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甲二、生命的转变(分二:乙一、会归心性。乙二、仰仗佛力。)
乙一、会归心性
我们看第一个安住力,真如缘起。
一个人临命终要保持正念,第一个,你要有安住的力量。安住跟你修了几年没有关系,如果方法没有对,你就修一百年,也没办法安住。你修行都在生灭的有所得。你看拜佛是生灭因缘、持戒也是生灭因缘,你从来没有安住过。平常你活在生灭的因缘,也感觉不出有太大伤害;但临命终你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安住是关键。你不安住,佛号也不安住、极乐世界也不安住了。
记住,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不能站在今生的角度来面对临终,你要跳脱今生。就像《楞严经》说:当水泡要破的时候,不能站在水泡的角度来面对,你要“把心带回家”,要从大海的角度来看水泡破裂。
如果你站在今生有所得的角度,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要失去很多东西,修无常观、无我观,来不及了。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告诉自己一句话“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所以,你死亡到来根本没有失去什么东西。人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缘显出的人生是借你的,现在如实归还而已。你不可能得到什么东西,也没有失去什么。这个时候,你的心安定了。安定以后,你就可以施展观照力来处理过去了。记住,临终的时候不是先处理问题。先把心安住,安住在不生灭心。
“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是安住义。”
安住以后,你就可以走出过去了。我们经历过很多的过去生命,有快乐的、有痛苦的。痛苦跟快乐是外境跟你的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是感受、受蕴。第六意识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保留痛苦的影像,而喜欢保留快乐的影像;这是我们的特性,“离苦得乐此心同”,不需要教育、先天的。当我们出现不如意事的时候,我们内心很自然会慢慢把它淡忘,自然的、不用修行。当我们接触到美妙快乐的人跟事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把它保留。
但感受是生灭的,怎么办呢?它没办法保留。它不断地在刹那、刹那生灭。我们就想出一个方法,从受变成想,我们就怎么样?“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们创造一个影像。创造影像干嘛呢?试着去回忆当时快乐的感受。为什么你昨天去哪里旅游,事情过了,但你还是回忆,因为你取了一些影像;你是想透过影像,来追溯过去快乐的感受,受—想—行。你不断地再去追溯某个人事的时候,时间久了,就会从感受、想象,来到执取。到执取就很麻烦了,心有所住。从今以后,这个影像对你来说就挥之不去了。
每个人一生走来,从客观的角度,娑婆世界伤害我们是很多。理论上来说人生是得不偿失,痛苦太多,快乐太少。但是很矛盾,一个人没有经过训练,我们还是愿意投胎,相不相信?为什么你知道吗?我们的心已经把痛苦的影像都忘掉了。其实我们没有人在乎娑婆世界长什么样?你愿意轮回是你想要回忆快乐,我们被妄想误导了。
也就是说临命终时,曾经折磨、伤害我们的这些事情,反而不是问题,它不会影响你往生;反倒是人生美好的回忆,这个糟糕了。曾经洋洋得意的幸福快乐感受,你一而再、再而三回忆它的影像,现在要坏大事了,它变成你往生的牵绊。你留在心中的是这些影像,因为我们把痛苦的东西都抛开了。所以,我们是这样来解读人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贪恋娑婆?
我们讲“厌离娑婆”,这句话很重要。你知道厌离的是什么吗?可不是厌离外在的娑婆,它跟你没关系,厌离的是你心中影像里面的娑婆。就是我们曾几何时在过去生,尤其是今生,你从小到大接触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它曾经给你很多幸福快乐的感受。而感受你已经把它转成影像,“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影像是临终是要命的,你不处理是走不掉的。
“治乱世,用重典”,你必须断灭式的,用业感缘起、修无常观。讲道理没有用了,这不是安住可以处理了,安住只是一个大方向的。你要思惟“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个影像它给你不安稳。娑婆世界最大的问题,不管怎么快乐,就是不安稳。诸位,我们对快乐有两个很基本的要求:第一个,稳定;第二个,我能够主导,我要它怎么样就怎么样?
