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二百零二章 双翼市场

第二百零二章 双翼市场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哈布斯堡皇室准备跑路,这个消息自然不能公开,而是要隐秘的进行,东非皇室方面也会进行配合。同时,鲁道夫皇帝的眼光也确实很准,对于当下哈布斯堡皇室而言,东非就是最好的避难所。

    他已经意识到,假如哈布斯堡家族留在欧洲,可能会受到战争的波及,这里的战争并不是指奥匈帝国内战,亦或者区域战争,而是像一战那样把整个欧洲卷进来的庞大战争。

    所以,未来的欧洲很难找到一片净土,这个时候,失去统治根基的哈布斯堡皇室留在欧洲,就会犹如无根浮萍,随风雨飘摇。

    ……

    东加里曼丹殖民地。

    三马林达市。

    随着东非对东加里曼丹的日益开放,三马林达市在东加里曼丹的地位也在日益抬升,相较于北方的丹绒市,还有南边的马辰市,三马林达周边的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

    这使得三马林达吸收了抵达东加里曼丹殖民地的大量移民,今天,又有一艘欧洲的移民船只抵达三马林达港。

    “诸位,这里就是加里曼丹岛第二大城市三马林达,在整个加里曼丹岛,第一大城市是西部的坤甸,之后就是三马林达,毕竟坤甸是帝国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帝国兰芳海外省的省会,政治地位和三马林达不同。”

    “但是,这并不意味三马林达的未来会比坤甸差,近十几年来,三马林达都是整个加里曼丹岛发展最快的城市。”

    “我可以肯定的说,这座城市即便放在奥匈帝国,或者欧洲,它的发展程度都在中上游水平。”

    福利号的船长向移民们介绍着三马林达的情况。

    实事求是的讲,即便是东非的殖民地,三马林达还有整个东加里曼丹,发展情况也远比周边其他国家殖民地要好上不少。

    东非所谓的殖民活动,更类似于对当地的投资,毕竟,在整个东加里曼丹,现在没有所谓的“原住民”,“土著”,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殖民经济存在”。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于东加里曼丹没有“贫民窟”存在,往北,就是英国在加里曼丹的殖民地,沙捞越,沙巴和文莱。

    在这些区域里,贫富差距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英国人居住的区域,还有当地土著上层居住的区域,以及普通人的住所,差距十分明显。

    后者的所谓居所,甚至就是简单在城市边缘搭建一个破烂的棚屋,且毫无规划,蚊虫滋生,脏水横流。

    在三马林达虽然也有富人区和平民区之分,但是平民区的环境下限高,不仅有铺设的道路,自来水,一些区域甚至通了电。

    福利号的船长就说道:“三马林达有自己的工业,有干净的饮用水,食物,路灯,整个南洋最好的治安等等。”

    “所以,居住在这里,和你们之前的一些想象可能完全不同,除了环境和欧洲有很大差异以外,几乎没有太大的缺憾……”

    两位来自克罗地亚的移民博鲁特和他的伙伴帕霍尔,完全没有认真听福利号船长的长篇大论,他们津津有味的趴在船拦边,眺望着三马林达市的风光。

    三马林达市建在马哈坎河的河畔,这条河流的河面十分广阔,至少是博鲁特见过最广阔的河流。

    河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源源不断的向着三马林达汇聚,其中多是从内陆向三马林达输送木材,农作物还有煤炭的运输船。

    虽然比不上的里雅斯特港那样繁华,壮观,但也说明这座城市的经济热度不差,充满了生机。

    博鲁特之前就在的里雅斯特工作,当然,他并非的里雅斯特人,而是来自克罗地亚的乡村,后来,的里雅斯特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博鲁特就失业了。

    所以,才有了现在博鲁特通过移民公司登上了福利号抵达三马林达这件事。

    “帕霍尔,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我竟然感觉三马林达比的里雅斯特还要繁华一些。”博鲁特倚着栏杆说道。

    “这里座城市看起来并不比的里雅斯特小,不过这怎么可能,的里雅斯特在欧洲可都是有数的大城市。”

    帕霍尔也是如此认为的:“你说的没错,的里雅斯特在奥匈帝国,都是排在前列的大城市,而所谓的三马林达只不过是东非一块殖民地的城市。”

    “三马林达应该没有的里雅斯特规模大,不过他的体量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这对我们算是一件好事,我之前还担心这里是一块鸟不拉屎的地方呢!”

