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65章 龙生龙,凤生凤,刘备哪个儿子会打洞?

第365章 龙生龙,凤生凤,刘备哪个儿子会打洞?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却说刘备正式宣告将于正月十五之日,去往河南巡县。

    临行前,赵云忽然告诉李翊,朝中有些大臣不太安分。

    “相爷,云担心此次巡县,陛下与您都不在洛阳,朝局恐生变故。”

    “如今吴魏虎视眈眈,西羌又不安分,若朝中再起纷争。”

    “只怕又要生灵涂炭,百姓遭罪了。”

    赵云叹了口气,说道。

    李翊抬手止住他的话:

    “……子龙所虑极是。”

    “但灭吴大计,必须先考察河南民生恢复情况。”

    “陛下虽未明说,但我知他心中已有伐吴之意,只是时机未到。”

    赵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相爷已向陛下进献灭吴之策了?”

    “不错。”

    李翊背着手,慨叹道:

    “今天命在汉,吴魏之灭,只是时间问题。”

    “此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在那晚会谈之中,我曾提出分兵三路进军东吴的策略。”

    “一路出江陵攻柴桑,一路出合肥攻濡须,一路出水军顺江而下。”

    “但陛下以民生凋敝为由拒绝了。”

    赵云沉吟半晌,感慨道:

    “相爷如此进军,是欲一举灭掉吴国。”

    “此策虽妙,但少说需动用二十万人,粮草辎重更是巨大。”

    “确实需要河南、荆北等地提供充足补给。”

    如果要伐吴,离不开河南的帮助。

    因为真打起来,基本上只能从这里运粮。

    为什么不从其他州郡运粮?

    还是一个粮草损耗的问题。

    河北再是富庶,等你运到江南去,都耗得差不多了。

    其成本堪称天文数字。

    依然是拿秦朝的琅琊运粮举例。

    从徐州琅琊运粮到北河,两地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

    运粮队期间要翻过太行山和秦岭,经黄土高原进入内蒙古高原。

    黄河来回渡两次。

    这期间的损耗率高达惊人的99.5%。

    也就说三十万斛粮草运过去,最后只能剩下两千斛不到。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古代粮草损耗率之高。

    也不怪诸葛孔明几乎每次伐北伐都输在粮草问题上了。

    低效的运粮成本,在古代这个农业并不发达的社会,是十分要命的。

    汉朝比之秦朝生产力虽然有所进步,但也没有跨越社会阶级。

    目的地虽然也没有琅琊到北河那么远,但古代的粮食也不是无限保质期。

    是很难长久储藏下去。

    所以真跟吴国打起来,主要还是仰赖河南地区的供给。

    这能极大的节省粮草运输成本。

    转念一想,朝中或许也正是有有识之士察觉到了伐吴的时机。

    知道河南士人有机会抬头了,才会在这时候开始躁动不安的吧?

    “陛下拒绝伐吴,是为了体恤民力。”

    “而此次巡县,名为考察民情,实为评估伐吴的物资基础。”

    “原来如此。”

    赵云恍然大悟,随即又忧心忡忡,“但洛阳这边……?”

    “有鲁子敬和荀公达坐镇,短期内不会出大乱子。”

    “这二人都是追随陛下多年,朝中威望甚高。”

    “而我们此去河南,一两月便回,不会有事的。”

    “况且……”

    李翊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云长和益德都在京畿握有重兵。”

    “二将军对陛下忠心耿耿,有他们在,宵小之徒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听到关羽、张飞的名字,赵云神色稍霁。

    这两位开国老将的威望确实足以震慑任何心怀不轨者。

    “好了,时候也不早了。”

    “子龙也早些回去休息吧,过几日咱们便要去河南了。”

    “嗯,相爷也多保重身体。”

    赵云拱手一揖,辞别李翊。

    又过几日,时值正月十五。

    洛阳城外的官道上旌旗猎猎,三千羽林军列阵肃立。

    晨曦微露时分,刘备的銮驾自洛阳城门缓缓驶出,汉旗在晨风中舒卷。

    “陛下,河南诸县已接到旨意,沿途皆已备妥接驾事宜。”

