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新大陆的新京城。
宋王朱敏澄刚刚接到了来自大明本土的旨意,当他看完这道旨意后,高兴地差一点蹦起来。
成了!事终于成了!
没想孙镐给他出的主意真的得到了朝廷的许可,大明本土那边决定让朱敏澄这样的外藩自己开府建牙,此外旨意中说的很是清楚,以后本土外的外藩按照大明宣慰司之例,不仅能自己任命官员设置官府,还能组建军队,如此一来在实质上就等于一个真正的独立王国了。
想到这,朱敏澄忍不住捏了捏拳头,恨不得仰天大笑几声。这可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好事啊!如此一来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索博他的手脚了,接下来就能大干一场。
“来人!”朱敏澄喊道,王府的太监连忙进来询问王爷何事,朱敏澄刚要开口把属官全部喊来议事,可话到嘴边突然改了主意,说道:“去!把孙长史请来见本王。”
太监应声急急就去了,太监走后,朱敏澄努力让自己兴奋的心情略微平静了下来,大脑飞快运转想着后续的安排,等了约莫小半时辰,孙镐匆匆而来,入内拜见宋王。
“王爷!”
“师兄请看。”见孙镐来了,朱敏澄连忙让他先坐,随后就把旨意递了过去。
“这是……?”
“刚从本土来的旨意。”朱敏澄笑呵呵地说道。
孙镐见朱敏澄一副笑容满面的模样,当即心里就有了底,接过旨意打开细看,等他全部细细看完后,脸上同样洋溢着喜悦,更拱手对朱敏澄道贺:“恭喜王爷贺喜王爷,没想朝廷还真答应了此事,如此一来王爷再无顾虑,就能大展手脚了!”
“哈哈哈,同喜同喜……。”朱敏澄乐呵呵地点头,接着对孙镐道:“孤喊你来就是商议此事,既然朝廷已做了如此定论,那么接下来许多事就能着手做了。不知师兄有何可教孤的?接下来如此安排更为妥当?”
孙镐对此早就有心有腹稿,当即对朱敏澄拱手道:“王爷,既然朝廷已有了定论,王爷首要做的事就是开府建衙,以确定我宋国的朝堂结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件事先做成,其他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是极!”朱敏澄对此表示赞同,但具体如何建立朝堂结构,他还是要听听孙镐的意见。
“依葫芦画瓢即可,我宋国乃大明外藩,王爷又是大明亲王,自然按照大明的制度来做即可。朝堂的设置就以大明三司六部来设置,不过三司中的都指挥使可略微变通一下,毕竟我宋国和大明本土不同,而且目前来看也无必要在军队上重复设置机构,臣建议把都指挥使效仿我大明现军制合并,全部归属于一司管辖,如此更合适些。”
朱敏澄凝神想了想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他本就是在大明军校学习毕业的,对于大明军制情况很是清楚。而且朱慎锥当初之所以改革大明军制,尤其是针对军户制的逐步削弱和取消,其主要原因就是大明开国两百多年来军户制早就名存实亡,已没必要继续存在,再加上新军的缘故,这才重设军制,另外采取了军衔和军职分离的方式,又用总参议府取代原本的五军都督府,进行改制。
既然宋国要另起炉灶,那么就没必要走大明之前的老路,直接弯道超车岂非更好?