    其实,从城市规模上来说,三马林达和的里雅斯特不相伯仲,二者的人口规模都在三十万左右,当然,的里雅斯特的实际人口应该更多,作为奥匈帝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的人员往来十分频繁。

    而三马林达的人口差不多就都在这里了,所以更准确的说,两座城市的常住人口相当,但是的里雅斯特不仅仅只有常住人口。

    即便如此,三马林达的城市人口规模,也正如帕霍尔所言,有些夸张了。

    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东非殖民地的特殊性,东加里曼丹的城市发展路径,更类似于南美模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

    这是一种超前的城镇化,在欧亚大陆上,城镇化的过程是逐步发展的,原本的人口集中在乡村,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才开始逐步流入城镇。

    而东加里曼丹成为殖民地时,移民就集中在沿海城镇里,再逐步向内陆,还有乡村扩散,和欧亚大陆相反。

    东非本土情况又有不同,当年,东非首先发展农业,所以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将大部分移民发配到东非各地,一直到20世纪以后,才开始加速城市的发展。

    经过这么一折腾,东非本土反而类似于欧亚大陆,并且在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一直到现在,东非还有近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

    美国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是没有东非本土当初实施的彻底。

    而南美就是美国和东非的反面案例,过去一段时间,南美的大部分移民都生活在城市,城镇化水平甚至超过东非和美国,但是这种城镇化,显然缺乏支撑,除了首都以外的城市经济的含金量很低。

    就比如阿根廷,除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外,其他城市的体量还有产业,就有些不够看了。

    三马林达情况类似于南美城市,但是也有些区别,那就是东非会通过行政手段分流人口,就比如说东加里曼丹,不仅只有三马林达,还有丹绒和马辰,丹绒和马辰虽然比三马林达差一些,但也不至于落下太多。

    博鲁特说道:“你说的没错,不过,就明面上来讲,三马林达应该是我见过的仅次于的里雅斯特的城市。”

    “我原本以为,这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还有大量的种植园,但是,见到三马林达之后,我觉得克罗地亚除了首都以外,可能都没有比三马林达发达的地方。”

    克罗地亚虽然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却是奥匈帝国经济最差的区域之一,基本上只能靠着农业过日子,和东加里曼丹相比,经济上还真有可能比不过。

    毕竟如今东加里曼丹的人口也在三百万以上,而克罗地亚王国人口差不多也就这个水平。

    但是,东加里曼丹的土地面积比克罗地亚更大,资源也更加丰富,同时这里的港口,交通也比克罗地亚更发达。

    港口方面,东加里曼丹的三大城市,三马林达,丹绒和马辰都是港口城市,而克罗地亚只有里耶卡规模还算不错。

    这个时代的克罗地亚可和前世的克罗地亚有显著差别,因为达尔马提亚王国的存在,所以前世克罗地亚的大量海岸线和港口,属于达尔马提亚,就比如扎达尔,斯普利特等等。

    同时,东加里曼丹不仅海运便利,内河航运的优势也是克罗地亚所不能比拟的,三马林达就建在马哈坎河畔,而克罗地亚沿海就没有这样的河流沟通内陆。

    而且,别看东加里曼丹是东非的殖民地,貌似低人一等,克罗地亚在奥匈帝国内部,可能连东非的殖民地都不如,过去克罗地亚长期属于匈牙利事实上的“殖民地”,这应该是类似于沙俄时代,俄罗斯以外的区域。