    李翊策马靠近銮驾,拱手禀报。

    刘备微微颔首,从銮驾中探出半身。

    “子玉啊,河南百姓苦曹贼久矣。”

    “虽经五年休养,朕仍放心不下。”

    “此番巡县,一为察看民生,二来……”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东南方向,“也该看看那两个孩子在封地做得如何了。”

    赵云驱马上前,银甲在朝阳下泛着冷光,横枪抱拳说道:

    “陛下,鲁王与梁王皆天资聪颖,又有良臣辅佐。”

    “想必不会令陛下失望。”

    刘备轻叹一声,伸手抚过腰间佩剑。

    “子龙啊,治国非儿戏。”

    “朕当年与云长、益德桃园结义之时,何曾想过能有今日?”

    “如今……”

    他话未说完,突然咳嗽起来,李翊连忙递上丝帕。

    “陛下保重龙体。”

    李翊眉头微蹙,“河南风大,不若回銮驾内歇息。”

    刘备摆摆手,拭去嘴角水渍:

    “无妨。”

    “传令下去,加快行程,明日务必抵达鲁国。”

    两日后,鲁国城外十里长亭。

    十六岁的鲁王刘永身着绛纱王袍,头戴远游冠,率领鲁国文武百官列队等候。

    春风拂过他的面庞,吹起冠上垂下的丝绦。

    他身后,鲁国相诸葛瑾与一众属官皆肃立无声。

    “报——圣驾已至五里外!”

    斥候飞马来报。

    刘永整了整衣冠,眼中闪过一丝紧张与期待。

    这是他封王后首次于本国面圣。

    自就藩以来,他励精图治,就等着今日向父皇展示政绩。

    不多时,远处尘土飞扬,旌旗招展。

    羽林军开道,刘备的銮驾缓缓驶来。

    刘永连忙率众跪拜:

    “儿臣刘永,恭迎父皇圣驾!”

    “鲁国百官恭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銮驾停下,刘备在李翊搀扶下缓步走出。

    他目光扫过跪伏在地的众人,最后停在刘永身上:

    “平身。”

    刘永起身,脸上洋溢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三步并作两步上前。

    “父皇路途劳顿,儿臣已在王府备下酒宴,为父皇接风洗尘。”

    说着,他竟直接掠过李翊与赵云,伸手欲扶刘备。

    空气骤然凝固。

    李翊面色如常,只是微微垂目。

    赵云则挺直腰背,银甲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刘备脸色一沉,甩开刘永的手:

    “永儿,你眼中可还有李相与赵将军?”

    “儿臣……”

    刘永一愣,这才意识到失礼。

    “李相乃朕之肱骨,子龙更是朕的生死兄弟!”

    刘备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锤。

    “你待他们,当如待亲叔父一般!岂可如此无礼?”

    刘永面红耳赤,连忙转向李翊与赵云,长揖到地:

    “小王年少无知,冒犯二位叔父,万望海涵。”

    你道刘永缘何如此失礼?

    只因这小郎自小出生富贵,十一岁就封王,没受过什么挫折。

    在自己的封国里,更是人人都让着他。

    自然养成目中无人的性格。

    但他还是怕自己爹的。

    被刘备这么一提点,也是连忙向二人赔不是。

    李翊还礼道:

    “殿下折煞老臣了。”

    “君臣有别,老臣岂敢当此大礼?”

    赵云也抱拳道:

    “殿下心系陛下,孝心可嘉,末将又怎会介意?”

    刘备神色稍霁,但仍严厉说道:

    “永儿,治国首重用人。”

    “若无这些开国元勋辅佐,何来今日大汉?”

