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陈娟实力对比她们都是有差距。
甚至可以说她面对今年的奥卡巴雷都不一定有优势。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
其实她本来想要冲击铜牌就非常非常有难度,因为200米比100米更加的艰难。
事实上她们的团队开会的时候都认为即便是冲击铜牌,成功的概率恐怕都不足5%。
因为。
要考虑现实的情况就是。
就算今年布朗之类的没有过来参加。
费利克斯你不可能击败吧?
弗雷泽大赛认真起来,你也不可能有机会吧?
这里是不是就已经挂掉两个名额?
这还是因为半决赛有些本来能跑22秒,2x的人发挥不佳,直接被淘汰了。
不然的话。
光是这里能够超过陈娟Pb的人就有2~3个。
意思是除掉弗雷泽以及费利克斯。
都还有2~3个人。
那你想想这个难度有多大?
这么预估才是正确的,才不是那种浮夸的风气,才是认真负责的会议。
才能让运动员看清楚这一次所谓冲击铜牌有多大的难度。
而不是盲目乐观。
也就是说她们原本开会认为即便是想要拿铜牌,那都需要有点运气成分,说白了要有点变故才行。
不然的话很难。
当然她们的目标本来就是百米争取奖牌,而且这次百米拿到了银牌,说句实话已经足够。
不管是上面和下面都认为即便是200米,随便跑跑都可以。
甚至她不跑,估计都没有意见了。
只是陈娟不想错过这些机会,因为她知道随着自己年纪的增大,后面想要兼任项目也会越来越难。
况且以前还是因为女子的接力队不给力,不需要保接力。
那等于是她认真跑的也只有百米和200米接力,反正没什么机会。
但是现在随着二沙岛培养的这一批女子队员逐渐的长大。
那女子的接力竞争力一下就变强了。
也许今年还不明显,两年后在帝都世锦赛。
肯定是要全力以赴。
那这样的话,自己到时候最多要负荷三个项目的全力冲刺。
说实话,这个压力太大了。
因此她其实已经想好了,最多坚持到帝都世锦赛或者是里约奥运会。
再往后面她就要放弃200米。
起码不能够再兼任三个项目。
苏神的建议也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
一定要减少项目的兼任。
虽然她是90后,但是也就是90年而已,苏神建议她即便是要兼任项目,最多也就坚持到25岁左右就够了。
后面不需要这样高强度去作战,这也是为了她的职业生涯考虑。
既然苏神都这么说了,那她肯定不会说什么。
陈娟一向是最听苏神的话。
因此她很想要在自己结束兼任200米之前。
金牌是不可能了,这是奢望。
但是尽可能打下一枚奖牌。
和100米的目标类似。
打下一枚奖牌就够了。
不仅仅提高了亚洲女子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的200米最高水准。
也能让自己不管是100米还是200米,都能够在亚洲历史上成为无可撼动的佼佼者。
无可撼动的历史第一人。
都到了这个位置,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抱负和野心。
而且陈娟也知道。
100米也许还有可能,但是200米的话。
就目前来看。
也只有自己有这个机会。
那么。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整个亚洲,为了整个种花家女子短跑……
她也想要在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
去打下一块大赛的200米奖牌。
去告诉所有的后来人。
即便是200米。
我们也是有希望去争取奖牌的。
不是没有历史可以遵循的。
虽然很困难。
可……
有时候老天就是这么作美。
半决赛。
原本该进来的强敌被淘汰了一个。
决赛的时候。
菲利克斯。
又莫名其妙倒下了。
这样一来。
直接就少了两个争夺奖牌的竞争者。
那么其实剩下的就只有4个了。
也就是前面。
包括她自己这4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
你说她怎么可能放弃?
甚至她都觉得这是不是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机会了呢?
