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暮汉昭唐 > 第三百七十一章荆、扬之治

第三百七十一章荆、扬之治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督帅立灭国之功,此番归国受赏,嵩先行恭贺督帅!”

    长江上,劲风凛冽,风帆云集,逆行向西。而在采石矶上,张辽、贾诩等唐军文武即将登船归国,扬州牧郦嵩率文武送行。

    灭亡伪汉政权后,除了留三万兵马于郦嵩,以便其征讨伪汉余孽外,余者兵马顺道回国的时候,分批督送伪汉君臣至关西。

    “哈哈!”

    张辽心情非常好,向郦嵩回礼笑道:“不过前后脚之事,彼时当由我恭喜伯松。今下君受陛下器重,留抚扬州诸郡,而有一事恐需告知伯松!”

    “请督帅赐教。”

    张辽与郦嵩并肩而行,说道:“江东中山越众多,曹操治江东时,虽掠山越出山为役,然诸郡山岭绵延,沟壑川林交错,山越多匿其中。其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不知君欲以何计治之?”

    郦嵩沉吟了下,说道:“征抚并行,山林不比原野,谷少而物匮,看能否以轻徭薄赋为由,诱山民入籍。不知督帅有何见解?”

    张辽说道:“我平金陵时,曾问荀彧江东民情。其言江东大害有二,其一,诸郡大族豪强;其二,岭中山越宗贼。君为扬州牧,受陛下安抚之令,故此二害不可忽视。宗贼当用兵讨之,豪强需威加律法。”

    郦嵩微微点头,说道:“督帅所言二孩,嵩深以为然。大族豪强门客仆从,幸曹操以历法严治,诸郡豪强不敢放纵。我今治扬州,当抑强而扶弱,令大族不敢肆虐。”

    “至于山越?”

    顿了顿,郦嵩说道:“山越远居深地,腹心未平,百姓难安。故我欲选乡人为将,令其征讨山越,得民众而徙海滨,充实青、徐二州,料想陛下应会大悦。”

    “中国雕敝,一州之口不及旧一郡之众,如能得数万家山民,陛下岂会不喜?”张辽笑道。

    “谢督帅临别送言!”郦嵩感谢道。

    “客气了!”

    郦嵩念及旧人处置,问道:“陛下先时言诛曹氏三族,督帅擅自赦免,不知陛下如何处置?”

    张辽说道:“陛下宽厚大度,并未怪罪于我。至于曹氏旧人?”

    说着,张辽笑了笑,说道:“幸陛下仁德,赦其旧时罪责,但皆改姓张氏,众人不得返回中原,远徙至西海实边。夏侯不改姓名,但罪罚相同,与之同戍凉州。”

    “曹氏部曲、族人近万口,并丁、夏侯二族家眷万口,迁西海、鄯善等偏远之地实边,其罚当生不如死!”郦嵩幸灾乐祸道。

    谯县曹氏与其有姻亲关系的夏侯、丁氏等相关大族人口悉数远迁到河湟的西海湖与西域鄯善郡,其惩罚效果赶不上肉体消灭,但却是能让这些人未来数十年饱受折磨。

    毕竟从江东跋涉至上万里外的偏远之地,一些老弱撑不住估计直接病逝途中。后续即便到了边郡,他们要从头再来,需要花费十几年,乃至数十年耕耘,才能拥有立足于当地根基。

    张辽说道:“陛下本欲尽诛之,但考虑边民稀少,而曹、夏侯、丁等诸族识经学,好武事,迁至边地可为国开荒,遂赦其死罪。”

    在唐律中,死刑为最高刑,其次是流放刑。故张虞属于是降罪惩治,且符合赦免死罪的归降要求,这让荀彧、鲁肃之流无话可说。

    说着,张辽拍着郦嵩的肩膀,说道:“我今番回京,先徙伪汉君臣及家眷至关西,后续部曲、族人、门客劳君供给粮辎!”

    “善!”

    又郦嵩聊了些其他事,张辽便与贾诩、赵云等将校乘舟而归荆州,欲取武关道返回长安。其中刘备三兄弟因受张虞征之故,遂与张辽一并同行。

    大军舟舸逆行至襄阳,改以陆路北上。时诸葛亮恰好在南阳新野巡查,遂前往拜谒凯旋将校。

    “君为刺史,不居江陵理事,为何至南阳?”张辽依旧具备都督荆州军政,故今见到诸葛亮无故出现在南阳,质疑道。

    “禀督帅,南阳毗群山而含湖泽,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郡有沃野万顷,养民百万。然汉末以来,水利失修,旱涝频繁,仆今至南阳,乃为兴修水利!”