    “你身为皇子,更要懂得礼贤下士的道理。”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刘永低头应道。

    刘备这才点头,柔声道

    “带路吧,朕要看看你的鲁国治理得如何。”

    “喏。”

    一行人正式进城。

    入城途中,刘备故意放慢脚步。

    与李翊、赵云并行,而让刘永在前引路。

    当日傍晚,鲁王府灯火通明。

    刘备端坐正堂,听取刘永及鲁国官员汇报政事。

    李翊与赵云分坐两侧,其余官员按品阶大小排列。

    “启禀陛下。”

    国相诸葛瑾手持笏板出列。

    “鲁国五县,去岁共收赋税三十万石,较前年增长两成。”

    “开垦荒地五千亩,新增户数八百。”

    刘备微微点头,这个政绩还勉强能看。

    算是一份及格的答卷吧。

    “民生恢复如何?曹贼当年在此屠戮甚重。”

    刘备又接着问道。

    “回禀父皇。”

    刘永抢着答道,“儿臣减免赋税,鼓励农耕,现百姓已基本安居。”

    “只是……”

    他犹豫片刻,“有些村庄仍十室九空,儿臣已命人招揽流民填补。”

    刘备不置可否,转向李翊:

    “子玉以为如何?”

    李翊沉吟道:

    “鲁国地处中原,本应富庶。”

    “如今虽见恢复,但距昔日繁荣尚远。”

    “尤其……”

    他看了刘永一眼,“作为孔子故里,文教之事似乎未见特别建树。”

    言外之意,只是对刘永在教育事业方面搞得不好表示不满。

    毕竟李翊执政以来,一直在倡导教育,鼓励兴办学校。

    为的就是打好民间基础。

    命令一下,哪个地方官员不是立马响应朝廷号召?

    大肆兴办私塾、学校。

    而鲁国这个地方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又有王子坐镇,按理说得到的国家补贴要远比其他郡县要多。

    但这里的教育却十分落后。

    沿途走来,几乎没看见几所私塾、学校。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

    “永儿,李相所言极是。”

    “鲁地乃圣人之乡,当为天下文教表率。”

    “朕观城中书声寥寥,何也?”

    刘永额头见汗,支支吾吾答道:

    “儿臣……儿臣注重农桑,文教之事确有疏忽。”

    “糊涂!”

    刘备拍案而起,“农桑固本,文教铸魂!”

    “李相在洛阳大兴学校,各州郡纷纷效仿。”

    “你这圣人之乡反倒落后,成何体统?!”

    堂内鸦雀无声。

    平日他们面对刘永时,无不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但今天见到真龙天子,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威严。

    刘永被唬得跪伏在地,顿首道:

    “儿臣知错,定当整改。”

    刘备环视一眼堂内诸臣,长叹一声,语气稍缓:

    “起来吧。”

    刘永毕竟是一国之主,刘备也不想让儿子在众人面前太过折损面子。

    “你年纪尚轻,有疏漏在所难免。”

    “但记住,治国如烹小鲜,需文武并举,刚柔相济。”

    他转向诸葛瑾,“子瑜,你为鲁国相,当多加辅佐。”

    “用心教导才是。”

    诸葛瑾连忙应诺:

    “臣定当竭尽全力。”

    宴会散后,夜深人静时。

    刘备独坐行宫庭院。

    月光如水,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上。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他头也不回:

    “永儿,这么晚了还不歇息?”

    刘永捧着茶盏走近:

    “父皇日理万机,儿臣特来奉茶。”

    刘备接过茶盏,示意他坐下:

    “白日里朕话说得重了,你可怨朕?”

    “儿臣不敢。”

    刘永低头,“父皇教诲,句句金玉。”

    “那便好。”

    刘备啜了口茶,语重心长地说道:

    “永儿,你可知朕为何能三兴汉室?”

    刘永摇头。

    “非朕一人之力也。”

    刘备目光悠远,“云长、益德、子玉、子龙……皆是肱骨之臣。”

    “若无他们,朕纵有冲天之志,亦难成大事。”

    他突然咳嗽起来,茶盏中的水面荡起涟漪。

    刘永连忙为父亲抚背,“父皇保重龙体。”

    刘备摆了摆手,表示无碍。

    “朕老了,这是自然之理。”

    “正因如此,才更需你等与老臣们和睦相处。”

    他握住刘永的手,“记住,为君者,当知人善任。”

    “李相老成谋国,子龙忠勇无双,他日……他日都是你们兄弟的倚仗。”

    “只有善用他们,你们兄弟才能守护好高祖传下来的汉室江山。”

    “父皇正是铭记此理,才得有今日天下。”

    “我说的,你可都听明白了?”