100米的话,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去冲击,但是200米呢。
而且100米她都已经超额完成目标了,今年甚至拿到了银牌。
再往前走就只有大赛金牌啊。
或者同等级的含金量更高一些,那也只有奥运会的银牌了。
所以相对于100米。
她现在其实更加渴求200米以上的突破。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于公于私。
她都想200米突破。
因为200米不突破的话,可能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苏神常说,就算是天上掉馅饼。
那你也有能力能接得住才行。
不然的话即便是掉了馅饼,你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吃,看着别人撞大运。
陈娟觉得这就是上帝发的馅饼。
或者是玉帝老儿,给自己的机会。
那这样的话。
不珍惜的话。
她怕自己未来退役后都会觉得遗憾。
为了不让自己遗憾。
陈娟这里。
必须全力以赴。
必须开大。
她要做的就是——
梅氏切线法。
所谓“梅氏切线”是一种在女子200米短跑弯道技术中,通过合理规划跑动路线,利用身体姿势调整和力学原理来提高速度的技术。
从运动学来看,200米弯道跑属于圆周运动中的曲线运动。根据圆周运动规律,物体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其公式为F = mv/r,其中F为向心力,m为物体质量,v为运动速度,r为圆周运动半径。
运动员在弯道跑时,身体向内倾斜,人体所受重力和地面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从而使运动员能够沿着弯道轨迹跑动。同时,通过调整身体姿势、步幅步频、摆臂动作等,可优化向心力的获取与利用,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跑动效率。
而关于“梅氏切线”,是我国女子短跑运动员立雪梅在200米项目中运用的弯道技术,其核心是通过优化弯道跑动轨迹和身体姿态,实现速度的高效保持与过渡。
就比如现在,弯道途中跑。
在弯道途中跑阶段,“梅氏切线”首先体现在精准的轨迹控制上。
这里并非沿着弯道的内沿或外沿直线跑动,而是根据自身步频、步幅特点,选择了一条介于内沿和理论最优弧线之间的切线轨迹。
这种轨迹的选择,是基于圆周运动中“半径与线速度关系”的原理——
在向心力一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大跑动半径可减少身体内倾带来的能量损耗,同时保证每一步的有效前伸距离。
从身体姿态来看,此时的内倾角度呈现出动态调整的特点。与传统弯道跑中固定内倾角度不同,“梅氏切线”的内倾程度会随着步频的变化而微调。
当步频加快时,身体内倾角度略微增大,以提供更大的向心力,确保脚步落地时的稳定性。
当步幅自然加大时,内倾角度则相应减小,减少躯干扭转对腿部发力的干扰。
这种动态调整使得身体重心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面上,避免了因重心上下起伏导致的能量浪费。
配合摆臂动作在此阶段独特展现。
右臂的摆动幅度明显大于左臂,但并非简单的左右不对称,而是右臂前摆时带有轻微的向内弧线,后摆时则沿切线方向伸展。
这种摆臂方式一方面通过上肢的转动惯性辅助身体维持向心力,另一方面,右臂后摆的切线方向与腿部蹬地方向形成合力,增强了向前的推进力。
同时,左臂的小幅摆动主要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避免因右臂动作过大导致身体失衡。
在步频与步幅的配合上,“梅氏切线”展现出“高频小幅”向“高频中幅”的过渡特征。
起跑后进入弯道途中跑初期,步频保持在较高水平,步幅相对较小,目的是快速建立身体的内倾姿态和弯道节奏。
随着速度逐渐提升,在不降低步频的前提下,步幅逐渐增大,这得益于轨迹选择带来的有效空间利用。
每一步的落地点都处于前一步的切线延长线上,使得后蹬力量能够更充分地转化为向前的动能,而非用于克服弯道的离心力。
“梅氏切线”强调在弯道途中跑时,运动员需选择一条介于弯道内沿和理论最优弧线之间的独特切线轨迹。这要求运动员进入弯道后,每一步都精准地朝着前方切线延长线方向迈进。以左脚为内侧脚、右脚为外侧脚为例,左脚着地点比右脚稍向内侧偏移,形成一种自然且规律的交错轨迹。这样的脚步落点设计,能让身体重心始终沿着“梅氏切线”所规划的弧线稳定推进。
那么,陈娟开始执行。
在“梅氏切线”的运用中,身体姿态的动态调整是关键。
躯干向左倾斜的角度并非固定,而是与步频和步幅密切相关。
当步频加快,根据圆周运动中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速度越快所需向心力越大,此时身体内倾角度需略微增大,肩膀与地面垂线夹角加大,从而提供更大向心力,保证脚步落地稳定。
让自己在快速奔跑时也能牢牢掌控身体平衡,不至于因离心力而偏离“梅氏切线”轨迹。
这些都是原理,具体怎么做?
