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第2749章 2748
据庙内石碑记载,崇祯年间,张献忠带领部队经过梓潼,率众到此祭祖,指着文昌大帝说:‘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们联个宗吧。如果我能够获胜,就当为你重修庙宇。’后来张献中攻陷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于是,发银五万两,役夫数千,兴修大庙,金碧辉煌,题为‘天圣神祠’;立诗碑,张献忠亲题诗刻石。增塑张亚子及其全家像,追尊文昌为太祖高皇帝,遂以文昌庙为张献忠家庙。大西王张献忠死后,当地人为寄托怀念之情,于七曲山风洞楼上,为他塑像,绿袍金脸,甚为威武,香火不绝三百余年。后来,乾隆初年此庙曾经遭地方官毁像,其后,又有人重塑张献忠像,但又被官方捣毁。几经反复,先今的塑像,是近年才重塑的。梓潼人出于对大西王的崇敬,称七曲山张献忠家庙曰太庙,为遮避耳目,又称大庙。梓潼人曾于清初组成叫‘国噜子’的农民起义队伍,年年假借神会,聚集拜谒张献忠像,祈求冥佑,实际效法张献忠为榜样造反,形成川楚白莲教农民起义的一支。据说,清代两百多年中,川北农民起义绵延不绝,根源之一竟然是出于张献忠形象鼓舞。人们对张献忠的英雄崇拜可见一斑。所以,读历史书不能完全相信历史书,话是人说的,书是人写的。人有立场、有感情,说的话和写的书自然也有立场和感情。清朝的史书会说张献忠的好话吗?不能。清朝统治者能承认是清军屠戮四川吗?不能!那,张献忠自然就成了替罪羊。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一个抗清民族英雄,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误解。这真是令人可叹啊。”
他讲得非常是生动,而且论据充分,我和吴部长听了后都不住叹息。
老爷子又道:“我还查阅过资料,那些资料充分显示了一点,那就是传说中的张献忠的那位部下根本就不曾到过我们江南省。所以,这个传言也应该是清朝统治者的谣言无疑了。”
我点头道:“那,您的意思是说,这座寺庙首先是存在的,只不过不是在明末而是在明初的时候就被焚毁的。是这样吧?”
他说道:“是这样。不过这座寺庙的衰落却有很长的一个过程。以至于到了现在那地方才变得毫无痕迹。”
我顿时再次升起兴趣来,“那么,您觉得这座寺庙最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焚毁的呢?”
他回答道:“朱元璋死后,传位给了他的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建文帝。后来朱允炆的叔叔朱棣起兵造反成功,朱允炆下落不明……”
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说,这座庙其实是朱允炆的藏身住处?可朱允炆的下落问题直到现在都还是个迷,而且据史书记载,这座庙当时的香火非常的旺盛,这可不大合乎逻辑。”
他说道:“根据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燕军破城而入时,朱允炆欲拔刀自尽,少监王钺在侧拦住说:陛下不可轻生,从前太祖驾崩前曾留有一个箱子,并说‘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箱一视,自有方法’。朱允炆即命王钺取箱,片刻后有太监四人扛一箱入殿,箱子的四围俱用铁皮包裹,连锁心内也灌生铁。王钺取了铁锥,将箱敲开,里面藏着度牒三张,以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并有剃刀一柄,白银十锭,及一张纸,纸中写着:允炆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朱允炆叹息道: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太监立即取出剃刀,给朱允炆剃发。朱允炆脱了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一面命纵火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把金碧辉煌的皇宫,烧为灰烬。皇后马氏,投火自尽,妃嫔多半焚死。朱允炆痛哭一场,麾衣出走。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佝偻先出,其余亦鱼贯出门。门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朱允炆乘舟,并叩首称万岁。道士说: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守候。流亡诸人遂乘舟而去。这是个十分离奇的传说,流传很广。如今,在西南数省留有不少有关朱允炆的遗址和传说。据说是朱允炆避难贵州金竺时,也就是现今的贵州广顺,还作了一首诗: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我认为这首诗颇为符合朱允炆身份。虽然无法证实朱允炆是否真的流亡道西南一带,但其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两具尸体,当作是朱允炆与皇后马氏下葬,但其实他内心深处,也对朱允炆的死很怀疑。朱棣曾经派户科给事中胡濙,配上认识朱允炆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武当道士张三丰的名义,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永乐二年,又有谣传说朱允炆已经逃亡海外,朱棣又派亲信宦官郑和领兵浮海,远巡西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但也未查到朱允炆下落。永乐二十一年,在外面漂泊十几年的胡濙突然赶回北京。此时朱棣驻地刚好在宣府驻军。胡濙匆忙赶到宣府时,已经是深夜,朱棣已经睡下,听到是胡濙回来,立即批衣照见。君臣二人一直密谈到四更。《明史》记载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如此推断,显然胡濙已经打探到了朱允炆的确切消息,而且事隔多年,朱允炆已经没有任何争夺皇位的想法和可能了。自此,朱棣不再追查朱允炆的踪迹。还有记载说后来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因被人发现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为了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就被迎入宫内居住,直到老死。万历二年十月,十二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向首辅张居正问及朱允炆的下落。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