    刘备今年已是五十有八,两鬓霜白,额上皱纹如刀刻般深邃。

    可唯有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昔。

    “儿臣……明白了。”

    刘永作揖答道。

    刘备转身欲走,又停住脚步:

    “对了,你王弟刘理在梁国如何?”

    刘永一怔,答曰:

    “这……儿臣与王弟各守封地,少有往来。”

    刘备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语重心长道: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朕还是那句话,朕虽然没有曹操、孙权那般多的宗室弟兄。”

    “可却有着超乎宗室的手足兄弟情谊,若无他们,难有三兴伟业。”

    “你的命已是极好,还有几个哥哥弟弟可以倚赖。”

    “朕起兵之时,哪有这些?”

    “朕希望你们……你们……都好。”

    说完,他缓步走入内室,留下刘永一人在月光下愣神。

    夜风拂过庭院,吹动刘永的衣袍。

    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他不必回头便知是谁。

    “子瑜先生,这么晚了,你怎的也不睡?”

    刘永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

    诸葛瑾缓步走近,在刘永身后三步处站定,拱手道:

    “殿下未眠,老臣不敢先寐。”

    刘永嘴角扯出一丝苦笑,回他看他:

    “方才我与父皇的对话,你全都听见了?”

    月光下,诸葛瑾的白须微微颤动,他垂目答道:

    “殿下认为老臣听见了,老臣便听见了。”

    “殿下认为老臣没听见,那老臣便没听见。”

    “呵……”

    刘永转身直视诸葛瑾,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子瑜啊子瑜,你这张嘴,比孔夫子的春秋笔法还要圆滑。”

    他踱了两步,“那你且说说,我父皇今夜这番话,究竟是何意?”

    诸葛瑾沉默如石,唯有夜风吹动他的衣袍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刘永见他不答,将话锋一转,问道:

    “听闻令郎诸葛恪,被我那王弟征辟到梁国做骑都尉了?”

    “不知此事确否?”

    诸葛瑾眼中闪过一丝慌乱,很快又恢复平静,一字一顿答:

    “确有此事。”

    “是孤待你不好吗?”

    刘永声音陡然转冷,“为何令郎要去梁国为官?”

    诸葛瑾深深一揖,解释道:

    “……殿下明鉴。”

    “犬子天生尚武,好骑马射箭。”

    “鲁国乃圣人之乡,殿下以仁治国,文教昌明。”

    “而梁国地处边陲,尚武之风浓厚。”

    “犬子去梁国,恰如鱼得水,鸟入林,非关殿下待臣厚薄也。”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解释了儿子去向,又高情商地称赞了刘永的治国之道。

    别看说梁鲁两国一文一武。

    但治国向来讲究文治,刘备也倡导仁政。

    此语只是明扬刘永。

    果然,只见小王子面色稍霁。

    但似乎又想起什么事来,脸色又很快阴沉下来。

    “今日那李翊,当着我父皇和文武百官的面折辱于孤,令孤颜面尽失!”

    刘永咬牙,一拳砸在身旁的石桌上,震得茶盏叮当作响。

    诸葛瑾眼观鼻,鼻观心,不发一言。

    刘永继续发泄着不满:

    “那李翊总是想一出,是一出。”

    “前几年强推什么新币,要把我大汉用了四百年的五铢钱给换了,闹得民间是怨声载道。”

    “前年又说要大兴学校,令各郡国做表率。”

    “他可知河南历经曹贼屠戮,民生凋敝到什么地步?”

    “孤光是能稳住现有局势已属不易,他还要当众指责我文教不兴!”

    “若非当时父皇在此,孤真想质问他一句——”

    “钱从何来?人从何来?!”