砰砰砰砰砰。
落后的陈娟进入弯道途中跑后,目光牢牢锁定前方切线延长线方向,以此为引导迈出每一步。
以左脚为内侧脚、右脚为外侧脚为例,左脚每次着地点都要比右脚略微偏向内侧,这种左右脚交错的轨迹,能够巧妙地让身体重心沿着“梅氏切线”的弧线稳步推进。
接着就是倾斜角度的动态变化。
这是立雪梅告诉她重点之一。
这个做不好,就不要做了,因为就是白费力气。
位于第三的陈娟,此刻把躯干向左倾斜当成身体姿态的核心要点,而且这个倾斜角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和步频、步幅紧密关联。
当步频加快,依据圆周运动中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速度越快,所需向心力越大,此时身体内倾角度需稍稍增大,肩膀与地面垂线的夹角加大,为脚步落地提供更稳定的向心力,确保自己在快速奔跑时也能稳稳掌控身体平衡。
不至于因离心力而偏离“梅氏切线”轨迹。
当步幅自然加大时。
为减少躯干扭转对腿部发力的干扰。
内倾角度则相应减小。
这个时候,弗雷泽还是一马当先,阿霍雷紧随其后。
没有人差距到陈娟这里有什么改变。
“在整个弯道跑动过程中,腰部和腹部的核心肌群要持续保持收紧状态。这能维持上半身的稳定,确保肩膀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不出现一侧高一侧低的失衡情况;髋部也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让身体重心稳定地处于身体中线正下方,为每一步的蹬地和摆臂动作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基础。”
……
“双臂摆动必须与身体倾斜和跑动节奏完美配合,呈现出明显的左右不对称但又高度协调的状态。右臂摆动幅度明显大于左臂,前摆时,右臂肘部弯曲,手部沿着一个轻微向内的弧线向前上方运动,最终指尖自然地触及左肩前方附近;后摆时,手臂顺着切线方向向后伸展,肘部角度略微打开,带动整个右臂向后发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前助推力。左臂的摆动幅度则相对较小,前摆时贴近身体侧面,肘部弯曲角度稍大,手部不超过身体中线;后摆时也保持紧凑,主要发挥平衡身体的关键作用。”
……
但说实话……陈娟觉得。
立雪梅这些所谓的心法总结,还是太笼统太简单了一点。
更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
不像是现在在二沙岛,她早就习惯了更加精确的说法,更加精确的数据,更加精确的模型。
而这些。
立雪梅都不能提供。
她只能提供自己的感觉。
自己的经验。
自己的做法。
具体怎么做还要看这个运动员能不能领悟。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切线的方法其实根本就流传不起来,毕竟连她自己其实都没有太搞清楚,更接近于一种类似于身体本能的跑动模式,只是在其中懵懵懂懂总结了一些大概经验罢了。
这也是上个世纪很多运动方法和模式,没有办法真正传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所谓的经验口诀太需要悟性,即便她说的是真的,完全是来自于自己的所感所想。
可是你没有详细的数据模型,没有详细的做法,没有一个规定的训练模式,你让人家怎么去领悟呢?