但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制度可以造搬,但名称却不能沿用,作为藩国如直接使用大明的衙门称呼,那么不等于逾越了么?为此朱敏澄询问孙镐在这点上如何做更合适些。
“呵呵,王爷您关心则乱,这还不容易?”孙镐笑道:“如朝鲜这样的属国,其制度基本也是造搬我大明制度,但仅是称呼不同罢了。比如六部在朝鲜称为六曹,此外再设二十司对应各衙门,虽听起来不同,可实际上却是一模一样,无非就是一个名头罢了。”
眼前一亮,朱敏澄倒是忘了这点,朝鲜作为外藩的朝政结构类似于大明,其中大明的六部在朝鲜就叫六曹,另外一曹的主管也不称为尚书,而是改了个名字叫“判书”,其意就是避讳大明官职。
此外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大明的大理寺在朝鲜叫司宪府,都察院叫司谏院,五军都督府叫五军院,内阁叫议政府,诸如此类都换了名字,实际的职权却是一样的。
不过朝鲜的议政府和大明的内阁略有不同,准确的说这个议政府更像是丞相制度,左右议政就等于左右丞相,倒和大明开国时期类同。至于其他基本也是换汤不换药,依葫芦画瓢罢了。
朱敏澄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既然有朝鲜的先例,那么也没必要重起炉灶的,就按照大明的朝堂结构进行设置即可。不过朝鲜的六曹听起来有些不舒服,怎么念怎么都觉得别扭,在朱敏澄来看更像是州县下面的衙门结构。
“要不,称六局如何?”孙镐想了下建议道。
“六局?”朱敏澄琢磨了下,六部和大明衙门名称重复不可使用,六曹是朝鲜那边用的,朱敏澄是亲王,地位高于朝鲜的郡王,自然不肯用朝鲜的称呼,至于六司或者六科,这也是大明衙门的官职,反而孙镐提出的六局这个称呼倒是没有,而且六局听起来也比六曹大气些,似乎这个名称还算不错。
“那就暂且定为六局吧,不过主官依旧沿用尚书、侍郎这些称呼即可。”
“这……官职恐怕还是改一下吧?”孙镐迟疑道。
“不改了,就用这个!”朱敏澄一锤定音:“本王可不是朝鲜王,有何不可?何况尚书、侍郎这些官职古就有之,何况孤都把六部改为六局了,何必画蛇添足?改不改都是一样的,大家心里明白就行。”
“对了师兄,你说除这六局外,我宋国还是否需要设置国相或者内阁?”朱敏澄突然这么问了一句。
孙镐心中微微一动,下意识朝着朱敏澄望去一眼,见朱敏澄似笑非笑看着自己。
“臣以为还是不设国相为好。”
“为何?”朱敏澄反问:“师兄乃我王府长史,如设国相,这左相定然是师兄的,难不成师兄就不想当这个国相?”
孙镐摇头,一副断然拒绝的态度:“回王爷,如设国相,先不说朝政由国相代掌,如此一来王爷就要分权于国相,此乃大大不妥。当年太祖废相就是如此,太祖皇帝何等英明,既然我朝早就废相何必再设?再者,一旦设了国相,本土那边恐怕有人拿此议事,如有朝中官员再提出效仿汉制由中枢派相,王爷如何能拒绝?如此可见,设相一事实在不妥,臣建议效仿内阁设置机构,协助王爷处理朝政,国事王爷乾纲独断即可,如此一来更为合适些。”
“如是这样的话,师兄你……。”
“王爷,臣乃宋国臣子,王爷下属,如何能为一己私利行贪权之事。宋国初创,更是臣子等同心协力辅助王爷开创基业之时,至于职权什么的,臣既然深受王爷如此信任,垂询国事,臣已心满意足了。”
“哈哈哈!好!好!好!”朱敏澄大笑,他刚才的话虽是请教,同样也是试探,想看看孙镐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没想孙镐给出了自己这样的回答,这让朱敏澄很是满意。
朱敏澄作为宋王,眼下又是外藩的国君,自然要为自己的基业好好谋划一番。设国相的危害性有多大,朱敏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在大明的时候,他虽不像自己的太子兄长那样辅助父皇处理朝政,但从小就受皇帝教育和引导的朱敏澄也绝对不是一个对政治半点不懂的废物。
对于大明的朝政结构利弊他心里清楚的很,其中就包括当年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度,在六部之上加设内阁制,不就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的问题么?
一旦设置国相,就如孙镐所说的那样会对国君的权力带来制衡,另外还会引发本土那边派遣国相可能产生的麻烦。哪怕大明的内阁制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在目前各国的朝政结构中来看,大明的制度相对来说还是很先进的,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取代这种制度之前,沿用明制是最合适的选择。
他之所以这么问孙镐,也是想看看孙镐的心思,哪怕他对孙镐再信任重用,可作为君王对臣子的御下手段还是必须有的。而孙镐也没辜负他的期望,给出了最合适的回答,这让朱敏澄很是欣慰。
“老朱家的人还真不好糊弄,亏得留了个心眼。”孙镐暗暗松了口气,说实话他对国相还真有点想法,作为长史从职务而言已类同于国相了,只不过权力略有不如罢了。
一旦他真当上了国相,可以说在宋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可孙镐头脑很是清醒,更知道自己这个师弟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可心里却是个真正的明白人,要想糊弄他可不容易,与其让对方对自己有了猜疑,倒不如果断推辞,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说话。
只要朱敏澄依旧信任重用自己,国相不国相的重要么?孙镐这一步算是走对了,见朱敏澄爽朗大笑,也彻底放了心。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