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二百零三章 雨林里的直升机

第二百零三章 雨林里的直升机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三马林达市往西大约一百三十公里,有一片茂密的雨林,在雨林之中马哈坎河的支流穿行而过,偶尔有快艇在河面上穿行。

    这些快艇属于东非军方,主要运输一些实验性装备,用于热带湿热丛林地带测试。它们的最终目的地是雨林深处的格尔斯试验场。

    该试验场归属于代号为3207所的东非军事装备研究所,3207所在三马林达市区设有分所,总部则在东非的贝拉市。

    格尔斯试验场里。

    “半年时间不见,格尔斯试验场如今真是大变样了!”这次负责押送任务的赫尔穆特少尉惊讶的看着格尔斯试验场的变化。

    此时,赫尔穆特少尉站在快艇的甲板上,他面前是格尔斯试验场的码头,毕竟只是一处试验场,所以格尔斯试验场的码头规模并不大,但是和半年前赫尔穆特少尉见到的码头,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当时,格尔斯试验场所谓的码头,根本就是临时用木板和泥土搭建起来的,十分粗糙,当时赫尔穆特甚至怀疑随便一场大雨,就可能把这里冲垮,现在已经变成了混凝土结构,并且还增加了小型吊装设备。

    当然,如果仅仅是码头的变化,还不至于让他惊讶,现在格尔斯试验场里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核心区域完全用墙体隔离,外围也修建了铁丝网,试验场的区域扩大了五六倍,并且建起了三排房屋。

    当然,最让赫尔穆特少尉感兴趣的还是在试验场西侧,一片空地上建设的区域,那里停着一架飞机,但是赫尔穆特却对这架飞机几乎没有任何了解。

    他对前来负责接收物资的试验场人员保罗问道:“你们试验场里的这架飞机,是什么型号,看起来像直升机,但是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保罗转身看了一眼,赫尔穆特所指的方向,然后回过头说:“赫尔穆特少尉,这架直升机到我们试验场也没有多久,大约是一个月前,还没有定型,不过应该是国内研制的最新直升机,我们猜测这款直升机是专门用作热带区域的。”

    直升机出现的历史很晚,一直到20世纪初,各国才开始研发出来,东非的直升机项目立项于19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1923年,才正式研发出东非第一款也是世界第一款可控直升机“猎鹰号”。

    同时期,1907年,法国人科尔尼制造了欧洲首架载人直升机,但是完全没有实用性,然后西班牙人德拉谢尔瓦完善了旋翼技术,为欧洲直升机后续研发奠定了基础。

    很显然,东非在直升机研发领域的进度要快于欧洲,不过这也好理解,东非从一开始就是国家队下场,投入了大量资源。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非可没有私人亦或者民间团体,有充裕的资金来投资直升机研发,毕竟当时东非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因此,在恩斯特的主持下,东非于1893年,在姆贝亚市正式成立了东非第一家直升机设计局,最终经过长达近三十年的努力,才正式推出了猎鹰号。

    这个过程不可谓不漫长,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于当时东非而言,直升机是完全陌生的东西,彼时,世界都还在研发各种“飞行器”,就比如热气球,飞艇,甚至是飞碟,还有各种天马行空的飞行方案,而直升机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条技术路线,东非就已经把“直升机”作为国家军事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要知道在19世纪九十年代,东非还是世界知名的“山寨”大国,虽然东非军工能力不弱,但基本靠抄袭和模仿,就比如步枪直接从德国获得技术,舰艇学习奥匈帝国等等。

    至于自主研发,对于当时的东非而言难度很大,而“直升机”这种完全没有见过实物的东西,东非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一步步摸索。

    虽然九十年代,东非的高等教育已经颇具规模,但是也只是有规模,真正本国培养的尖端人才,一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后,才开始彻底迸发出来。

    这也使得二十年代,东非在技术领域迎来了一次爆发式发展,维持了东非在电力,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的优势。

    在此前,东非虽然在这些新兴产业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基本上是靠“取巧”的方式得来的。

    最典型的就是东非的汽车产业还有电力产业,这两项产业东非之所以能挤进世界第一梯队,并不是早期东非教育和科研有多厉害。

    而是靠着莱茵皇室,也就是那时的黑兴根王室,在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进行投资,借助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才,技术和教育发展起来。

    通俗来说,就是“借鸡生蛋”,这只鸡就是德意志地区,然后,东非亦或者说黑兴根王室把“蛋”拿到东非,这样东非就有了独立生产汽车,电力设备的能力。

    可是,技术和人员都不是东非本国人,而是原本德意志地区的人,他们是在德意志地区教育和培养出来的。

    东非想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就必须建立本国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际上刚刚进入20世纪初,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当时东非本土培养的高端人才,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欧洲方面招揽的人才也会自然消亡,这就让东非在人才方面出现了短暂的“青黄不接”。

    好在,后续随着东非高端人才爆发增长,加上本世纪初工业跃进,东非青年一代迅速成长起来,才避免了这个问题。

    东非第一代本国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刚刚踏入社会,就碰上了国家重点发展工业的大势,在这场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他们的理论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纠正。

    进入二十年代以后,一大批有知识,有经验,参加过工作,能够独当一面的东非科研人员,也就成为了二十年代东非产业和科技爆发的基础。

    而回归到东非的“猎鹰直升机”研发团队,他们更是早于这一过程,经受了考验和磨砺,先成长起来,成为东非版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

    眼下,卡尔斯试验场的这架直升机,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期,其他国家尚没有实用的直升机型号出现,东非就已经在考虑“更新迭代”问题了。

    保罗对赫尔穆特少尉推测着说道:“虽然不能完全肯定这架直升机的具体用途,但是我想它出现在我们试验场,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国内在研发一款应用于热带雨林区域的直升机型号。”

    赫尔穆特少尉有些好奇的问道:“你怎么能确定呢!”