    “他每年让诸郡国上交那么多钱粮,有没有想过孤治下子民的难处。”

    “……呵呵,我算是明白那些站在顶点的人,为什么总是看不到远方了。”

    “他只需拍拍脑袋做个决定,完全不考虑我们底下有多少难处。”

    “完了还要指责你,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偏偏我父皇还宠信于他,孤王不敢发作。”

    刘永气得拳头捏紧,咬牙切齿。

    在鲁国被人尊敬惯了,他还没受过这么大的气。

    今日为何他会下意识掠过李翊、赵云?

    在他看来,自己是君王,他们是臣子。

    天下间,岂有君王向臣子见礼的?

    “李相日理万机,为国操劳,不能面面俱到……”

    诸葛瑾试图缓和气氛。

    “为国?”

    刘永冷笑打断,“我看是为他老李家吧!”

    “他待自己那两个外甥是何等的优容?”

    “只因他们是嫡出,而我……我……”

    他声音突然哽咽,没有继续说下去。

    诸葛瑾抬头,看见年轻的鲁王眼中竟有泪光闪动。

    但是刘永很快控制住了情绪,声音却更加尖锐:

    “李翊处处否定我,无非是要捍卫他外戚的地位。”

    “我越是努力,他越要打压,这不正是他们想要的吗?”

    “殿下慎言!”

    诸葛瑾迅速地环顾眼四周,压低声音说道:

    “隔墙有耳啊。”

    刘永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平静下来:

    “子瑜,你说……我父皇他……还有多少时日?”

    这句话问得极其轻微,几乎消散在夜风中。

    诸葛瑾面色大变,连忙跪下:

    “殿下!此话万万不可……”

    “起来吧。”

    刘永疲惫地摆手,“孤不是那个意思。”

    “这里就你我二人。”

    他仰望星空,慨叹道:

    “我只是……只是怕来不及了。”

    “无论我如何努力,或许父皇眼中似乎永远只有太子和王弟……”

    “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事,孤也并不想去做。”

    “孤仅仅只是想让父亲以我为荣罢了。”

    “但任凭我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庶子的身份。”

    “孤天生就矮人一头啊。”

    诸葛瑾起身,谨慎地靠近一步,声音压得极低:

    “老臣在朝中尚有些故旧。”

    “听闻……听闻朝廷正在筹备对吴用兵之事。”

    刘永猛地转头,眼中精光暴射:

    “当真?”

    诸葛瑾微微点头,沉声道:

    “殿下若能厉兵秣马,届时在灭吴大计上有所建树的话,那么……”

    不等他说完,刘永已经激动地抓住他的手臂:

    “子瑜真乃孤之张良也!”

    他忽然退后一步,郑重其事地整理衣冠,向诸葛瑾深深一拜。

    “孤年少无知,今后还望先生不吝教诲。”

    诸葛瑾慌忙还礼:

    “折煞老臣了!”

    “殿下天资聪颖,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先生不必虚言。”

    刘永直起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自明日起,鲁国要暗中整军备战。”

    “争取在将来朝廷对吴用兵时,立下赫赫战功!”

    诸葛瑾会意,但又郑重提醒说道:

    “殿下,此事需要谨慎。”

    “朝中局势本就混乱,只是靠着李相压着,才相安无事。”

    “但依然有千万双眼睛盯着,我们做事可千万不要授人以柄。”

    “否则,将来必处处掣肘,受制于人。”

    “孤晓得。”

    刘永望向刘备寝宫的方向,声音低沉:

    “父皇教导我要懂得用人之道。”

    “子瑜先生,你就是我要用的第一个人。”

    夜更深了,庭院中两人的身影被月光拉长,投在青石板上。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已是三更时分。

    “时候不早了,殿下也该歇息了。”

    诸葛瑾拱手道,“明日还要陪同陛下巡县。”

    刘永点头,却又叫住转身欲走的诸葛瑾:

    “先生,令郎在梁国……若有机会,可否为我带些消息?”