而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所有的快乐,第一个,不安稳;第二个,你说了不算。我们看空中的彩云很漂亮,但没有人会执著,大家都知道它会消失掉。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会认为:“这个东西是常的,我可以主宰的”。这不是客观的依他起性,那是你的妄想叫遍计所执性。所以,我们必须透过理智的观察,这些影像“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它会让你付出代价。
诸位,要永远记住一句话:
你去受用娑婆世界的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
当蜂蜜是在刀上的时候,你吃它得不了太多好处,舌头却被割伤了。我们不就是要快乐吗?你到极乐世界去,那是杯子里面的蜂蜜。你吃它的时候,那“自然皆生念佛、念法之心”;去尝娑婆世界的快乐,你付出了生生世世老病死的折磨。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才会跟着妄想走,你已经不理智了。
说实在的,你来生再投胎,根本不在乎娑婆世界,你只是想满足妄想而已。所以,只要把妄想突破了,娑婆世界对你就不是问题。你说娑婆世界缠住你,错了,是你的妄想不让你走,问题在这。诸位,你曾经得到很多快乐的妄想,临命终的时候它会现前,用断灭的无常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影像是无常的、有过失的,你开始呵责它、断灭它。这个时候,影像只要被你呵责,它就沉淀了。你不攀缘它就消失了,它本来就是虚妄相。
第二个就是引导。我们对于过去所留的影像是呵责,对于未来极乐世界的功德要引导。净土宗两种引导:第一个对佛号的引导;皈依,相信佛号可以救拔你。第二个对净土功德的引导;你要相信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功德庄严,值得往生,这个就是佛号跟净土的引导。
所以,临终的正念要具足三种力量。安住力,安住真如,观想你本来就没有得到什么。人生从大海的角度,它只是大海经过碰撞创造的水泡。你说水泡从哪里开始?本来就没有开始。那是因缘的和合,突然间,砰,跑出来了。它无生,也就无灭。这个时候再调伏过去,开创未来;我们的生命就会从娑婆世界,跳到极乐世界的因缘。走出过去跟开创未来,最难的还是在走出过去,因为这个地方我们太熟悉了。
举一个例子:佛印禅师有一天跟苏东坡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少妇走着走着,就往大海里面跳。佛印禅师看不对,跳到大海里面把她救起来。“小姑娘,你怎么回事呢?怎么年纪轻轻要自杀呢?”她说,“师父你不知道,我这日子没法过了”。这怎么回事呢?她说,“我跟我先生结婚,两个人家庭幸福美满,也生了一个儿子,他也很可爱,但是因为我照顾不周,小孩子就生病死掉了。死掉以后,我先生就怪我,就跟我离婚了。我现在是家破人亡,儿子死了、家庭也没了,没法过了。”
佛印禅师可是高人,开示那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没告诉说,你回去拜忏,没这样讲。他只问她一句话:他说你结婚多久了?她说:我结婚三年了。佛印禅师说:你三年前干嘛呢?她说:三年前我是个年轻的姑娘,过的日子挺好。佛印禅师说,你现在的人生是回到三年前。你三年前没有先生,也本来没有儿子,你们本来就是跟因缘借来的,前生就跟他只有三年的因缘。“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问题是当因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心过不了这个坎;因为心中产生取相分别,我们已经把影像取在心中。当外境失掉的时候,我们心不甘、情不愿,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认命。我们对因缘强做主宰,这个很可怕。一个人结婚以后要打妄想,家庭要多久?我儿子以后要怎么样?活到几岁?你自己在打妄想。我们会试图想要主宰因缘。可惜“诸法无我”,你要主导因缘,当因缘不是照着妄想的节奏走时,那就惨了。
我们心平气和看小姑娘,她的因缘就回到三年前。“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没有先生、没有子女,她也是活得好好的。三年后也没有了,但多了一个妄想,这个妄想有问题。
诸位,从公案你就知道,问题不在外境。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伤害你。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伤害你,那个是谁? you got it(自找的),你说对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好修行了,最好早点明白。面对妄想的时候,你就开始进步了。如果还在外境找,你就还没有上路;你根本没在修行,还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做修行的准备而已。
你看佛印禅师,高人一点你就知道了;你干嘛要自杀呢?可不是因缘伤害你,不是先生、也不是儿子辜负你,因缘是全世界最公平了。你的妄想欺骗你,自己打妄想,你认为可以白头偕老,子女怎么样?你在自作多情、打妄想、强做主宰,把妄想拿掉就好了。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一路走来,从小到大,我们真没本事“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或多或少人生都有一些回忆。你怎么处理它?这是关键。千万不要从外境去找答案,就是你取相分别,自己自作多情,在打妄想。
