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辰际 > 第二章.艰险的任务.1

第二章.艰险的任务.1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二.艰险的任务

    1

    尼萨星智能生物带内的库谷城。

    库谷城距小行星撞击中心仅300公里,虽属重灾区,但导弹发射基地位于该市郊区,基地内又建有坚固的掩体,因此被列为了搜救行动的重点地区。

    从剑豚母舰出发后,搜救队9组的碟形子舰准时到达库谷城。半空中,看到的是城内大面积的断壁残垣,而外围的工业区及农田同样荒无人迹——城内城外一片寂寥。飞船失望地盘旋一阵后,降落在郊外的发射基地内。

    子舰内的生存环境自脱离母舰后,便不在借助调节系统保护,完全融入到尼萨星的自然环境里;而在脱离母舰8天后,队员们身上装备的调节系统也已完全卸去——长久以来的、频繁的载人太空探索,促成艾融人的生理机能可以更加适应不同环境,因此相对其他智能生物,也更加适合星际活动。过渡期后,队员们无一有不适反应,全体离开子舰,踏上了尼萨星坚实的土地。

    呼吸着大气中的氧气、身着着薄如蝉丝却能阻挡织女星如火光热的连体衣,9组队员进入到地面搜救行动中。

    ******

    导弹发射基地是三十多年前艾融人援建的产物,多数设施的主体结构,是由艾融人研制的强度、塑性均大大高于水泥混凝土的一种建筑材料浇筑而成。然而,即便是具有超强抵抗外力能力的这些设施,也未能阻挡“昆达”撞击所带来的损害,一座座坍塌的建、构筑物支离破碎,几乎已辨别不出它们的种类,只有两处从地面略微凸起的残骸在证明着:那是原来的导弹发射塔。

    组长找到一小片背阴,将投影仪置于一块较为平整的地面上,按动按钮,眼前的虚空中马上浮现出一张基地三维竣工效果图。此图是在基地建成后制作的,并通过波信号传回艾融星,准确无误。

    “以导弹发射塔为参照,这里便是指挥中心,而地下掩体应该在那边……组长对应着竣工图,逐一核对着现场各建筑物方位,并同队员们一起讨论着。

    “撞击前最后的地面声讯是从指挥中心发出的,与此同时,人们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于是马上撤入掩体。”一名队员说。

    “所以我们应根据效果图显示的各建筑物位置,先去指挥中心察看,然后循着落难者撤离的路线去往地下工事搜索。”组长指着距发射塔不远处的一个方位,说道。

    一行队员踏着高低不平的建筑碎块,来到指挥中心的遗迹上。这里除了建筑残渣,还有一些框架柱东倒西歪,有几棵居然能矗立不倒,直挺挺站在废墟当中。走着走着,一名队员忽然指着一棵柱子后面大声说:“快看,话筒!”

    组长马上顺手指方向一脚深一脚浅地迈过去,来到已经严重锈蚀的话筒前。其他队员紧随其后。

    “危情声讯是从这里发出的,但随着冲击波的到来,建筑物倒塌、电力系统破坏、讯号发射系统失灵。”组长表情凝重地说。

    “竣工图所示,身后即为通往地下掩体的甬道……找到了,这就是已经塌陷的甬道,我们沿着它继续搜寻吧。”组长注视着身后不远的、一条沟带状建筑残渣讲到。

    沿甬道残迹前行,地势逐渐降低。三维图显示甬道是由地上通往地下的,但由于它的地下部分也被震塌,所以在地面形成了一道由浅至深的大沟。顺大沟走出三四十步后,光线逐渐暗淡,气温也变得阴凉起来,在深入沟下大概距地面10米的地方时,一面由巨大建筑碎块所堆积的障碍物挡住了前路。

    “障碍后是掩体大门,应求助工程队帮助解决掉这些拦路虎。”组长说完,抬起手腕,对着表盘传话:“我是搜救9组,位置库谷城郊外导弹发射基地,现已到达地下掩体入口,请工程队支援。这里需要破碎并搬运建筑碎块。”

    不多时,工程队的子舰徐徐降落在大沟旁,几个工作人员走下飞船,与搜救队员们交流之后,又看了看现场,随即返回子舰,发动了工程机械自动组装装置。只见外表光滑的子舰慢慢开启一扇缺口,口内的机械手臂将一些组装部件一件件放置在舰外的地坪上;紧接着,机械手臂开始组装,只用大约5分钟,一部兼破碎、装载、运输等多功能用途于一身的工程机械便神奇地出现在眼前。

    驾驶员将机械开动到障碍物前,机械臂杆前端的钻头将大块的建筑碎块破碎成小块,随后,钻头自动转变成为机械抓,将残渣抓入料斗并从大沟内陆续运送出去。掩体大门随着碎块的清除逐渐显露了出来。

    两扇门同样由高强度材料筑成,厚度达2米,中间还夹有50厘米厚的金属板防核屏蔽层,牢靠无比。大门的控制开关早已失灵,开启仍需工程机械帮助。这时,机械臂杆上的机械抓回缩,一束红色激光从机械抓消失的孔洞*出,并将大门切割出一个一人多高的洞口。

    一股阴风从洞内迎面扑来,夹杂着潮腐的气味。眼前的黑暗与难闻的气息令队员们有些迟疑,神情紧张地注视着组长。

    “有害气体远未超标。没关系,跟我来!”组长看了一眼表盘测出的气体成分与含量,说道。语气沉稳中带着无所畏惧。言罢,他打开照明设备,首当其冲从洞口钻了进去。

    掩体内的电力系统早已失去作用,漆黑一片。当初设计掩体时未曾预料会遭受横祸飞灾,因此只被修建成临时避难场所,是一个地下车库般的构筑物,其内除了坚硬的顶板及四壁外,并无其它设施。在组长的带领下,队员们跟随着昏黄的灯光,脚踩坚硬的地面,亦步亦趋地深入到掩体内部,随后两两一组,借着光线开始了地毯式搜索。

    细碎的脚步声在封闭的空间内隐隐作响,没过多久,某位队员兴奋的声音便在掩体里回荡起来:“这里发现了情况!”