    诸葛瑾背对着刘永,身形明显僵了一下,片刻后才缓缓道:

    “……老臣尽力而为。”

    看着诸葛瑾离去的背影,刘永脸上的热切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深沉。

    他目光深邃,轻声自语:

    “诸葛瑾啊诸葛瑾,你儿子在梁国,你又如何能完全站在我这边?”

    ……

    七日后,刘备的銮驾离开鲁国,向梁国行进。

    车驾刚入梁国地界,刘备便掀开车帘,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道路两旁田亩齐整,沟渠纵横,新绿的麦苗在春风中如波浪般起伏。

    远处村落炊烟袅袅,道路上商旅往来不绝,与鲁国那种勉强恢复生机的景象大不相同。

    “子玉,你看这梁国……”

    刘备指着窗外景象,语气中带着惊讶。

    李翊策马靠近銮驾,顺着刘备所指望去,脸上也不由得浮现出几丝欣慰之色:

    “回陛下,梁国虽经战乱。”

    “但恢复之快,确实令人称奇。”

    豫州诸侯国中,理论上讲陈国是最富的。

    因为它不仅是陈王刘宠的地盘,之后还成了一段时间的汉朝国都。

    被曹刘两大列强伺候,福气自然少不了。

    而梁国原是豫州刺史郭贡的地盘。

    这地方算是本州倒数的穷地儿。

    郭贡曾在这里爆出两万兵,但根本养不起。

    以至于还跑去抢了曹操的兖州。

    当然,被荀彧的超神发挥给嘴炮轰走了。

    但梁国能从战伤中这么快地恢复过来,还是令刘备感到十分地诧异。

    就连赵云也忍不住赞叹道:

    “臣观沿途百姓面色红润,衣冠整齐,不似饱受战祸之民。”

    刘备若有所思,沉吟道:

    “理儿今年才十四吧?竟能将封地治理得如此……”

    李翊出声打断:

    “陛下给梁王殿下委派了不少人中俊杰,有他们辅佐。”

    “梁国自然能够快速恢复民生。”

    刘备牵唇一笑,道:

    “难道朕又薄待了永儿不曾?”

    “朕让诸葛子瑜去当鲁国相,其弟诸葛均去当梁国相。”

    “本意,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知人善任,将国家给治理好。”

    “说到底还是用人,善用人才,这才是治国之道啊。”

    话音未落,忽见前方尘土飞扬,一队仪仗缓缓而来。

    为首少年身着墨色王袍,头戴远游冠,面容稚嫩却神色沉稳。

    正是梁王刘理。

    他身后跟着国相诸葛均、骑都尉诸葛恪等一众梁国官员。

    距离銮驾尚有百步,刘理便已下车,整理衣冠后稳步前行。

    至五十步时,他率众跪拜:

    “儿臣刘理,恭迎父皇圣驾!梁国百官恭祝陛下万岁!”

    刘备下车,亲手扶起刘理:

    “平身。”

    刘理起身后,不急着与父皇亲近。

    而是先向李翊、赵云深施一礼:

    “甥儿拜见姨父,拜见赵叔父。”

    李翊连忙还礼:

    “殿下折煞老臣了,不敢当,不敢当。”

    刘备下车,亲手扶起刘理:“平身。“

    赵云也抱拳道:

    “殿下如此多礼,末将愧不敢当。”

    刘备眼中闪过满意之色,拍了拍刘理肩膀:

    “理儿长高了。”

    刘理恭敬答道:

    “儿臣日日思念父皇,恨不能长伴膝下。”

    “今见父皇龙体康健,儿臣不胜欣喜。”

    接驾仪式安排得井井有条。

    刘理亲自引导銮驾入城,沿途百姓夹道欢呼,秩序井然。

    入城后,街道整洁,市集繁荣。

    学堂中传出朗朗读书声,武场上士兵操练呼喝声震天。

    行宫内,刘备端坐主位,看着下方年仅十四却举止得体的幼子。

    心中越发欣慰,忍不住出言赞叹:

    “理儿,你把梁国治理得如此之好,朕心甚慰。”

    刘理拱手答道:

    “儿臣年幼无知,全赖国相诸葛子然等贤臣辅佐。”

    “儿臣不过是向诸位大贤学了点皮毛教益。”

    “与父皇治理天下相比,儿臣还差得远呢。”

    刘备龙颜大悦:

    “好!不居功,不自傲,方是朕的好儿子!”