我再讲一次,“因缘所生法”是全世界最精准、最公平的事情。这个人会对你做出什么事情、会陪你多久完全是业力主导,它没有对谁特别好、也没有对谁特别差。你要怪也就怪你的过去、前生,就是你跟他因缘就是这样子。所以,临命终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很多事情你把道理读通了,自己就会放下;自己在打妄想,人生走一朝,那只是酬偿业力,你今生是来还债的。你怎么能够弄假成真呢?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从娑婆世界走出来,只要能够走出过去,开创未来就不难了,你往生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什么叫放下娑婆世界?放下你的妄想。娑婆世界有需要你放下吗?它好端端在那个地方,你放下什么呢?放下自作多情所捏造的妄想,你自己要放下,谁都没有办法。
我们知道临终的时候三种力量: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调伏力是关键。当你知道怎么去调伏过去,接下来就有资格开创未来。看下一段,仰仗佛力。
乙二、仰仗佛力
好,我们把这段经文念一遍。
总标: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别明: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结示: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前面是指自己心灵的力量。什么叫临终的正念?两种力量都要现前,我们的心力要现前,你要正念。第一个,怎么处理你过去留下的妄想;第二个,怎么样创造新的往生念想;透过往生的念想,然后感应佛力。为什么要成立往生的念想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陀自受用的功德是自在圆满的。但佛陀要加持众生,中间必须要有桥梁,“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的功德不能直接送给你,中间要有转换器,“你怎么想的?”。
众生有念想,阿弥陀佛的功德叫做万德庄严,他什么都会给你。但是透过你的念想可能变成糖果、变成七宝,也可能变成摩尼宝珠。所以,你自身的准备就很重要。我们看怎么准备?当我们临命终时忆念佛的功德,包括名号功德、净土功德的摄受两种忆念,这时我们就能够契入弥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套句蕅益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结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因地上当我们忆念佛的功德,果地上就容易契入佛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众生的念想创造出来的。
如果净土宗,你一辈子都没有看经典,我跟你保证,你没办法生起往生的念想。因为没有人去过极乐世界,你怎么会有净土的念想呢?这不是打妄想打出来的,那是要有圣言量的指导。你也可能就是离苦得乐的念想,那表示说你不想转凡成圣,你不想了生死。佛号可能就到诸天去了,离苦得乐诸天刚刚好,你的所求刚好如愿,诸天就是离苦得乐。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进入到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功德?“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如果我们要把佛号转换成往生,就必须有往生的念想。那怎么样创造往生的念想?
甲三、往生的力量(分二:乙一、总标具足皈敬。乙二、别示三种念想。)
我们看第三段,甲三、往生的力量,就是往生的念想。有两段,第一个、总标,具足皈敬。在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时候,要有皈依、恭敬的心。我们把它念一遍。
乙一、总标具足皈敬
世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 《往生论》 —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他详细地说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状,整个三十个偈颂,极乐世界的相状就占了二十四个。他在讲偈颂之前,第一句话说以下的相状,在忆念的时候心态很重要,要有两种心态:第一个,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作证明,我是站在什么心态,来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站在一心一意皈命十方阿弥陀佛的心,带有信仰皈依的心,这第一个。第二个,带有往生愿力的心。
我们在作极乐世界的宝树观,这个地方就是借相修心。不是观宝树,你把宝树观得很庄严又怎么样呢?你也不能往生。你在观宝树的时候,第一个,你有皈依的心、有往生的愿力。相信你一定要往生,也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你宝树观就变成往生的念想了。如果你没有皈敬的心,只是把宝树观得庄严、清楚,那就是宝树而已。对你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以下会广泛地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要记住四个字:
“借相”目的是“修心”。修两种心:皈依的心、往生的心,你要把相状往这两个地方去会。
所以,天亲菩萨先做一个总标,“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所有的相状都是跟皈依、往生有关系。你有这个基本概念“借相修心”后,我们就有资格来谈谈怎么修观!
