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老中是应对天灾的时候速度很快,而老美则是应对军事威胁的时候速度很快。
当然,至少现在还是这样。
以后就……难说。
不过也不是所有军种都关注这个,毕竟老美的空军和海军都是“爷”,他们可不会在泥地里打滚。
像城市巷战和治安战等适合重装动力外骨骼发挥的地方,那是陆军和马润的专属。
或者说就是四等人海军陆战队马润的活。
毕竟再怎么重装的动力外骨骼也比不过坦克,尤其是在正面战场。
而那些从军队退役到了公司继续领兵……哦,带领公司员工继续上战场的前军官们,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你们看这里,这个视频拍的很清楚,这种重型动力外骨骼的各处支架上都有装甲板的安装孔,它们安装防弹板的方式应该类似悍马的附加装甲。”
(原装铁皮之外的附加装甲)
“没错,它应该也是采用了模块化装甲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威胁级别和作战需求,选装不同等级的装甲防护。”
“应该就是这样,就像它现在执行救灾任务,所以拆掉了沉重的防弹板,提升续航的同时可以携带更多救灾物资。”
“它的防护等级应该比不了装甲车,哪怕是轻型装甲车,毕竟它的动力输出和搭载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加装太厚的防弹板,顶多像是全身防弹板的‘无赖战士’一样的防护力,可抵御轻型枪械射击和爆炸破片。”
“伙计,游戏中的‘无赖战士’对于步兵单位来说已经是最好的防护了,之所以现实中没有,就是因为全身重甲太重了,可有了动力外骨骼辅助之后就不一样了……”
(全身重甲的“无赖战士”)
“无赖战士”其实叫无畏战士,他的全身重甲原型是笨拙臃肿的拆弹服。
不过相对于臃肿的全身拆弹服,无畏战士的全身重甲更像防弹衣套装,看起来更威武一些。
但这种威武有个问题,那就是重达50公斤!
如果再加上一系列的作战装备,战士的负重就奔着100公斤去了!
所以这种无畏战士只是射击游戏中的一个重装单位,并不会出现在现实军队中。
全身覆盖的重型防弹装备会极大地限制穿戴者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在实战中,士兵需要根据具体的作战环境选择适当的防护装备。
全身覆盖的重型防弹装备虽然在防护能力上很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士兵更需要的是机动性和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尤其士兵要携带大量的作战装备,那些东西加起来基本就是二三十公斤起步,已经不轻松了,所以防弹装备基本上就是一个防弹背心。
而且全身覆盖重型防弹装备的散热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穿戴者在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散热,可能会导致中暑或其他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高级防爆服设计了液冷系统,但这又增加了装备的复杂性和重量。
如果是人力扛的话,那肯定受不了,但要是有了动力外骨骼,那就不一样了!
有了外骨骼提供动力,战士披上重甲之后就是高防护与高机动的“人形装甲车”。
而且这种装甲车目标很小,不仅可以藏在墙角,还能进入房屋,甚至可以爬楼。
从救灾视频里看到的东西还不止这些,因为他们还看到了重型动力外骨骼的破坏力。
可以直接把墙壁撞塌!
虽然是震后的危墙,也不是大都市的钢筋水泥墙,但就重型动力外骨骼来说,破个门肯定是轻而易举的。
而且还能像普通士兵携带突击步枪一样携带重机枪!
要是有一队携带重火力的重装动力外骨骼战士空降到了城市,然后参与巷战攻坚战,那一两个小时的“超短”续航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
之所以巷战都打的磨磨唧唧,就是因为“强攻不下”和“伤亡惨重”。
而一队重装动力外骨骼战士突入战场之后只要扛住了第一波伤害,然后冲进了作为防御工事的楼房里,那基本上就可以宣布战事结束了。
想到这个,就有人牙疼了。
“无赖战士竟然真的要从游戏走向现实了。”
“还是机动无赖战士,机动更强,火力更猛……”
(类似图,腿部机械结构和护甲比较帅)
“我们的动力外骨骼进度怎么样了?”
“轻型动力外骨骼在小规模装备测试了。”
“还测试?我记得几年前就有小规模装备测试,后来就没了声音,然后老中那边就开启了大规模测试,现在对面都有动力无赖战士了,我们怎么还在测试?”
“不是同一家公司,之前那是雷神公司,现在这次是洛马的。”
“哎,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集中力量和资源搞一款动力外骨骼呢,非要这样一家公司一家公司的试吗?”
“安心,鲍勃,我们的技术还是先进的,现在只是在找最合适……”
就在老美苦恼的时候,老中的第二天又有新的地震发生。
这次是在高原玛多,震级足有7.4!
好在当地地广人稀,震中不在人口稠密区。
不过高原也有高原的问题,那就是有高寒和雨雪低温天气,需要抓紧搭设棉帐篷并发放棉被等御寒保暖物资。
于是外界再次见证了老中的救灾速度。
只用了半天,安置点就搭建好了几百顶棉帐篷。
就在孩子们还在兴奋不用上学的时候,解放军就给他们搭好了帐篷学校。
还当着记者的面问他们:“小朋友们,开不开心,在帐篷里上课是不是很新奇?”
小朋友:“……开心”
记者:“我们看到小朋友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小朋友们是不是真开心有待后续观察,但看到这个视频的观众们是真的开心笑了。
这也算灾难中的一些小温馨和小开心了。
灾区有了解放军和各界救援力量的介入,情况在飞速好转,所以其他人就开始正常生活。
当然,在目前的大航天趋势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航天信息。
有人走进电影院观看新上映的电影《速度与激情9》,也有人关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情况。
据说今年年底的时候蓝星航天会交付一架“木鸢”级太空穿梭机给航天局,所以载人飞船真的看一次少一次。
之所以航天还是《速度与激情》电影的事,那是因为现在热映的第九部主角们已经不满足在地面飙车了,而是直接把汽车开进了太空!