    转头对侍从道,“取朕那套白玉来,赐予梁王。“

    刘理连忙跪下,顿首道:

    “儿臣断不敢受此玉。”

    “治理封国乃儿臣本分,今不过屡行本职,还得有赏。”

    “父皇乃是圣主明君,万不可乱了赏罚分明之度。”

    “儿臣无功,断不敢受此禄”

    刘备闻言大笑道:

    “父赐子受,天经地义,何必推辞?”

    刘理仍坚持道:

    “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

    “儿臣若因尽本分而受赏,恐有违圣人之教。”

    刘备越发欢喜:

    “那再加西域进贡的夜明珠十颗,骏马五匹。”

    刘理第三次叩首:

    “父皇厚爱,儿臣心领。”

    “然梁国百姓方经战乱,儿臣愿将这些赏赐转赠穷苦百姓,以显父皇仁德。”

    李翊见状,出列劝道:

    “殿下,《礼记》有云‘长者赐,不敢辞’。”

    “陛下厚爱,殿下三辞三让,已尽礼数。”

    “不如受之?”

    刘理这才恭敬叩首:

    “既如此,儿臣谢父皇恩典。”

    “儿臣必当善用这些赏赐,不负父皇期望。”

    刘备欣慰点头:

    “理儿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胸襟,实属难得。”

    他环视众臣,“朕观梁国治理有方,当为诸国表率。”

    “子玉,回京后拟旨嘉奖梁国百官。”

    李翊拱手应诺,“臣遵旨。”

    待酒过三巡之后,

    刘备放下酒樽,目光灼灼地望向幼子。

    “理儿,朕刚从鲁国过来。”

    刘备声音不轻不重,却让整个宴厅安静下来。

    “两地所得朝廷援助相当,为何梁国治理得如此出色?远胜鲁国。”

    “你且细细道来。”

    刘理放下筷子,恭敬起身:

    “回父皇,儿臣不过是铭记父皇‘为政在人’的教诲,善用了几位贤才罢了。”

    他转向厅中众臣,一一让他们露脸。

    “若无这些股肱之臣,儿臣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有今日局面。”

    刘备环视厅内,这才注意到许多陌生面孔。

    原本他给刘理配备的老臣,竟有大半不在席上。

    他眉头微蹙,旋即舒展——

    毕竟是自己亲儿子,又确实治国有方,何必计较这些呢?

    “既如此,为父倒要认识认识这些贤才。”

    刘备微微笑道。

    刘理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击掌三下。

    席间立即站起三位年轻官员,个个气度不凡。

    “这位是太原王氏子弟王昶,现任典农校尉。”

    一听到太原王氏四个字,随行而来的不少朝中官员,纷纷窃窃私语。

    太原王氏那可是顶级大族啊。

    当年参与刺杀董卓的司徒王允,便出身这个家族。

    刘理指向那位面容黝黑的青年。

    “自他到任以来,斫荒莱,劝农桑。”

    “国中树木成林,垦田倍增。”

    王昶出列跪拜,正色道:

    “微臣不过尽人臣本分,全赖殿下信任,敢不竭股肱之力?”

    “太原王氏?”

    刘备走到王昶跟前,仔细打量这个年轻人。

    见他手掌粗粝,指甲缝里还留着泥土痕迹,显是常下田间。

    不由点头,赞赏道:

    “农为邦本,卿能亲力亲为,甚好。”

    话落,将手一招,示意侍从赏赐锦缎十匹。

    刘理接着介绍第二位:

    “这位是骑都尉诸葛恪,父皇别看他年幼,却深谙兵法。”

    “国中兵马多经他手操练。”

    诸葛恪行礼时甲胄铿锵作响,眉宇间英气逼人。

    刘备眼前一亮,问道:

    “小郎可是子瑜之子?”