乙二、别示三种念想(分三:丙一、庄严想。丙二、功德想。丙三、成就想。)
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除了走出过去以外,要开创未来极乐世界的功德。怎么开创呢?对极乐世界生三种念想:一、庄严想。偏重极乐世界的依报,国土的受用。二、功德想。偏重正报身心的受用。三、成就想;怎么回事?前面的庄严想跟功德想是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往生的愿力。成就想是告诉你,我一定可以往生,建立“自他不二”的信心。我们待会儿说明,先把它总标。
丙一、庄严想(分三:丁一、大地庄严。丁二 、宝树庄严。丁三、池水庄严。)
先看第一个庄严想,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想有三个:大地庄严、宝树庄严跟池水庄严。我们先看大地庄严,第一个,总标。请合掌。
丁一、大地庄严(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戊一、总标
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 《往生论》 —
极乐世界往生的念想,它不是临命终的时候才出现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累积而成的。我们从人生的经验当中,没有人会生起庄严想、功德想、成就想,不可能。它必须怎么办呢?要透过修观。观是两个:于境取相,施设名言。你先把这个相状,本来是文字相,“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这是文字。要想办法转成你心中的影像。然后呢?用美好的言辞去赞美它,施设名言,这个东西是功德的,我一定可以成就。它有种种的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叫做观,这个是能观的心。观察什么呢?这以下所观境,先观极乐世界依报相。
这个地方有一个原则,就是胜过三界道。我们没有人去过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界, “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佛陀法界是很难观,那怎么办呢?佛陀有方便力,假借娑婆世界的相状。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的七宝是很大的不同。极乐世界的七宝功德是互含互摄,光明里面带有香气,它五尘是互含互摄,香气里面又代表了柔软,又可以触。七宝叫做胜妙五尘,而且自动放光,娑婆世界的宝石只能够反射光明,自己不能放光,极乐世界的相状跟娑婆世界是完全不同。
佛陀必须要假借娑婆世界的相状,来比况极乐世界,因为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子。所以,在利用相状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相状只是假借,它不是真的这样子。它会比这个更殊胜,“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如果我们不利用娑婆世界的相状,没有人可以踏出第一步。你也没去过,我也没去过,没有办法现量,只能比量。我们比量、赞美的时候,你要事先知道佛陀假借相状,只是借你用的。
为什么呢?极乐世界的相状从果地上“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本质是清净的、数量是广大的。娑婆世界也有七宝,但在因地,我们凡夫修善有个问题,他有私心、有所得心。你持戒的时候,真的是为成佛之道而持戒吗?我看未必,你更多的是因为我持戒,来生可以得到快乐。当然这种想法也不错了,但你有私心,不是以大悲心真正为了广大众生而持戒,你也不可能为无上菩提而持戒。一般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我们有私心,所以,得果报的时候是有漏,它会让你放逸。
诸位,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在马路上走,下面有一个黄金,你是不是很想把它拿回家里面?当然你可能想,不对,我持戒,后来还是把它送到警察局,但至少你动过这个念头,对不对?正常、非常正常,因为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的确会牵动你的欲望,这是事实。我们娑婆世界是有漏的,美好的东西会牵动烦恼。