【我原以为上一部直接在冰面上跑车、战车、火箭车,还有潜艇鱼雷齐飞就已经很牛逼了,没想到这一部更牛逼,都上天了!】
【还不是一般的上天啊,而是上了太空,开车把卫星撞烂了拯救世界!】
【实在是无力吐槽,那个破车怎么可能那么轻易的载着人去了太空,就连路云都是老老实实的研发了“木鸢”级太空穿梭机。】
【就是,跟《速激9》比起来,《流浪地球》都不算科幻片,真科幻片还得看《速激9》。】
【哈哈哈,我看的时候就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场面挺大,挺震撼,值回票价了。】
【确实,大场面看起来还挺爽的。】
【这大概就是《速激9》重视国内市场的原因吧,竟然比北美早上映一个月!】
【那确实很重视了。】
【看票房预测,咱们国内大概能贡献2亿美元的票房,而《速激9》的全球票房预测好像也就7亿美元左右。】
【才7亿美元吗?我记得7和8都是十几亿美元来着。】
【这一部虽然搞了太空大场面,但评分比较一般。】
【或许是汽车在太空撞卫星太离谱了吧,要关注航天还得关注一些真家伙。】
【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好像是定在月底发射了。】
【神舟飞船都十六号了啊,确实是老飞船该更新换代了。】
【确实,第一艘神舟飞船是九九年发射的,到现在都二十二年了。】
【没事,咱们的航天科技一直在向前发展,神舟飞船估计明年就退役了,换成更好更便宜的太空穿梭机。】
【根据蓝星航天发布的进度报告,说是今年年底就可以把量产的第二架“木鸢”级太空穿梭机交付给航天局了。】
【真不错,我就喜欢先进的东西,航天科技还要继续发展才行,要不是咱们有了“星斗”太空互联网,这次地震怎么会这么轻松的联系上外界寻求援助和报告情况?】
【对,原来的时候因为天灾信号断了相当不好弄,就算维修队伍连夜抢修都要耗费很长时间。】
【对啊,这次地震的地方就很糟糕,一个是山区,一个是高原,拉网线都非常困难。】
【是啊,这次直接过去把“星斗”的接收器往地上一放就能恢复网络,真的太方便了……】
【感觉咱们国家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我有点跟不上的感觉……】
【哈哈,不用跟,安心享受科技发展的便利就好……】
对于普通人来说科技基本上就是黑箱,所以知道它们是什么,然后能用来干什么就行了。
就像不少人都明白神舟飞船肯定要退役了,但是并不知道国家队方面还需要考虑很多东西。
那就是空间站与航天员的安全问题。
老中发射神舟飞船的时候都会有下一个序列号的神舟飞船和载人火箭准备在旁边,一旦空间站出了问题,航天员需要紧急逃生的时候,地面很快就可以准备一艘飞船接应。
但要是开始使用“木鸢”级太空穿梭机之后就不一样了,它的对接口跟天宫空间站的大多数对接口可不一样,只能跟太空码头的唯一一个对接口对接。
要是这里出了问题,就算有第二艘太空穿梭机去太空接应也不好接应。
当然,国家队已经在搞新的空间站舱室了,为了应对以后的需求,天宫空间站二期工程的舱室比一期工程要大得多。
一是要有直径1.2米的方形对接口用来对接太空穿梭机。
二是有了7米直径的大型整流罩,舱室可以做的更大了。
但这都需要时间。
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国家队只会有一架太空穿梭机。
国家队现在也知道太空穿梭机用起来又方便又便宜,并不甘心让它对接在空间站上“空闲”半年。
但太空穿梭机离开了天宫空间站,那航天员紧急返回地球的手段可就没了。
而这个时候,国家队之前研究的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就派上了用场。
也就是之前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首次试飞顺便搞的那次实验。
新飞船上带了一个小的充气盾,带上去的之后只有一小块,等释放展开之后它回自行充气膨胀形成一个充气的“隔热盾”,可以为它后边的东西隔绝再入大气层时的冲击和热量。
(充气隔热盾)
它的作用就跟载人飞船上安装的那个沉重的“隔热大底”一样,但要更轻便,更便宜。
飞船的基础硬件轻了,那自然可以搭载更多的东西。
这其实不算什么黑科技,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了,国外称之为“充气式再入和下降技术”。
用途是使用充气结构展开折迭的大型防热盾,使得阻力更大弹道系数更低、更好的推开前方炽热的空气层,从而减速更快、受到的气动加热更低、返回地面更经济安全。
还有发射储存体积小重量轻、比降落伞坚固的多,因此能在降落伞无法承受会被扯烂的高度和速度下安全展开使用等优点。
国外发展充气式再入和下降技术主要是瞄准未来载人火星任务,因为火星大气非常的稀薄,降落伞减速虽然适用于几百千克到两三吨的无人着陆器、火星车等,但是对几十吨的载人着陆器、居住舱等就无可奈何了。
于是就想出了充气隔热盾取代降落伞和刚性隔热罩来减速到安全的速度后再用反推火箭进行软着陆。
而除了火星应用和返回空间站样品外,还可能用于宇航员应急逃生返回地球等用途。
此事在高达宇宙亦有记载。
(高达使用充气盾突入大气层)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