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9面,我们讲到乙二的解脱道。
我们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跟其它圣道不同的地方是,因为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说除了心灵的力量以外,我们有来自外在的弥陀本愿摄受,所以重点不在于断惑证真,
我们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在净土宗有浅深的不同,所谓“浅的感应道交”是约着我们平时的念佛,它的重点在于第六意识的调伏。我们平常可能遇到了身心世界的灾难没办法处理,自己的力量、凡夫的力量已经做不到了。我们这时候很虔诚皈依弥陀的功德,相信弥陀是无所不在的,弥陀一定可以救拔我,我们一种信仰的心去念弥陀的圣号。欸,产生感应,灾难突破过去了,这个就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它的处理过程比较简单,因为你只面对第六意识的表层妄想,只要有一时的专注就可以过关了。
但是平时的感应道交,不能构成净土宗的成败,因为你没有对生命产生决定性、根本性的改变。以佛法的角度,今生本来就是无常败坏的,你活得好一点、差一点,差不了多少,就这么回事,像做一场梦。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在整个净土宗的修行是仅供参考。
净土宗真实的目的在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但是这一块就不容易了,因为你面对了生死关,你平时只有面对妄想关而已。生死关头的时候,因为你阿赖耶识现前了,这是个大问题。你所有过去的生命经验就叫做阿赖耶识。它在这个时候,是人临命终时现在其前。阿赖耶识它会产生两种力量,你学过唯识就会有这种概念:
第一个、生死业力。它会释放业力,把成熟的业力叫做中阴身释放出来,去引导、诱惑、干扰你。第二个、你自己的内心有一种颠倒妄想的种子会起现行,就是你过去生习惯性的妄想。所以,临命终人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你这个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不是天下太平;那是内外是扰动的状况,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你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你迟早跟阿赖耶识必有一战,就是临终的时候。但是等到临命终才知道,你可能来不及了。
我们平常念佛叫做风平浪静,在佛堂的时候念佛念的挺好,你说我临终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子。不对,因为你这时阿赖耶识没有现前,阿赖耶识是什么时候出来?“去后来先做主公”,它是你临终的时候、投胎的时候出来,然后这两个工作完成以后,它就隐藏起来。它只有在临终跟投胎的时候,这个过渡会出现。很多人忽略了阿赖耶识的存在,就以为把第六意识的妄想调一调,你佛号就念的不得了了。你如果是有志于念佛要了生脱死、往生净土,那你跟阿赖耶识迟早要面对的,最好提前做好准备。
内忧外患,我们昨天先处理外患,就是生死业力。诸位,你最好在今生死亡到来之前,好好地拜一个忏。虽然你今生没有造重大的罪业,不表示前生没有重大罪业。你看玄奘大师今生对佛教功德多大,晚年的时候也病痛得非常严重。他过去生做国王的时候,苛征重税,让很多人死亡,这个业要算在国王身上。
所以,我们今生一定要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好好的规划一个拜忏的法门,好好的以这种增上惭愧的心思惟业果的道理,在佛前至诚的忏悔无始的罪障,取得好相,这个很关键。“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要能够对内心操作得当,把过去的这种错误的意乐生起惭愧心,你取好相是不难。因为你把这个重大的罪业忏干净以后,至少临终的时候没有重大的罪业干扰你。
我讲实在话,你今天如果是把生死业力弄的很炽盛,临命终的时候,你连助念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那个生死业力来的时候又猛又快。如果你有帮别人在助念就知道,一个业力很重的人,根本就不要说临终正念了,他连提起正念都来不及,那真的是哭爹叫娘,手忙脚乱。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粗重的业力,先把它忏成所谓的“不增长业”。虽然业力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势力被你破坏了,它变成一种沉淀式的业力,这个是很关键,所有粗重的业力让它沉淀下来。所以,这个拜忏法门是必修的。