好在。
这个时代的二沙岛有苏神提供的超级实验室以及各种黑科技加持。
实在不行还能问问苏神。
苏神告诉她,关键是在“扣脚”上。
但具体是什么,其实苏神也没练过。而且这是适合女生生理结构的切线技术动作,她也没法亲身体会,只能够照本宣科。
也就是说她能够提供具体的答案,但是各种的解题步骤,那还是需要陈娟自己去做。
只是说拿着答案去倒推,更加容易罢了。
幸亏,陈娟跟了苏生这么多年各种各样的知识储备早就已经足够,再加上她自己的脑瓜子也足够灵活,而且个人的生活也很简单,几乎是全心全意把精力都投在了跑步上。
最开始她是很珍惜这样的机会,珍惜这样改变家庭的机会。
毕竟这个时代做运动员的基本上家里条件都不会太好,除非你是那种贵族运动,比如基建或者赛马之类,不然正常的田径运动员,其实在上个世纪几乎都是苦出身。
即便是她现在做到了,把家庭的条件完全改善,让整个家里以她为荣,可她还是很怕这种东西只是昙花一现。
因此各种训练都是格外认真。
把所有的思考力都放在了这个上面。
可以说整个二沙岛。
其实她的对于这个项目的专注力。
绝不亚于其余人。
“扣脚”?怎么“扣?”
苏神没说具体的,但是陈娟,却在自己的训练中根据这个答案摸索出了一套方法。
现在?
就是展示的时候。
因为进入弯道途中跑时,落地动作需严格配合切线轨迹的向心力需求。
所以,陈娟这里的做法是——
内侧脚落地时,前脚掌内侧先接触地面。
落地瞬间脚踝微微内扣。
脚尖朝向切线前方略偏左的方向。
形成一个微小的“扣脚”姿态。
这一动作能通过地面反作用力辅助身体维持内倾。
同时避免脚内侧过度摩擦地面导致的能量损耗。
外侧脚落地时,前脚掌外侧先触地,脚踝保持自然伸展。
脚尖朝向切线前方略偏右的方向。
借助外侧脚掌的支撑力抵消部分离心力。
确保身体不向外滑动。
你别说这样,身体轨迹原本难以控制的情况,就大幅度改善。
再加上陈娟自己领悟的点,蹬伸阶段,内侧腿蹬地时,髋关节先于膝关节发力,大腿向内上方提拉,小腿顺势向前伸展。
蹬地方向并非垂直地面。
而是沿切线向前且略带向内的角度。
仿佛“沿着轨迹弧线的切线方向推送身体”。
整个身体的感觉更加贴合立雪梅画出的那道线。
外加外侧腿蹬地时,发力更为强劲,髋关节充分外旋,大腿向外后方蹬伸,小腿肌肉剧烈收缩,使蹬地方向更贴近直线向前,为身体提供主要的推进力。
也就是说,她在这里采取了一种——这种“内侧腿辅助控轨、外侧腿主导推进”的发力模式,能让每一步的动力都精准作用于“梅氏切线”的轨迹方向。
还力求避免力量分散。
苏神看了都觉得。
这小妮子。
真是有几分天分啊。
至于摆臂的问题,因为“梅氏切线”的幅度比较大,在这种大幅度的切线情况下,你的摆臂需要比平常做出改变。
不然就难以配合这种切线方式。
陈娟在训练中发现了,自己整个摆臂过程中,手臂的摆动方向始终与身体的倾斜角度和跑动轨迹高度契合。
那么就可以采取,右臂前摆的向内弧线,配合身体向左倾斜,有助于维持向心力,就像一个稳固的辅助平衡装置,帮助身体在弯道中保持稳定的转动。
后摆沿切线方向伸展时,与腿部蹬地方向形成强大合力,增强向前推进力,让自己……在沿着“梅氏切线”跑动时获得额外的前行动力。
对。
这么做她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在跑动的时候可以获得一定的额外向前动力。
这是以前的摆臂方是完全没有的。
