怎么开始的,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你想过你的生命从什么地方来没有?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可能是一个天人,非常庄严,掉落变人了;你前生可能是个男人,今生变个女人。怎么可能A创造B,A跟B不一样,不合理。所以,我们的果报体不是从前生而来的,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前生的业种子。当然这个种子也不一定是前生种的,可能是前生的前生。

    理论上从果报来说,你今生跟前生是独立的个体。就是前生的水泡跟今生的水泡,不一定有相通的关系。因为你前生是另外一个族群的业力,是某一个时间造的业力。你今生是阿赖耶识里面另外一个墙角的业力起现行。你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相状,没准看到前生的你,还不认识了。我们不能说从前生而来,从生命的结果来说不可以,只能够说继承过去的业力,但是业力是无形相的。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功能,并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所以,你不是从前生而来。

    那你说我从什么地方来?答案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空性而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中生有,因缘和合,啪!现出来了。生命没有开始,它是无中生有的,就是你本来没有,但是因缘和合出现了。所以,诸位记得生命没有开始,如果生命有开始就惨了,就有自性了,有自性的东西你就没办法去改变它了,生命没有开始。就像你做梦一样,做梦有开始吗?没有。你做梦你什么时候看到梦境有开始的?没有开始。

    第二个,我们看生命的结果。生命有结果吗?也没有结果。不管你今生活的快乐、活的痛苦,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因为什么呢?当业力释放完的时候,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生命是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最大的盲点,就是一直认为生命是有结果。就是生命好歹有个结果,不管是成功失败,总有个结果。

    所以,我们认为生命有结果的时候,就开始去努力地去做事业、赚钱、做人事的因缘的布局。为什么?我们认为生命有结果,为结果而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到死亡到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生命没有结果;但是你下次来投胎的时候,又犯同样错误。我们必须事先知道,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命是没有结果的。

    生命是没头没尾,这个是很重要的关键,没有开始、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比方说做梦,佛陀最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诸位!你去检查过去所有的梦。第一个,没有开始,梦境什么时候开始?没有。第二个,梦境有结果吗?你醒过来以后,也没有结果。不管你这梦境是快乐是痛苦,没有结果。所以,《楞严经》不断的问阿难尊者,你从什么地方来?一直问,问到最后,觅之了不可得。生命的结果问到最后,也觅之了不可得。后来结论,生命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

    所以,佛陀从无头无尾的生命里面,建立一个“无所得”的概念。这个很重要,你不可能从每一次生命当中得到任何东西。就好像:有没有人从梦境里面把东西拿出来?没有,对不对?你说我梦到是转轮圣王,但是你什么时候把梦境东西拿过来,没有。你在梦境可以受用,对不对?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

    无所得的概念为什么很重要?因为你无所得,你就知道无所求。为什么要追求?因为你生命有结果你才会追求。所以,你的攀缘心就停下来了,无所得你就无所求,无所求你就无所住。它这样推论起来,《楞严经》在安住无所住,从无所得的概念建立。你的生命不可能给任何的东西让你带走,它只有过程。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从因缘法悟入空性,是最圆满的空性。这个是双向的空性。这种空性,从假入空,你还可以从空出假,随时可以出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这个空性是圆满的空性,叫现前一念心性。你现前一念心性,就是离相清净的心性。那么心性未来对你有什么好处?就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从因缘的性空而得到的空性,叫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心性是跟十方诸佛同一个种性,这叫菩提道,这就是你的安住处。

    首先,建立无所得,因为无所得,你就放弃对生命的追求,会努力地修行,去积集资粮,生命的结果是不可以追求的,因为它没有结果。没有结果你就无所求、无所求你就无所住。无住,你能够把所有的相状全部放弃,这个时候现前一念心性就现前,自性功德力就现前了。真如本性为什么不现前?因为你追求一个相状。反正人生是这么回事,你心中有相状,真如就不现前;你心中没有相状,真如就现前,这两个是不能共立的。

    所以,你要让真如现前,必须对相状无所得、无所求、无所住。这个时候,你心性就现前了;现前一念心性它离一切相的时候,离开业力的相状、离开第六意识打妄想——名言安立的相状,这个时候就是你生命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楞严经》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要继续往前走之前,你要先做一件事情:把生命归零。如果不把生命归零,你带妄修真,带相对治。你说我就依止我的道心、菩提心去忏悔业障,对治烦恼就好了。你没把生命归零,不可能成佛;而且你修行的速度、力道也非常慢。

    《楞严经》首楞严王三昧,只有一个概念,就是你修什么都没关系,先做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把生命归零。这个动作是非常重要,你不把生命归到原点,再重新出发,那你就很难摆脱业力、烦恼的干扰。你必须要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地方安住。你才可以去做所有的加行,找到生命的原点,这个是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

    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暴风雨、充满了陷阱、充满了灾难,业力随时会干扰我们,烦恼随时会障碍我们;你先找到一个没有业力、没有烦恼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先住下来;然后再反过来对治烦恼、忏悔业障。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思考模式,叫做安住。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这个概念待会儿再作说明。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