那么你把外患处理掉以后,开始处理你的内忧,就是内心的颠倒妄想。我们看有些修行者平常念佛,你给他助念,欸,念的挺好,刚开始的时候你带起佛号的时候,他的心是跟着你的佛号转,气色红润、身心安详,也没有什么业障。但是突然间念头一转,你看他的脸色就改变了,就是颠倒妄想。
一般来说,临终人第一个现的是业力。但是这个人如果持戒清净、忏悔业障的话,他临终的时候是很安详的。但是他在安详的表面当中,内心的盲点地雷会触动的,那个颠倒妄想如果没有调伏的话,他念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起一个颠倒妄想,他如果没有转过去,这个佛号也就前功尽弃了。
因为什么?憨山大师说的好,因为这个颠倒妄想你没有对治,它是熟境界,你念佛是一天就念两个小时,你打这个颠倒妄想打了生生世世,怎么会是它的对手呢?所以,你如果不用理观来调伏它,只是平常都用佛号去压抑它,你平时压的住,临终压不住了。所以,我们透过昨天的忏悔业障,现在开始修习理观。
我们昨天处理了外在的业力问题,今天开始要处理内心的问题了,我们内心到底有些什么地雷?有些什么盲点?在临终之前你要找到一个对治的方法。因为它一定会出现!你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说:欸,我这个人平常挺好的,平常挺好的跟临终挺好是两码事。所以,我们来看看怎么样从颠倒妄想当中,而产生一种出离、解脱的力量。
乙二、解脱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我们分成三段: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第一个,我们看总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一、总标
一、生死轮回: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周而复始,辗转相续,毫无意义。
二、出世涅槃:涅槃寂静、寂静安乐。
我想所有的修行只有一个原则,叫做以愿导行。佛教的修学跟外道的修学最大的差别,它一定有道前基础,就是有愿力。为什么我们先有一种出离的愿力,才可以做调伏的智慧理观呢?举一个例子说有一棵有毒的树,这个树都长出有毒的水果出来。虽然你有一个很锋利的刀,但是砍树的时候力道薄弱,你根本不想砍,或者砍这个刀的时候有所保留,这个树是砍不断的。即便刀如此的锋利,因为你没有下百分之百的决心。
把树砍断必须要两个条件:第一个这把刀是锋利的;第二个砍树的人决心是百分之百的,我一定要断离。所以,愿力跟行持缺一不可,我们必须要先做一个心理建设,就是说你必须对轮回有出离的愿力,一种誓愿。
首先,我们在生命当中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继续再轮回;第二个成就一种出世的涅槃。比方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是跟出世涅槃相应的。首先我们来看轮回的两种过失,就是你在三界得果报: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第二个是诸法无我。我们今生可能会透过持戒、拜忏,积集了一个广大的善业力。这个善业力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把善业力投到三界里面得果报;第二个你把善业力回向到净土去,莲花化身。
我们来假想一下,如果你把今生布施、持戒、拜忏的善业,跑到轮回里面来会有什么后果?第一个、你的快乐是不安稳的。诸位!你看这个世间的福报越大的人,他心越躁动。不是他想躁动,而是快乐的福报本身就是不安稳的,它变来变去。第二个、生命的快乐在变化当中,你不能主宰,没有主宰权,所以你经常会有失望跟落空的情况出现。
无常无我当中,我们把它汇归成三个观察点:第一个周而复始。生命的变化,它的问题在哪里,就是说为什么轮回,我们一直会对它产生错解,虽然生死轮回不断地伤害我们,但是我们并没有对它产生厌离呢?因为它变化多端,无法预测。如果我们在生命的经验当中永远是痛苦,那大家都跑掉了,没有人再继续留在这里。
这个轮回问题在哪里呢?它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这就麻烦了。它经常变化一种把戏,就是说你今生变成一个人,可能做的不是很满意,但是你做人做久也习惯了。习惯以后呢,你死了业力风一吹,就把你生命体再投到非洲去。投到非洲去,你开始觉得这个地方没什么文化,但是你又习惯了。习惯以后你死了,业力风又把你吹到欧美去了。所以说在轮回当中,你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问题在这里,“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祜”。轮回的问题,不是说它本身有问题,就是说它变来变去。
我们本来对某一个环境、人、事、地、物,已经熟悉了;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它又把你丢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在适应环境,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你永远没有安全感,因为轮回本身就没有提供“安全感”这三个字。所以你不离开轮回,就永远不知道来生会出现什么事情?你心里就有个挂碍,就是来生不晓得去哪里?因为阿赖耶识业力,善业也有、罪业也有,各式各样业力都有,临命终不晓得去触动哪一个业力?这第一个,周而复始,不安稳性。