十分的贴合自己现在施展的“梅氏切线”。
砰砰砰砰砰。
甚至她还感觉到,左臂的小幅摆动,也能有效避免因右臂动作过大导致身体失衡。
使身体在复杂的摆臂和跑动动作中依然能稳定在“梅氏切线”轨迹上。
保证身体左右两侧的力量和平衡协调。
做到摆臂和谐关键就是——
躯干与头部的联动姿态。
稳定重心以贴合切线。
也就是躯干在保持向左倾斜的基础上,肩背肌肉需保持适度紧张,肩胛骨微微收紧下沉,避免耸肩或含胸。
因为耸肩会导致上半身重心上移,增加平衡难度。
含胸则会压缩胸腔空间,影响呼吸效率,进而干扰步频节奏。
陈娟这里背部挺直但不僵硬,腰部随步伐轻微扭转,扭转方向与摆臂动作同步。
右臂前摆时,上半身稍向左转,左臂前摆时,扭转幅度减小,通过这种协调的扭转,减少躯干与下肢动作的“对抗感”。
让身体像一个灵活的“整体”沿着切线滑动。
这……
可以啊。
立雪梅看着都眼前一亮。
对比之前那种极其粗糙的尝试,现在这一波才算是精细化的调整。
才算是真正,在成全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跑弯道的影子。
为了保证切线的轨迹准确。
陈娟时刻头部保持正直,下颌微收,目光既不低头看脚,也不刻意仰望,而是平视前方约10米处的切线终点。
即弯道弧度自然延伸的方向。
因为她感觉采取这种头部姿态能通过前庭系统稳定身体平衡感知。
避免因视线偏移导致身体重心偏向轨迹外侧或内侧。
确保主观感知的跑动方向与“梅氏切线”的客观轨迹高度一致。
毕竟她跟着苏神这么久,很清楚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所以她也能比立雪梅更加的清楚知道应该做出哪样的改变,运用哪些知识来帮助自己。
这样一来。
你就看见。
刚刚还在被渐渐拉开距离的陈娟。
突然间就开始稳住。
渐渐的让对方拉开的速度变缓。
但是这个时候还看不出什么明显的趋势,因为首先处于落后。其次前面的拉开还在加剧。
只是变缓了而已。
再说马上就要到极速爆发区。
能不能顶得住还两说。
弗雷泽就是第一个到这里的人。
嘭!
弯道六秒爆发第二阶段。
爆发。
弗雷泽的技术动作随之进入“解放”阶段——不是放松发力,而让之前积蓄的力量更自由地释放。
她的步幅在此阶段达到弯道中的最大值,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蹬地效率提升的自然结果。
这姐们左脚蹬地时,脚掌发力的瞬间更短促,力量更集中,仿佛用爆发力“弹”离地面。
右脚落地时,缓冲时间缩短,从触地到蹬伸的转换更快,让每一步的推进力更直接。
身体的倾斜角度开始以极小的幅度缓慢回正,这种回正不是主动调整,而是随着离心力减弱自然发生的。
左肩依然低于右肩,但高低差在逐渐缩小,躯干的正直感慢慢增强。
摆臂的不对称性也随之增强。
左臂摆动幅度略微增大,右臂则适当收束,两者的摆动节奏开始向对称靠拢,但依然保留着应对剩余离心力的微调。
此时她的呼吸节奏与步频配合得严丝合缝,吸气时胸腔轻微扩张,呼气时腹部收紧,确保核心力量不松懈,让极速状态下的身体始终保持稳定的框架。
真的强悍。
尤其是没有美国选手,当时200米第一人费利克斯的对比。
就更显得她技术成熟老辣。
在这里爆发的感觉极佳让后面的阿霍雷,瞬间都感觉到了强大的压迫力。
“极速区很关键,看看陈娟怎么处理……”
怎么处理?