在极乐世界在地上有黄金,你不会想要拿回家里面去,不会这种想法。为什么?“究竟如虚空”,它本质就不一样。极乐世界可不是你的业力所招感。你以为娑婆世界布施、持戒几十年,就能换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感应出来的,可不是你修来的。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是弥陀创造出来,我们是仰仗佛力跟弥陀感应道交,然后再过去的,那可不是我们修来的。所以,它不是有漏的业力,本质上是不一样。第一个,它不是有漏的国土。
第二个,它是无边际。娑婆世界因为你心中有所得,所以,我们的福报力可能也就几十年、几劫。极乐世界是广大无尽的寿命,“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还有广大的依报国土。它的时空、正报、依报都是无边际的。
为什么它有清净无漏、广大的功德呢?看因地,“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来自于清净的愿力,跟无漏的波罗蜜善根所成就,不是业感缘起。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他解释这一段说,当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七宝的宝树、楼阁,借这个相状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是清净的功德相。有别于娑婆世界有漏的福报相,这个地方的相状不一样。
我们的心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寂静、不动,没有起作用;一种是开始分别想象,生起作用。诸位,除非是圣人,如果你没有成就初地以上,凡夫的心要起作用,心中一定要有相状。不然你没法起作用,你只能够进入空亡。伟大的佛陀深深地知道凡夫的心,他一定要有相状才能分别。我们以前所累积的相状是怎么回事呢?都是娑婆世界的相状,我们打的都是娑婆世界的念想。为什么呢?我们在娑婆世界混得太久,累积的都是娑婆世界人事相状。伟大的佛陀想出一招,你反正就要相状,佛陀用清净的相状输到我们心中,来取代娑婆世界的相状。以前叫“取相分别”,现在叫“借相修心”,都是相,但此相非彼相。
人生经验的相状在心中活动,那叫惑业苦。这个相状可不是好事,起烦恼,到最后就失控、造业;开始只是心动、然后变成行动、最后是痛苦的果报,就是惑业苦。极乐世界的相状进来有两种功能,后面会说到,“今生消除罪障,临终蒙佛接引” 。后面经文的相状,只要你肯把它放进去,每天在心中运转一遍,如理思惟。慢慢地这个相状在你心中生根以后,“现世消除生死罪障,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相状是佛陀所开显的,“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相状不是一般的相状,那叫净法熏习,这是总标。
用极乐世界的相状来取代娑婆世界的相状,这个就是往生的概念。
你不能说,“我都没有相状”。你都没有相状,也不会往生了。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力量。净土宗可是有相行,空性的智慧是无相,离一切相;我们要借相。净土宗感应道交,《华严经》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佛陀的心“常游毕竟空”,心中没有相状,他没有锁定目标。没有说临终要接谁,不接谁,佛陀没有这种想法,心是平等的。那为什么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没往生呢?
下面两句话就讲清楚了,“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当你准备好了,佛陀才会现前。净土宗有一个很大的盲点,就是纯他力的思想,尤其在大陆现在什么助念团。你知道他们怎么说?临命终的时候我不管你打什么妄想,只要我到现场,我就让你往生;你要没有往生,就我往生。很有志气,但修行可不是义气用事,你要有智慧。我讲实在话,他要打妄想,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人压根不想往生,你有办法把他弄到往生,那比佛陀还厉害,佛陀做不到。佛陀是满众生的愿,你还有本事跑到他的内心,改造他的思想。
现在是怎么解释?净土宗很容易错乱因果。本来“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现在解释成“菩萨影现中“,所以“众生心垢净”。就是说为什么他保持正念呢?因为佛陀现前。你临终不正念,佛陀怎么现前呢?现在净土宗解释成,因为佛陀来了,你才保持正念,这个因果是错了。《华严经》说,因为你保持正念,佛陀才现前。不是因为佛陀现前了,你才保持正念。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佛陀怎么现前呢?你跟谁感应道交呢?