第二个辗转相续。我们所有的痛苦,生命中所有的不安都会过去,你看肚子痛一下子就过去了,牙齿痛经过一段时间也过去了。娑婆世界的痛苦,你忍一忍就过去了。轮回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止尽的一天,就是你根本看不到头。生死大海,你到大海去看,前面也是生死茫茫,后面也是生死茫茫。
那么轮回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不处理,它就永远跟你耗下去,不会自己消失掉。你说我不着急,今生能够过去就过去,不过去我来生再来,有这种心态,你就惨了。轮回它的力量就是什么?在蕅益大师讲,你越轮回越糊涂。就像做梦一样,你看一个人睡的越久他越累,因为他梦越做越深。所以,第二个就是说你今生不出离,来生更难出离了,你要出离三界只有一句话——趁早离开。拖的越久,对你越不利。
第三个毫无意义。我们修行所受的不安稳、痛苦、压力,都能够换取出世的功德。轮回中所受的痛苦,对你一点增上的帮助都没有,就是说你这个苦是白受了。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这么久,吃了多少苦头,结果呢?我们还是这副德行呗。因为我们不可能从人生里面得到经验的,不可能。
痛苦有两种,诸位!第一种是有意义的痛苦,带有希望的痛苦。我们走上修行的道路,要减少饮食、减少睡眠、减少任何的一些生活娱乐,这对我们是形成某种压力。但是这种痛苦是带有希望的痛苦,轮回的痛苦是它没有什么希望给你。你不会从中得到任何的生命经验,得到功德增上。
所以,我们看轮回可以知道,虽然可以透过你的善业,在轮回当中换取一些快乐,但是这个快乐一下子就被痛苦破坏了。而且你一旦落入了轮回,一旦掉进去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果你今生没有一种“背水一战”的决心,你走了以后,这个因缘就难说了。你来生是不是做人,是不是遇到佛法就难说了,生命充满变数,就不在你的规划当中。轮回的力量,阿赖耶识你一旦让它启动起来的时候,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充满了变化,充满了不确定,而且你没办法控制。
反过来,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从今生的生命修行当中去达到出世的涅槃,那么你的生命将是一种寂静的、安稳的“涅槃寂静”。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快乐,这个是可以理解,有情众生呗,都想追求快乐。但是你要知道,快乐必须要建立在一种稳定的基础之上,这个快乐才有意义。今天盖一个房子,你在里面很快乐,但是这个房子在地震带,你不知道这个地震什么时候出现?那你生命也不安稳。
首先我们必须把极乐世界的功德,跟轮回的过失做一个明显的比较,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第一个,安稳、非安稳;第二个,过失、非过失。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你享受到快乐,就要付出三恶道的代价。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不安稳的,随时变化。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起一种出离的决心。
举一个例子,佛陀讲一个譬喻说,这个森林当中有一只狮子,狮子是野兽之王嘛;它去吃了一只鹿、饱了一顿餐以后,它这个鹿的骨头就卡在它的牙齿上面。这个狮子就不自在了,就跑到河边去,向一只白鹤求救,他说白鹤,你可不可以把我牙齿里面的骨头挑出来,我对你有重重的赏赐。白鹤说可以,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这个狮子就把嘴巴张的老大,打开以后,白鹤的嘴巴就头一伸进去,三两下就把骨头给挑出来了。挑出来以后,狮子就很满意了,就屁股拍拍想走了。
白鹤说且慢,你刚刚说我把你的骨头挑出来,你说要赏赐我的。狮子说欸,我已经赏赐给你了。白鹤说你什么时候赏赐给我呢?它说,所有人进入我狮子的嘴巴里面,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出来;我让你活着出来已经是对你赏赐了,这个是最大的赏赐。白鹤说哦,说的有道理,就飞走了。
佛陀的意思狮子就代表生死轮回。就是说在三界得果报,你不要求荣华富贵;古人讲一句话说平安就是福,这句话有道理。平平安安,就是轮回对你最大的赏赐,你还求什么?你想想看在狮子旁边,你还想求什么,狮子不咬你就很不错了。所以,佛陀意思,当你想到轮回的时候,你必须联想到狮子;就是当你来到三界,你就跟狮子在一起了。所以你跟狮子在一起,那痛苦是应该的,平安是算你运气好。