立雪梅看着。
她很清楚,如果极速切线不能搞定。
那么前面即便是好像跑得不错,那也只是还不错,因为……
“梅氏切线”,极速区才是关键。
这个地方的速度顶不住。
不仅前面的努力会付诸东流。
甚至会因为压不住速度而整个切线轨迹大幅度波动。
进而影响到弯道的整体节奏。
这也是为什么,立雪梅自己其实都不太推荐陈娟在现在就这么做。
她原本的想法也是这几年好好的打磨一下。
争取2015年在鸟巢再做。
毕竟在她看来,有了这几年的基本接触,再加上未来的两年时间没有大赛,正好可以用来好好的做一做这个方面的调整。
结果这小丫头这么性子急。
这里就要做。
但是做都做了,她现在能想的就是祈祷……
一定要成功。
因为这个地方该怎么做,她自己也说不出来,她就是凭自己的身体本能就做出来了。
甚至她把这个也告诉过她当时的师姐。
结果呢?
没有一个人能学会。
即便是同样有天赋的田玉梅。
也只能做个五六分,最多七分,还有三分,怎么也找不到感觉。
这就是没有科学认知,科学模型以及科学理论来指导的结果,光是靠一些嘴里说的,所谓心得体会,每个人理解起来不同,再加上自己的表述都不一定准确。
别人再学过去,当然是更难掌握其精髓。
苏神这里不是没有给她做法,甚至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些分析报告——
弯道极速阶段是200米跑中速度峰值出现的关键时段,此时运动员的瞬时速度可达9-10米/秒。
“梅氏切线”在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在维持高速的同时,通过轨迹优化与身体姿态的精准控制,将离心力转化为有效推进力,减少能量损耗。
其原理根植于圆周运动力学与人体生物力学的协同——根据圆周运动公式F=mv/r,F为向心力,m为质量,v为线速度,r为曲率半径,当速度v达到峰值时,所需向心力F呈平方级增长,若单纯依靠身体内倾提供向心力,会导致肌肉过度紧张、能量消耗激增。
因此,“梅氏切线”通过动态调整跑动半径r,在“速度-向心力-能量损耗”之间建立平衡,实现“高速下的高效续航”。
想完全做好当然不容易,因此她只要先把基本的点做好再说,而现在最要紧的一个点就是——
随着你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弯道上达到你的速度极致后。
你的切线轨迹控制会变得更加困难。
“梅氏切线”又对于轨迹控制十分的严苛。
那这个时候任何的波动都会导致可能的失败。
苏神给她的办法是……
以“半径微调”平衡速度与向心力。
其中半径微调。
是关键。
你看看苏神给出的说法就会有更多的科学性,有更多的具体性,甚至是具体的数据来指导。
这和立雪梅口述的训练模式完全不同。
也是陈娟现在更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只要把这里做好。
就有机会。
陈娟也同样爆发极速。
同样也是弯到六秒爆发的第二阶段。
她这里用到了两个原理来支撑自己做好苏神所说的弯道切线半径微调。
第一就是曲率半径与能量损耗的平衡。
第二就是离心力的“顺势利用”。
曲率半径与能量损耗的平衡的意思就是,
当速度增至峰值时,若维持途中跑的内侧轨迹也就是小半径,所需向心力F会因v的增长而急剧增大,导致腿部抗侧倾肌肉,如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过度发力,能量消耗增加30%以上。“梅氏切线”通过增大半径r,在v不变的情况下降低F需求,F与r成反比,使肌肉收缩效率提升15%-20%。
离心力的“顺势利用”就是,高速下的离心力本是阻碍因素,但“梅氏切线”通过轨迹外移,让离心力产生的向外分力与身体内倾的向内分力形成动态平衡,此时腿部蹬地的水平分力可更集中于向前方向,而非对抗离心力,推进效率提升约10%。
你就说说看这些具体的数据以及科学原理的运用,你没有相应的认知,你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甚至没有专业运动实验室的辅助。
你拿什么说清楚,你拿什么去认识到?