你看《阿弥陀经》也是这样讲:“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因为他“一心不乱”,才“现在其前”。佛陀并没有说,因为“现在其前”,所以,“一心不乱”,这颠倒因果。诸位,我们不要把净土宗讲成外道法;你知道吗?它本来是大乘的不共法。
大乘法门你可以各自发挥,但是它有核心思想,大乘佛法的成就,一定是由内而外,绝对不是由外而内。因为他怎么样所以我变好了,没有这回事情。是你心态准备好了,功德才出现,而不是佛陀出现了,所以你准备好了。如果佛陀可以主导我们往生、他有这个本事的话,那应该每一个人都往生。
如果“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他在摄受我们的时候不必考虑众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有决定权。那每一个人不管打什么妄想,都应该往生。但跟事实不符,如果佛陀能够决定的话,怎么会很多人念佛没往生?可见得“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佛陀准备好的时候,你也要准备好。不是说佛陀准备好,你一天到晚打妄想,没有这回事情。
我再讲一次,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当佛力准备好的时候,你的心力也要到位,而主动权在你自己。感应道交,能念的心是能感,你是主动,佛陀是被动配合,没有意见的。你看看“普门示现”就知道佛陀是怎么回事?佛陀面对众生,是你喜欢吃糖果,就现出糖果的相状给你;你喜欢吃蛋糕,佛陀就现蛋糕给你。你喜欢什么,佛陀给你什么;而不是佛陀主动的说,我要给你什么,你要听我的,《普门品》没有这种话。佛陀叫做恒顺众生,他也只能够做到这一点了。所以:
我们自身的准备是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个人念佛,会产生一百种效果?因为每一个人心态不一样,个人所求不一样,佛陀是没有意见的。当然最好的准备,就是往生的念想。
好,这堂课有没有问题?我们回答三个问题,跟上课有关系的才回答。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请问法师,刚刚在前面有提到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带业往生,带的业是种子位,不是现行位。(师:对。)那弟子就想到一件事情,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乱心位。我们一生当中,就是好像演一场电影,整个过程都很快速绕过一遍,这个算种子位还是现行位?
【师父答疑】:好,请坐。我说的是业力要在种子位,带业,可没有说带思想。思想可以散乱,临命终可以打妄想,但是你不能起颠倒。没有说往生一定要入三昧。它要你正念分明,没有说要你三昧现前。所以,临命终它会出现很多妄想,但是你头脑要清楚。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可以打妄想,但是不能起颠倒。诸位,我们平常打很多妄想,但不是每一个妄想都会随顺它。
临命终也是这样子,打不打妄想,第八识丢什么妄想,我也没办法;但是我跟不跟着你走,是第六意识自己说了算。临命终可以打妄想,因为它要的是正念分明,它没有说三昧现前。它是乱心位没有错,乱心位可以有,我没有禅定,但是有智慧,我可以抉择、判断,这个妄想我要不要跟着它走?妄想打不打?我们真没有办法。
我们对第八识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时候第八识最坏了,它为什么坏?就是它平常看不到踪影,第八识只有两个时候出来“去后来先”。一个临命终,一个要投胎的时候。你平常说我念佛念得挺好,在佛堂里面冷气一打开、手机一关,正念分明,那个不见得算,只是培养正念。因为你平常没有办法模拟第八识现前,平常第六意识只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一些妄想。第八识会把你小时候的妄想都丢出来,你忘记的都会丢给你看,只要一念差错就完了。
为什么很多人平常佛号念的很好,临终那个坎过不去?因为平常第八识没现前。第八识只有去后来先,临终的时候、投胎的时候现前。投胎完,它老人家就消失不见了,它就变成被动的收集资料了。它采取主动的时候,只有临终跟投胎。
你要做好准备,不知道第八识临终要丢什么东西出来?大概都跟娑婆世界有关的。你只有让自己保持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保持观照。就好像,有人请你吃饭,他煮什么菜,你不能做主;但是吃不吃在你,他没有强迫你吃。端出什么菜是他的事,吃什么是你决定。你到自助餐,煮什么菜是他的事,你可以选择。第六意识可以不受第八识控制。你可以取舍。
好,下一个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阿弥陀佛!就着刚才法师提到那个助念的问题。弟子去年有听到一个真实的案例,台湾也是有一个助念团,然后可以说可以帮助助念到往生,而且不是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往生。有一个比丘尼很想往生,那个助念团就帮助她,她就绝食,不喝水也不吃东西,然后就开始给她助念。助念到真的她好像快往生了,好像她大便道都出血了,人好像很痛苦的感觉。那另外一个比丘尼看了很不忍心,就把她送到医院,然后又救回来。她觉得很不甘心,她说,那一次就要往生,为什么要救她?结果她又重复地做这个动作。请问法师:这样做应该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吧?