    “回陛下,正是家父。”

    诸葛恪声音清朗地回答。

    刘备也略有耳闻,听说这少年郎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

    便有意考校他,问道:

    “汝父亲与汝叔父,谁更聪明?”

    诸葛恪不假思索回答说:“家父?”

    “为何?”

    “家父能够侍奉皇子,而叔父却远在交州,与番人交往商贸。”

    “故得之家父更加聪明。”

    “但以臣观来,不论家父亦或者叔父,都不及陛下聪明。”

    “若不然,以李相爷之算无遗策,如何能够甘愿为陛下赴汤蹈火?”

    此言一出,满座皆赞。

    这个诸葛恪果然如传闻中那般才思敏捷、善于应对各种紧急事务。

    短短几句话,不仅保留了父亲的颜面。

    还同时拍了刘备以及国家二把手的马屁。

    “哈哈哈!”

    刘备大悦,抚须大笑,旋即赐宝剑一柄。

    最后,刘理引荐一位气质儒雅的青年:

    “这位是颍川陈氏陈泰,现任儿臣府上主簿。”

    “其父便是当今廷尉,陈长文先生。”

    陈泰行礼如仪:

    “家父常言陛下宽仁爱士,今日得见天颜,方知所言非虚。”

    “朕与你父相交甚笃。”

    刘备感慨道:

    “如今见你们年轻一辈也能同心协力,朕心甚慰。”

    言罢,赐予玉带一条。

    介绍完毕,刘理恭敬道:

    “儿臣年幼,全赖这些贤才日夜辅佐。”

    “他们各有所长,正如父皇常说的‘使人如器’。”

    刘备抚须微笑,眼中满是赞许。

    然而李翊的目光却在三位年轻官员之间来回扫视——

    太原王氏、琅琊诸葛氏、颍川陈氏,皆是当世大族。

    这位少年王爷,竟不声不响地织就了一张世家大网。

    还不声不响地替换掉了刘备配备的官员,

    既淡化了朝廷的影响力,又加强了自身对梁国的控制力。

    这小娃娃不得了啊。

    正思索间,刘理已举杯来到他面前:

    “姨父,甥儿敬您一杯。”

    李翊回神,连忙举杯相迎。

    酒过唇齿,他发觉刘理正凝视着自己。

    “姨父面色不佳,可是甥儿哪里招待不周?”

    刘理声音轻柔,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

    李翊放下酒杯,意味深长道:

    “殿下一切都做得很好……好得超乎老臣想象。”

    刘理眼中精光一闪,旋即笑道:

    “甥儿就当这是姨父的夸奖了。”

    他顿了顿,语气又转为温情。

    “姨母近来可好?甥儿甚是挂念。”

    “她很好,也常念叨你。”

    李翊注视着这个外甥,试图从他稚嫩的脸上看出什么。

    “甥儿恨不能常在姨母跟前尽孝。”

    刘理叹息,“奈何身为国君,不敢弃子民于不顾啊。”

    李翊微微颔首:

    “殿下以国事为重,即是正道。”

    他压低声音,“只需……做好分内之事即可。”

    这句话说得极轻,却字字千钧。

    刘理面色不改,只是杯中酒液微微晃动,映出他瞬间冷峻的眼神。

    “姨父教诲,甥儿谨记。”

    他举杯一饮而尽,转身时袍袖翻飞,竟有几分王者气度。

    “为什么我的后辈,一个个都这么优秀呢?”

    李翊眯着眼睛,仿佛感觉自己瞬间苍老了十岁。

    “难道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么?”

    李翊心中暗叹。

    然后又伸了个懒腰,活动活动了筋骨。

    看向刘备,他正与赵云饮酒叙谈,两人相处的很融洽。

    “陛下,希望你能明白。”

    “不是每个父亲都应该望子成龙。”

    “尤其是在帝王家,优秀的儿子有一个就够了。”

    ……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