因此你真是怪不了立雪梅。
她们那一代人完全就是最传统的方式,在训练所谓的经验更类似于之前武侠里面所谓的心法秘籍。
并不是说她们没有认真的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只是这种体会太过于主观。
再加上没有任何科学的论证,全凭主观的发挥,想要在里面去提取客观的规律和知识。
太难了。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武侠都说得到神功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你要有悟性。
不然给你一本神功,你也学不明白。
因为同样一本书,别人能悟出来,你悟不出来。
这不是书的问题。
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可要是这样就太吃悟性了。
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而如果是分解成塑身这样,那就清晰明了了很多,甚至你知道要用哪些科学原理去做。
可复制性就提高了不少。
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
陈娟快速上手,首先做轨迹外移的渐进性。
也就是进入极速阶段后,运动员需从弯道途中跑的内侧切线逐步向外微调轨迹,每步落地点较前一步向外偏移1-2厘米,肉眼几乎不可见,形成“外弧渐进”的轨迹特征。最终跑动半径较途中跑阶段增大8-10厘米,使弯道曲率从“急弯”转为“缓弯”。
看起来这样增大了距离,但这就是“梅氏切线”立雪梅无法说清楚的精髓之一。
就是要把弯道曲率从急弯。
变成缓弯。
人在急弯的时候,你很难从容应对,但是这个弯道曲率变得缓和之后,你应对起来自然就更加轻松。
更加容易切准。
其次是落地点的精准控制。
陈娟使得自己内侧脚落地点始终保持在分道线内侧20-25厘米处,外侧脚落地点则从分道线内侧30厘米逐渐外移至25厘米。
双脚落点连线与弯道半径形成5°-8°夹角,确保身体重心轨迹始终处于“理论最优弧线”上。
这条弧线的曲率既不过大,避免向心力需求超标,也不过小,避免跑动距离增加。
第三就是方向感知与修正。
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在弯道的极速里面,方向只会变得模糊,速度越快越不容易,精准把握。陈娟则是头部保持正直,目光开始在锁定前方15米处的“虚拟切线终点”
即弯道弧顶与直道衔接的假想线。
通过本体感觉,肌肉、关节的空间位置感知,微调步长,若出现身体向外侧滑动的趋势。
立即通过内侧脚落地时的轻微内扣。
脚踝内旋3°-5°。
修正轨迹。
确保不偏离预设弧线。
你想要做的这些,如果没有苏神告诉你怎么开发自己的本体感觉怎么调动自己的本体感受器。
平常训练中还要强化本体感觉和本体感受器。
再配合各种前庭的训练和黑科技强化。
不然的话,你根本别想做到,就只能看你的天生天赋,具不具备这个条件。
也难怪说立雪梅就是说不清楚这各种的道理,因为这些东西牵涉的知识面太广,太多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90年代女运动员的认知水平。
她就算是想要说清楚都说不清楚。
做到这三点后。
别的不说。
就陈娟自己。
立刻感觉到自己整个人。
极速。
提高了!
就这么三个字。
带来的魔力。
简直是让所有的精英运动员欣喜若狂。
因为到了后面想要提升的难度有多大,只有精英运动员自己才知道。
有时候维持都很难,更不要说继续提升。
虽然还是弯道六秒爆发第二阶段。
但带来的效果。
已经是截然不同。
往上走了一大截。
这就是成功。
“弯道极速冲击,弗雷泽还是最快的那个,阿霍雷紧随其后,陈娟……”
本来是想要说。
陈娟这里有点危险。
毕竟这里被拉开的越多,就意味着后面需要追赶的力度越大。
即便是陈娟更加擅长后程。
那也不意味着前面被拉开了,她还有多少余力追上去,毕竟这些人的硬实力。
都比她要高。
因此,不管是杨剑还是李韬,都希望她能够在这里赶上去一点。
起码不要再被拉开。
不然直到的压力会太大。
结果,这话还没说完。
场面的变化就让她把这句话改成了——
“陈娟……速度提升,越来越快,逼近前面拉开自己的阿霍雷!”
“她也开始发力了!”
这弯道……
怎么总感觉。
这么眼熟呢。
靠。
这是。
这是梅氏切线?
而且不是之前她看到那个只有形似没有神似的梅氏切线。
这一组。
既有形似。
又有神似。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