    保罗神秘一笑,反问道:“赫尔穆特少尉,你应该对我们这处试验场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你说卡尔斯试验场建立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赫尔穆特还真有一定的了解,他说道:“自然是测试一些武器装备。”

    保罗点点头说:“更具体的描述,是检验一些武器装备在热带雨林和海岛地区的作战性能,不限于枪械,火炮,特种作战装备,车辆等等。”

    “东加里曼丹独特的气候类型,让这里成为帝国最佳的试验场所之一,同理,这架从本土运过来的直升机,自然也是为了应对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问题,才放在我们试验场进行测试。”

    东加里曼丹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东非本土虽然绝大部分国土也在热带,但是和东加里曼丹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就比如东加里曼丹的丛林,高温高湿,并且地形十分复杂。

    而东非的许多森林地带,就不具备这种特点,很多东非丛林,虽然降雨也多,但是季节性明显,很类似印度那种热带季风气候。

    但是,在东加里曼丹可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四季都不缺乏雨水,并且受到海岛地形的影响,这里的降雨更加充沛,也只有东非刚果雨林腹地才能达到东加里曼丹这种效果。

    刚果雨林虽然也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它的外围也表现出季节性特征,会随着雨带转移,降水产生波动。

    而且,因为地形,洋流的影响,刚果雨林的降水实际上是偏少的,和亚马孙雨林对比,这一点尤为明显。

    亚马孙雨林地形成口袋状,向东完全敞开,非常有利于大西洋水汽的深入,而刚果雨林就没有这种条件,这一点从“刚果盆地”这个地形就可以管中窥豹。

    也就是说刚果雨林四周基本被山地还有高原围住,这一点类似远东的四川盆地。

    然后,亚马孙雨林的季风和赤道共同作用迭加在一起,更有利于水汽的收集,而刚果雨林主要靠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问题在于刚果雨林周边是陆地,还多为干旱地带,上升气流带来的水汽也很有限。

    东加里曼丹虽然也是赤道上升气流为主,可加里曼丹岛周边都是海洋,有充分的水汽补充,因此,东加里曼丹的平均降水量是高于刚果雨林的。

    总而言之,东加里曼丹地区比东非绝大部分区域,都更加湿热,而且它更具有代表性,南洋还有许多太平洋岛屿的气候,环境和这里更类似。

    保罗就说道:“东加里曼丹是帝国在南洋,甚至太平洋的核心殖民地,而南洋一直都是帝国战略的核心之一,所以,卡尔斯试验场建立的背景就是为了帮助帝国摸索适应南洋地区的军事建设。”

    “说到底,帝国在海外的利益,靠的还是军事力量来维护,而帝国作为世界唯一的热带强国,本身就极为重视热带区域的作战。”

    “而南洋地区的气候环境,终究和本土有极大的区别,因此帝国就有必要为当地单独建设一套军事理论和技术体系。”

    既然说到军事领域,赫尔穆特少尉自然也就不陌生了,他本人对此深有感触:“南洋地区的作战环境,和本土确实有着极大的差别。”

    “这里比本土更加湿热,植被更加复杂,地形更加多样,交通十分不发达,所以很多本土的武器装备,并不适合南洋地区的作战环境,一些主流的作战思维也不适合这种区域。”

    “就比如大兵团作战,放在欧洲,亦或者本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在南洋,就很难这样展开。”

    “像大规模的装甲部队,放在我们东加里曼丹就无法全力发挥,它们的活动区域,仅局限于沿海的城镇,或者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

    “而更加深入,他们就面临着广袤的密林,各种遮挡视野的植被,还有河流,沼泽,泥潭等等难以通行的障碍。这种区域内,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保罗对于赫尔穆特少尉的见解也很认同,虽然是技术人员,但是他本人对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比赫尔穆特少尉这个军官少,毕竟他们3207所的的很多工作也是围绕“热带丛林作战”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保罗指着试验场里的直升机说道:“虽然我不是直升机项目团队的人员,不过,我想直升机对于未来南洋地区的作战,应该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之前赫尔穆特少尉你所说,南洋地区并不适合大型机械设备的发挥,装甲部队在这里就是自缚手脚,可我们东非又不可能放弃自身的工业优势,和未来的敌人搞肉搏或者近距离接触。”

    “因此,我猜测直升机就是一种发挥我们东非长处,甚至多应用场景的热带作战平台。”

    “试想一下,直升机在雨林的作战,首先就是不会受到地形的限制,它可以在空中灵活的来去自如,侦查和发现敌情,从而减少我方人员深入雨林和敌人的直接接触。”

    “同时,直升机本身也是一款武器搭载平台,至少搞上一两架机枪,对于我们并不算难事,而且它可以悬停在空中,以高打低,从而对地面战斗提供火力支援。”

    “最后,直升机还能帮助军队,进行人员转移,物资输送,这将极大提高我方在雨林环境下,军队支援和兵力调动的灵活性,也能加大保证后勤系统的运作。”

    “而不是依托人力,冒着风险将少量物资输送到特定的地方……”

    经过保罗的一番分析,赫尔穆特少尉两眼放光,他说道:“直升机正是我们部队,最理想的神器,真希望这种性能优异的平台,尽快装备部队,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海外驻军而言。”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