【师父答疑】:当然了,往生是一定往生了,就不知道往生到哪里去了?我说实在,净土宗真的要学学教理,否则会让人家觉得你很像外道。佛教是不能抗拒因缘,你要在因缘里面去求突破。不是说你今天你要去自杀、去断灭,去创造一个因缘的。你连业感缘起、基本的因果,不要说真如缘起,这个人连基本的因果思想都没有建立起来。
一个人有因果思想,起码他会认命吧?“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自杀是有杀罪的,虽然不是根本,至少是中品。你不见得往生,但多了一个杀罪,弄巧成拙。我觉得已经没办法评论了,已经是外道思想了,我觉得她已经不是佛弟子,她有点堕入颠倒想了,太偏激了。
诸位,佛教的确是鼓励要改造命运,但你千万不要忘了,是站在认命的角度来改造命运。历代的祖师没有一个说我身体好好的,我去求往生,没有看过。你举一个例子给我听听看?本来就是要随缘尽份,在随顺因缘当中,去创造来生。我觉得实在不值得评论,这个是外道法。你连基本的“诸法因缘生”都没有学。不要说什么高档次的真如缘起,太过偏激了,已经是外道“心外求法”。
我要创造外在的力量把我做一个改变,她心里面已经往外在想,不是“法法销归心性”,这个人已经心外求法了。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他生,离开了你一念心,有一个外在的力量可以控制你,这个跟一般鬼神的信仰差不多了,不值得评论了。
第三个问题,好,请说。
【学员提问】:法师,弟子想要请教一个问题。以往法师来指导我们的时候说,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但善根没有办法跟众生分享。我们在受用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法师讲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在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有一个地方自己没有办法理解。像在四十八愿里面有讲到说,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快乐像漏尽比丘,但是我们没有断一品的惑,保证我们能够成就无量的智慧跟辩才,最后乃至第四十八愿,保证不退转。依我们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善根的这部分要怎么解释会通?
【师父答疑】:好,明白,请坐。诸位,我们学过《弥陀要解》,它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完,蕅益大师作一个评论,他说:“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极乐世界的人,你没办法用娑婆世界的唯识、天台去判教。为什么呢?你说他是凡夫,身口意的表现像圣人;你说他是圣人,烦恼没有断。你有本事判判看?没办法判。
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环境造成的。只要你有办法往生,一定有大乘善根,阿弥陀佛就可以创造影像来启发你,让大乘善根起现行。他用特殊的相状让你烦恼不动、善根起现行。“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他就有本事让你烦恼不动。其实心活动,要有所缘境。一个人好端端不可能起烦恼,他一定有所缘境,六根要接触六尘,外境也是扮演重要的角色。烦恼没有六尘的刺激,它也不会活动。
佛陀知道烦恼你要自己面对,他就创造胜妙五尘、殊胜的外境,当你接触外境,你看起来就像圣人一样。他有本事让你能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能够让你不退转于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再不断说法,让你闻思修,慢慢进步。你会在弥陀清净庄严地摄受之下,慢慢地断惑证真,他有这个本事。因为极乐世界不是有漏,那是弥陀的大悲愿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诸位,我们不能用娑婆世界来比况极乐世界的相状,娑婆世界本来就是有漏、杂染。他快乐中有烦恼、烦恼中有快乐,快乐是夹杂妄想。极乐世界不是业感缘起,那是法界缘起。“诸法因缘生”,我们的因地染净都有,佛陀知道不能改变我们的因。如果改变因,就是错乱因果了。
佛陀是改变外缘,就是把有大乘善根、有烦恼的人,丢到清净庄严的国土。它产生强大的摄受力:第一个不起烦恼;第二个有神通力,亲近十方诸佛。你随到之处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五尘说法。你不会起烦恼,自然会进步。不要说极乐世界差这么多了,一个人住在僧团,跟住在西门町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同样娑婆世界就这么大落差,到极乐世界落差更大了。
娑婆世界的众生是要保护,千万不要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现在没有资格讲这种话。凡夫的善根是要保护,先到好的环境,让善根坚固茁壮,才能够回入娑婆来历练。我们微小的善根,只能够加以保护,先到极乐世界去。等到你不退转了,再回入娑婆。
所以,极乐世界具足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它把三道集为一体,让你快乐中能够修学佛法,修学佛法又保持快乐。在娑婆世界很难做到,快乐跟学佛要取舍的。它一个是业感缘起,一个是法界缘起。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