    诸葛亮拱手说道:“昔召公治南阳,设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而经仆勘探,以旧渠为基,引滍、淯两江之二水入田,可多灌田亩万顷。”

    闻言,张辽兴致顿起,他本以为诸葛亮年纪轻轻不靠谱,没想到诸葛亮竟如此务实,上任的第一年内便发展水利。

    “南阳人口殷实,修缮河渠,灌溉田亩,与民休息,便能大治。而问使君,荆南水乡之地,凭何治理?”张辽问道。

    诸葛亮整理思绪,说道:“水为农、商之本,田凭水而肥沃,肥沃则能多产谷稻;物凭水而畅通,畅通则能令民富庶。故南阳为一都之会,当引江东、南楚之物互通。”

    “南楚欲至南阳,旧时需至梦泽,经扬水或汉水方抵南阳。而亮粗有思量,欲疏扬口至巴陵河道,令夏水与沅、湘两水互通,中经大江。如此行事,可令南楚之物直达扬口,又能令大江雨涝时分水于南北。”

    扬水连接长江与汉江,走向大概是东北与西南流向,而经诸葛亮修缮,挖通云梦泽的涌水,将扬水引向长江畔的巴陵(今岳阳市),沅、湘之水汇经巴陵,便能逆涌水入扬水,再至汉水。如此航线能避免绕道夏口与金陵,大大节约时间,能促进荆州南北的流通。

    闻言,张辽看向陪坐的刘备,问道:“玄德君,葛使君所言水路何如?”

    刘备看着年纪轻轻的诸葛亮竟有这般大略,赞叹道:“葛君精通荆州水道,如以诸水汇聚于巴陵,商贾往来通之,江水灌溉荒田,长久以往,巴陵必能为一方都会,不弱江陵与长沙。”

    说完,刘备暗叹荆州人杰地灵,先有庞统之般奇谋之士,又有诸葛亮如此国士之卿。可惜皆不能被他所用,而是为唐朝效力。好不容易遇上俊杰李严,其因心术不正,贪图名利而背叛他。

    张辽捋着髯须,语气缓和说道:“西南设五溪郡,上下皆以蛮夷任官,你为刺史,宜当上心。”

    诸葛亮答道:“五溪郡五水穿郡,沿途多山谷,土地肥沃,便宜耕作。我今招聪慧之辈至南阳习农事技法,以便回乡传授于夷民。夷民先知农事,家家富余有粮,便可行教化之事。”

    “古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蛮夷如若富庶,岂会行劫掠乱斗之事,故欲令西南夷安,必先授农传技。及蛮夷富庶,教授经学礼仪,当人人争先。及识教化,流官治世则易!”

    “那何以治襄阳?”事不关己的贾诩饶有兴趣问道。

    “襄阳东临汉水,西接潳山。汉水灌之,土地肥沃;潳山之中,夷丁十万。潳山与汉水之交,中庐、宜城以西有鄢、沔二谷,其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膏腴沃壤,称之柤中。”

    “故欲令襄阳大兴,当招潳山蛮归汉,封赏君长,屯耕于柤中界,谷物滋生,夷丁富饶,教化可兴。故襄阳郡之兴,在汉水,在于潳山。而南郡之兴,与襄阳盖同。向山取民,向水取利。”

    荆州蛮夷可不止荆南有,自南阳以南的荆州诸郡皆有蛮夷生活在郡内。如潳山蛮,东汉时便有反叛过,后续被镇压。三国鼎立时,潳山蛮梅敷曾在魏、吴之间横跳,盘踞于柤中,其部曲有万余家。

    两汉时期的荆州地区,可以说是江山辽阔数千里,仅羁縻而治,未能制服夷民。然在四百年的教化下来,夷民中渐渐分化出生夷与熟夷。

    故诸葛亮发展荆州重要的方案,便是将熟夷编户齐民,将生夷转化为熟夷!

    诸葛亮侃侃而谈,各种治理政策信手拈来。显而易见,诸葛亮上任不到数月,他便已有针对每个郡的发展方案。今在南阳郡疏水灌田,仅是他发展荆州的第一步。后续的襄阳、南郡,乃至荆州诸郡势必都会有大动作。

    刘备眼里闪过惊艳之色,他戎马至今,走南闯北,见过太多俊杰了。眼前的诸葛亮能力远超他往日所见俊杰,其才能远超曹操帐下的荀彧,张虞识人能力太强了!

    张辽与身侧贾诩交头接耳,低声道:“我本以为诸葛年轻,行事有所疏忽,而不料诸葛胸有韬略,思虑之严整,堪比钟、杜二君。不知其才与二君相比何如?”

    贾诩笑道:“能兴荆州者,盖此君也!”

    张辽深以为然,语气平和,说道:“扬、沅、湘、涌四水河渠修缮涉及数千里河道,民众调发不下十万,势必受计司审计掣肘,恐尚书台不能决,需上报于陛下。我今此番回京,可为君代呈奏疏。”

    见张辽愿意帮自己呈奏疏,省去中间扯皮的流程,诸葛亮作揖拜谢:“亮今夜整理文书,明日报于督帅。”

    “善!”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