    所以,东加里曼丹的经济事实上比克罗地亚要强的多,三马林达放在克罗地亚,更是能直接空降第一大城市的宝座。

    帕霍尔也对在三马林达未来的日子产生了一定的向往。

    “在这里我们说不定混的不比在克罗地亚差,唯一不好的地方,可能就是我们不太适应这里的环境。”

    闷热是三马林达唯一的缺点,毕竟这里地处于热带。

    在两人对话的时候,福利号的船长也终于结束了对三马林达的介绍,他对众人说道:“来到这里之后,大家就可以展开新的生活,和过去告别了。”

    “东加里曼丹绝对是一个宜居的地方,看起来环境有些恶劣,但只要待上一段时间,就可以慢慢适应。”

    “而且,这里比欧洲要安定太多,没有战争和各种冲突。”

    福利号上的移民,基本上来自于奥匈帝国,他们中有一部分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躲避动荡的局势,还有经济危机。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点在于,东加里曼丹也并非安全之地,尤其是未来,这里就可能成为东非和某个国家博弈的主要战场之一,不过,至少这几年里,东加里曼丹都是安全的。

    随着经济危机在欧洲的蔓延和发展,1933年,东非海外殖民地的移民人数都在呈上升趋势。

    其中,东加里曼丹等南洋殖民地人口增速最快,作为东非殖民地人口最多的东加里曼丹,未来十年里人口有望突破五百万,甚至更多。

    这轮移民潮配合殖民地的高人口出生率,将大大缓解东非未来殖民地人口,或者说劳动力缺乏问题。

    而这还不是海外殖民地移民的终点,一旦欧洲出现大规模动荡,速度还会更快。眼下,虽然奥匈帝国内部形势颇为紧张,但是整体还算的上稳定,不过,这种稳定的瓦解,大概率会在近期发生。

    而一旦奥匈帝国崩溃,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整个区域,包括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半岛,还有西乌克兰等区域都有可能参与进来。

    不过,这对于东非某种程度上算是好事,虽然东非不希望看到奥匈帝国解体,可是现在谁都知道奥匈帝国难以维持下去。

    东非必须考虑在欧洲寻找新的政治盟友,或者代理人,维持本国利益,同时也会加快东非和欧洲的脱钩过程。

    毕竟,没有任何政治盟友或者代理人,能比奥匈帝国继续存在对东非更有利,就比如德国,在和东非的外交以及合作中过于强势,而苏联这种国家在欧洲的扩张,显然也不符合东非的利益,其他国家体量太小。

    纵览欧洲,只有意大利貌似可以和东非展开合作,取代奥匈帝国,但是,意大利确实和东非的互补性比较强,实力也不差,可他的领导人贝尼托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奥匈帝国解体的话,东非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维持东非在中东欧利益的稳定优质合作伙伴,所以,未来东非在欧洲方向,必然会处于暂时的战略收缩期。

    想要再扶持一个类似于奥匈帝国一样的亲东非势力,可能就要等二战爆发之后了。

    在此期间,东非只能加强对其他市场的扩张和控制,来弥补东非在欧洲的损失,而这其中的重点就是东非谋划的“双翼市场”。

    所谓双翼市场分别是东部的“南洋市场”,还有西部的“南美市场”,这两个市场在东非的一左一右,就像翅膀一样,所以而得名。

    东非在南美的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虽然介入时间晚,可是见效快,毕竟南美开发已经有数百年历史,而原本市场的主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都已经衰落。

    它们的衰落正好便宜了后来者的东非和美国,而东非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又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所以,现在南美已经成为了东非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属于投入少见效快。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南洋市场,东非对南洋的投入很大,但是南洋市场缺乏人口,需要成长时间。

    当然,最主要原因是南洋市场中,那些开发的熟地,并不在东非手里,而是被英国,法国控制,所以东非才希望某个东亚国家,来打破南洋地区的平衡,进而为东非重新划分区域市场做引子。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