我们在思惟轮回的时候,要想到狮子;思惟极乐世界的时候,在《观经》里面,佛陀要我们想到莲花,这种清凉、安稳、快乐。就是我们对于三界的果报跟净土的功德,你要做出一个事先的选择,不能等到临终的时候,再来考虑说我到底是要继续轮回,还是要到净土去?不能这样,你现在每一句佛号要念之前都要想好,这句佛号到底是要导归净土,还是流入娑婆。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轮回真相。丁二、对治方法。)
好!我们看第二个、别明。那别明当中,当建立一种往生的愿力以后,我们开始要做一种观照了。首先,先找出生命的盲点,就是我们要理观,到底理观所对治的是什么?这第一个,轮回真相。第二个、生起正确的理观。
丁一、轮回真相
◎十二因缘
我们看轮回的真相。佛法把轮回分成十二个过程,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这三个因果,它是有互通关系;就像昨天你做了什么,一定影响到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当然影响到明天的你。它是一种水流的思想,上游的水一定影响到中游,一定影响到下游。我们把生命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两支——无明跟行。
一、无明
我们先看过去的无明,这是生命的第一个原点。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暗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总称。这个无明指的是根本无明,是所有烦恼里面最细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楞严经》的说法,是从一种真如寂静的心中,一念妄动,它是动态的。本来我们的心是静态,是不生不灭的;但是无始劫来一念妄动以后,我们的生命就再也静不下来了,心就像水流一样到处动。但是它这个动是有轨迹的,因为我们受着环境的熏习,每一个人流动的方向不同。大方向——财色名三关,有些人往财富的方向动,他执著的是财富、有些人是名声、有些人是情感等等。
它的体性就是愚痴,以迷暗为性。这种无明就是一种盲目的追求,为什么叫盲目的追求呢?就像飞蛾扑火。你看这个蛾,它在冬天看到火就扑过去,以为火会给它温暖,结果火把它烧死了,所以,这种追求是不合理的。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取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情况。它是一种盲点,由于无明的妄动,当然每一个人他动的方向不一样,使令众生启动了世间的轮回,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就是一种自我的主宰意识,这是第一个最根本的烦恼。
二、行
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我们的本性是寂静的,寂静就不会造业。但是它转换成无明的攀缘性以后,寂静变成造作性,它发动身口意的造作,造作就形成所谓的罪业、福业跟不动业;不动业指的是禅定,就各式各样的业力了。那么各式各样业力当中,在《唯识学》它要我们先把业力切成两块:第一个、不增长业,这个业力不会马上得果报,你可以暂时不要管它。
第二个业,我们昨天讲过,忏悔是先忏什么?先抓增长业,就是你经常造作、深深好乐的业,因为这个业是来生马上要得果报了。我们业里面有轻的业跟重的业。在所有业力当中,有一个族群是特别炽盛的叫增长业,这个增长业在前生临终的时候现出来了,可能是善业、可能是罪业,它就准备要去招感来生了。
三、识
好!我们来看由过去的无明妄动跟增长的业力结合,就产生了识,我们看识的内涵。
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这个识就阿赖耶识。在佛法来说,它跟第七意识两个,都是属于潜在的意识,平常不出来的,它只有两个时间出来:第一个是人临命终时出来;第二个投胎的时候出来。在你今生来投胎的时候,是阿赖耶识先过来的,那么它为什么投胎呢?当然它里面有很多业力,其中有一个业力成熟了,所以遇缘托胎,完成现实的生命体。当然,你说遇缘托胎,现在人他也不一定要经过母胎了;你看现在美国很多的试管婴儿公司,它就是把父精母血放在一个试管。他有那个业力,自己会投生到试管里面去。所以遇缘托胎他是有很多因缘的,不是只有单一的因缘。
四、名色
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名名色。
我们来投胎的时候,前面的识是一种精神状态;但是你投入母胎以后,透过母亲营养的滋润,会创造一种物质世界出来;所以我们生命是先有精神,再有物质。这个跟医学的说法不同,医学是说你这个人是先有色法、才有心法。你的脑筋纹路很复杂,所以你很聪明;这个是错误的,是你很聪明,所以你脑筋的结构才长得很复杂。对对对,这个很重要!因为就说是谁创造谁很重要,如果是物质创造心法,那惨了,那你就没办法改变了。佛法意思说是因为有精神的投胎,才创造物质,“一切唯心造”,这个缘起我们不能错乱。