    组长马上顺着声音的方向,朝两个晃动的光点赶了过去。

    距墙角不远,3盏灯的光线清晰地照亮了一片焦黑的地面,地面上还堆积着燃烧后的灰烬,旁边零散着一些生活残余物,显然有人曾在这里点火照明、取暖。而从那些凌乱的废弃物可以看出,点火人应在火堆旁生活了一段时间。组长从背包内取出红外显影仪,以灰烬为圆心,向外仔细查找了起来。

    “找到了!”组长的声音有些激动。显影仪显现出脚印痕迹,且越来越多。他马上又启动仪器分析系统进行辨析,判断出是33年前遗留的足迹,而且,根据其大小、轮廓,以及必须利用仪器才能测定出的深浅程度,断定足迹是艾融人和尼萨人共同遗留的。

    灰烬附近的足迹十分密集,越远离的地方越为稀疏,然而,有一小股十分集中的脚印形成一条直线,离开火堆向外延去。组长依旧俯身控制、对照显影仪,沿直线继续搜索,发现艾融人的足迹是往返的,而尼萨人的足迹只是单向远离火堆。两名队员紧随其后,与组长来到了固定在掩体另一面墙壁上的一扇铁门旁。

    推了推已锈迹斑斑的门把,居然感觉门是活动的,于是三人吃力地拉动门把,随着“钢钢”的响动声,门竟然被打开了!

    一屡微弱的光线从门外透进来,三人进到门内,发现里面是一座从地下直通地面的备用竖井。有光线射进,说明井的出口未被完全掩埋。组长依旧身先士卒,攀着固定在井壁上的梯子爬了上去。

    顺着爬梯返回地上,刚刚脱离黑暗,马上又身至强光之中,组长适应了一下刺眼的光亮后向四周望去,发现已处在离发射基地主体200米开外的一片空地上。

    利用显影仪在竖井周围继续寻找,又发现两条方向不同的足印:一条通往基地主体内部,是艾融人往返时所留;而另一条则指向库谷城市区,是艾融人与尼萨人共同留下的。

    不多时,其他队员也陆续通过竖井从掩体中爬出,大家重新集结,对刚才的搜查结果进行研讨。

    组长问:“除了火堆、生活废弃物、脚印外,你们是否发现了别的情况?”

    一名队员说:“利用工程机械帮助所进入的大门,只是地下掩体若干出入口中的一个,不过,通往另一些建筑的出入口也是封死的,很可能同样被建筑碎块堵住,所以,竖井是逃进掩体内的人们唯一的出入通道。”

    “好的。就刚才的搜查结果看,可以确定小行星撞击后是有生还者的,而根据搜查过程,还能大致想象出灾难当时指挥中心人们的情形。”

    “他们逃进了掩体,并曾在这里生活过,后来便不知去向。”一名队员道。

    组长“嗯”了一声后,沉思片刻捋出了头绪:“‘从甬道逃入掩体,并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点已没必要再讨论,但是他们遗留的足迹却留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依我看,幸存者进入掩体后的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由于掩体大门关闭后外面的冲击波随之而来,将各出入口及电力系统全部破坏,因此幸存者只能靠备用竖井出入。小行星撞击后造成的无际黑夜,逼迫着这些人只能生活在掩体中,因为黑暗不分地上地下,而在掩体中可以多少减轻些寒冷与辐射的侵袭。他们曾在掩体内点火取暖、照明并生活了一段时间,燃料与其它生活用品是从基地内废墟中找来的。从艾融人往返于灰烬与废墟间的足迹可以判定,他们负责了燃料与生活用品的寻找及运送,因为艾融星的气温比较低,而且有白天、黑夜之分,所以艾融人更加适应在寒冷与黑暗中活动。在掩体内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可能是废墟中的生活用品及燃料无法再找到,因而幸存者被迫离开这里,去往了库谷城市区。”

    “何以见得?”旁边的队员还是有些不解。

    “去往库谷城的脚印是单方向的,且一直延伸到我们看不到的远处。”组长手指脚印并向队员们示意说,“还有,废墟是大片的狼藉,可供给的生活用品很有限,因此他们可能没有挨过数月的长夜,便摸索着黑暗离开了这里。”他又补充道。

    “幸存者果真会去库谷城吗?那里的生存条件也许更为严酷。”一名队员还是有些疑虑。

    “那你说他们会怎样?”组长反问道,“生活资源没有了,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队员点点头:“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虽然未发现幸存者的身影,但毕竟找到了他们遗留的痕迹,下一步,我们应沿着去往库谷城的足迹继续寻找。”组长回答。

    “这里距库谷城市区三十多公里,徒步行走吗?”另一名队员问。

    “是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要依靠显影仪在地面循迹而行。不过可以分成3个小组,1个组在地面,2个组在子舰上休息,地面寻踪由3个组轮流进行。”组长解释并安排道。

    说完,组长用通讯设备与剑豚母舰取得了联络,在向大队长汇报完搜救结果及下一步计划并得以认可后,队员们重新编组,开始了跟踪脚印、返回库谷城市区继续搜寻幸存者的行动。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