那么名色以后,它变成一种精神物质的结合了;但是这个时候六触未圆,他没有六根。没有六根的时候没办法跟外境接触。我们知道只要有识,他就有所缘境,就有受用。那这时他受用什么呢?他没有六根不能向外受用,他只有内受。在《唯识学》上说,这个投胎的胎儿还没有六根产生的时候,如果他是今生带善业而来的,他会发觉自己好像在一个很光明漂亮的花园里面游玩,跑的很快乐。虽然他在母胎,怀胎十个月,自己不觉得在怀胎,他就在花园里面玩来玩去的,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玩玩儿。如果这个胎儿是罪业起现行,他就发觉自己躲在一个又黑又潮湿的墙角,在那地方哭泣。所以他这个时候完全是内受,完全受用他自己业力所变现的影像,就像做梦一样;他自己变现一个影像去受用攀缘,因为他这个时候没有六根,不能向外去感受外境。这个就是名色的过程。
五、六入
六入为六根完具位,亦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佛法讲入就是讲根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什么根叫入呢?因为它六根能够入于六尘,去享受六尘的境界,叫做六入。从名色慢慢吸收母胎的营养以后,他长成了六根。就是头发长出来了,牙齿长出来了,他诸根具足,故为六入。这个时候的胎儿,他对外在的环境开始去感受;这个时候还在母胎,他的感受是以母亲的受为受,叫做母子连心。如果母亲是快乐的,他也感受到一种喜悦;如果母亲是忧伤的,这个胎儿也感受到一种忧伤的气氛;他的受跟母亲是同一个心。
举一个例子:你看在经典上说,舍利弗尊者他妈妈的智慧很平常,但是他妈妈怀孕以后,不得了,辩才无碍,你跟她讲什么道理她都懂;他妈妈把胎儿生出来以后,又恢复很平常了;所以她的智慧来自于她子女的加持。
所以,在家居士如果说怀孕的时候很聪明,不要太高兴,那不是你的智慧,那是你的胎儿不得了。我们要劝在家居士,怀胎要让他听楞严咒,就是说母亲听的到楞严咒,你的胎儿就听的到楞严咒。因为在六入已经成就的时候,你的感受会直接传递给胎儿。你必须在他胎儿的时候,先把楞严咒的善根栽下去;这个时候呢是母子连心,这叫胎教。
六、触
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触,它是一个很短很短的时间。前面的识、名色、六入,都有一段可能是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这个触,只有刹那的,可能只有一分钟、或者只有两分钟、三分钟等等。就是这个胎儿生出来接触外面阳光,见光的那一刹那。跟外境接触,他还没有产生感受之前,它时间是很短,就是他刚开始见光,但是感受没有生起的过程,叫做触。
为什么触在十二因缘那么重要呢?它不就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国也好,印度也好,对这个触是判定一个人生命曲线的重要数据。你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什么时间出生的,接触到第一道阳光的时候,太阳跟月亮之间的角度产生那个磁场,会影响你的性格。就是说你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打很多的妄想、有很多的种子,但是你到底是把哪一个业力、哪一个种子把它调动出来,跟胎儿出生的生辰八字是有关系的,在古印度也是强调这个概念,就这个触。就是你出生见到阳光一刹那,这个人的性格、你一生的因缘,大方向都定了;后天的努力改变有限,因为你大格局已定了。你是一个大格局的人,是一个小格局的人,你是一个怎么回事的性格,大方向,今生这个水泡已经定了。
七、受
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受,就是你的六根去接触六尘产生的一种受用,这个受用有快乐、有痛苦、有不苦不乐,名之为受。这个时候的受是不带名言,还没有加上你的想象力,完全是直觉的反应,叫做受。一旦落入你的想象,那就不是受了,就是爱了。
从我们看到今生的因缘——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完全受业力的支配。这五支,佛教对于一个人的出生到快乐跟痛苦,只有一句话形容,叫“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其实你的痛苦不能够完全怪罪于业力,业力只管到快乐跟痛苦;人生为什么那么复杂呢?因为有后面的想象力。本来人生只有黑白而已,为什么变彩色呢?因为你的妄想打太多了。
你看人生本来业力只有快乐跟痛苦,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快乐跟痛苦而已了,从识、名色、六入、触、受,佛法的意思就是说这一块叫做认命。这一块你不要去管它,你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反正已经这样子了,你必须要假借这个胞胎借假修真。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修行,这五块完全放弃;不管你今生活的快乐、活的痛苦,这一块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佛法对于这五支只有两个字来提醒我们,叫做认命。
那么我们要改变的是什么呢?后面这是很关键,因为这两个会影响到来生。我们看下面一个爱。
八、爱
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佛法讲这个爱,其实它包括恨在里面。一个叫**合,一个叫爱离。爱离就是恨。我们从一个苦乐的感受转成爱恨的思想,这个地方有想蕴,就是想象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受到业力的刺激产生快乐跟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刺激了想蕴,想蕴它作了两件事:第一个、于境取相;第二个、施设名言。
本来这个相状是外面的境相,这个是外面的人。但是想象力取到外境以后,你自己的心中把它捏造一个影像出来,从外境的相状变成你内心的影像。你把心中的影像开始安立很多的名言,可能会把它想的更好或者更糟;然后你去受用你自己心中的影像,或者产生爱、或者产生恨,那么到这里启动了我们的妄想。但是妄想本身问题还不大,最可怕的是下一个。
九、取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前面的爱,它只是一种透过想象力,把业力所变现的人事外境转成心中的影像,然后施设名言。名言慢慢时间久了以后,它会由想象而提升到一种执取。执取它有什么问题呢?三业繁兴,它有造业的能力了。所以,诸位研究唯识我们知道,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到想蕴的时候他不会造业;一定要提升到思心所的时候,他开始造业了,这个思心所就是执取。其实你看我们一天打很多妄想,但是只有少数的妄想会去做。如果每一个人打一个妄想都去做,那事情做不完了。
回顾我们从小到大,人生只有少数的妄想付诸实践,不是所有的爱都会提升到取,有少数的爱会提升到取。当产生一种取的时候,它从第六意识转成第七意识的执取了;它启动了自我性格,自我主宰。到取的时候,它会发生两件事情:
第一个、发业;第二个、润生。到取的时候,它就会推动身口去造业,造善造恶,这第一个;第二个,它会去激发过去的业力,激发业力比造业更可怕。就是说,你这个业力今生本来不得果报,它在睡眠状态;但是你对一件事情坚固的执取把它激发出来,本来是没有的,会把它激发出来。
举个例子,你看欧美人很喜欢滑雪。他滑雪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个腿跌断了。你不能说滑雪是造罪,但是不去滑雪,他可能躲过一劫;因为他对滑雪特别的执取,在执取当中,他会产生一些危险动作,就激发过去的罪业。所以,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太过执著的时候,他会有障碍;不是说这件事情有障碍,而是你会激发过去的业力,它会润生。当然事情如果发生在平常也就算了,如果发生在临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大了;在临终的时候就叫颠倒想。《楞严经》讲,我们一般的妄想叫做打妄想,带有执著的想叫做颠倒想,这个已经起颠倒了,这个时候呢它就会转成有支。
十、有
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我们来投胎的时候是第八识,它有无量无边的种子。但当你今生的生命经验,创造一种特别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情、某一个法执著的时候,这样的一种爱取,它会滋润阿赖耶识的种子,使令它变成有支,就是有得果报的力量,它会让有些种子就开花结果了。这个有就是存在,本来只是睡眠状态,它变成现行活动了;就是说透过你爱取的追求,然后开始放纵自己的思想,去刺激潜在的业力,招感后来的果报。
所以说,取在临终的时候,这种滋润生死的业力是很可怕的;它会让很多的业力,本来是一种沉淀的状态,使令它变成一种活动的状态。一个人到有的时候就没救了,佛来都没有用了。所以十二因缘不能落入有,这个有支一旦生起,你一定要轮回了,提起正念也没有用了,到有支的时候已经没办法处理了。
十一、生
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因为有,业力被带动以后,你就是一个结果——继续的受生。如果你激发的是一个善业,就创造安乐的果报;如果你激发是一个罪业,那你这一期就准备去受痛苦的果报,就是到生。
十二、老死
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一个人受生,这一期生命就是老病死了,你就只好继续认命,因为你一旦来了,那就准备再拼一次,就是继续受一次老病死的折磨。那么十二因缘当中,对我们临终的时候最关键的,当然你不能落入有支。所以,到爱取的时候,就是踩刹车的时候。
那么到底在整个轮回当中,核心思想要从哪一个地方下手?应该什么方法对治?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