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稂见过叔孙通之后,就离开了家,去了潼关。
走在前往潼关的路上,沿着敬业渠一路南下,就到了如今的新大荔县,大荔县分为东西两地,原本的大荔县与新大荔县区分,当初迁来的二十万新民,也早已成了一个个的乡亭。
冬日里,不惧寒冷的孩子们就在雪地里玩闹着。。
稂还记得,在敬业渠还未挖通时,这里是一片十分穷困的地方,而现在人们在这里建起来的房子,人们养育着孩子,还有粮食吃。
相较于在北方戍守长城时,面对匈奴人。
切实地觉得这片土地是多么的美好,人们只需要一间屋子,一片能耕种的田地,就能养活他们自己,再加以建设,这片土地就能变得如此美好。
如此好的家园怎么能没有人守护?
因此蒙恬大将军才会北伐,才会夺下河套,驻守贺兰山。
不走万里路,不足以知道世间的模样,去戍守过边疆,才知道这个家园以后多美好。
稂从渭南最热闹的大荔县走过,一路走过华阴县,来到了潼关城。
潼关的城墙很高,稂见到了往来城中的人们,他迈步走入城中,这座城是新建设起来的,听说是郡丞司马欣在主持城内的建设。
向这里的人打听之后,稂就找到了隹的住处。
在潼关城内有好几处书舍,走向一片坐西朝东的建筑,每个书舍都有人在教书。
这场面,令稂十分诧异,这种书舍几乎占据了小半个潼关城。
这让人不禁猜想,难道说这座潼关城要成为一座专为教书而设立的城吗?
稂走继续往街道里走去,见到有一群孩子正拿着一卷墨经。
这是墨子的书籍,其余孩子都在书舍中读书,唯独这些孩子坐在屋外。
“你们怎么不去书舍里读书?”
那孩子回道:“我们交不起束脩,夫子说我们可以在外面听。”
听着这个孩子乖巧回话,稂又道:“你们都是潼关的孩子吗?”
那孩子再一次摇头道:“我们从东面来的,爹娘在城内修房子。”
说着话,这个孩子指向着潼关城的南面,那里的确很空旷,而且还有不少人在劳作,还有不少半成型的房子。
稂站起身,不打扰这个孩子听课,这些孩子所言从东面而来,应该就是崤山以东,洛阳附近的人家。
看来隹的确很厉害。
心中暗暗确定,他一路走到城内最西面的一间屋子,这间屋舍很简单,只有一扇小小的门,勉强能住人。
稂走到门前,就看到了多年不见的弟弟隹。
隹也抬头看到了站在门前的兄长,他咧嘴笑道:“兄!”
虽说两人不是亲兄弟,但自小一起长大,较亲兄弟还亲。
隹忙拉着稂的手道:“兄!许多年不见,听说你去北边了?”
“是啊。”
稂回应了一声,但见到这个弟弟投来羡慕的眼神,其实他才应该羡慕这个弟弟才是,比自己这个做兄长的厉害太多了。
现在的隹穿着一身灰褐色的布衣,俨然是一副得体的模样,就这样的穿着比之县吏家都要好。
两人一起走出潼关城,有说不完的话。
潼关城外的河边,这里有一间食肆,隹便请着稂吃河鲜。
关于支教令的事,稂将叔孙通说过的话,都与他说了一遍。
隹回道:“这些事我都知道,老师很早就与我说过了,是在北方的捷报送来的那天,公子扶苏让人将一卷书交到了老师手中。”
稂迟疑道:“当是老师也是那么与你说的?”
隹颔首。
店家端来了两碗面,还有一盆烤好的鱼。
隹拿起筷子,夹起一块鱼腹一块最好的肉,放入兄长的碗中,他又搁下筷子,低声道:“你走的路比我远,见过的人比我多,你觉得外面的人们是什么样的?”
稂思忖了片刻,回道:“都一样?”
隹摇头,道:“不一样,渭南的人们都知道他们怎么样可以活得更好,因这里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可外面的人们曾经在列国王侯治下活过,他们是家仆,他们的孩子也是家仆,王侯的孩子依旧是王侯。。”
稂没动筷子,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弟弟,示意他接着说。
隹道:“老师对我说,来年公子扶苏就会让老师成为关中的大夫子,主持一切支教令的一切事宜。”
这是老师没有与他说的事,但对老师来说,此事没什么特别的,他老人家不看重名声的。
隹觉得孔鲋就是一个软弱的人,当年皇帝驾临齐鲁,孔鲋也只会躲起来,所谓大贤不过如此。
两人在此地坐了许久,直到店家的其他客人都走了,就连店家自己都坐在食肆门口睡着了,两人依旧低声交谈着。
隹又说起了他对如今的这个禁私学令的看法,他道:“支教令只在关中施行,是因公子扶苏觉得关中人口依旧不够,当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孩子可以来关中就学,并且就学就能为吏,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入关。”
稂颔首。
隹又道:“当年齐鲁博士入秦,丞相李斯给了他们优待,可那些齐鲁博士对秦依旧不尊重,甚至还一度轻视丞相李斯,自他们入秦以来已有十余年,这十余年足够丞相李斯看清那些人的心是什么样的。”
“反观公子,公子则不会去想着改变齐鲁博士,甚至无意去改变当年列国留下的名仕与大贤,因公子深知不论秦作出多大的努力,不论秦拿出多大的诚意,都不能改变他们要复国的心思。”
“因此公子不会像丞相李斯那样,拿出巨大的代价去收买人心,而是通过支教改变孩子们,从孩子们开始改变,未来的一代人总会有些不一样。”
隹叹息一声,道:“我觉得公子比丞相李斯更懂得,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稂道:“我也这么觉得。”
“推行书同文,说同语,车同轨,并不是丞相李斯的几道文书就可以办成的,我们在商颜山看到的那些书中,公子常说行事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只有支教才能让这些事脚踏实地的办下去。”
听罢对方的话语,稂笑道:“你喜欢做这些事吗?”
隹回道:“这种事,我可以做一辈子。”
闻言,稂笑得更开心了,拿起了酒壶两人共饮一碗。
今年的冬天,稂也留在了潼关城教书。
直到来年的春天,稂要离开了潼关城,这一次他要带着一群学子离开,让他们去各地的支教。
这一次由稂亲自带路。
函谷关前,隹问道:“家里给你准备了婚事,你真的不去?”
稂笑着道:“我还年轻,等我再出游三年,等再回来我也才二十四岁。”
“你是想去见琅琊县的人吧。”
稂没有否认,只是笑着背起他的包袱,摆手离开。
司马欣也见证了这个场景,这一次有上百个少年人东出,去各地支教。
再看向一旁的隹,司马欣道:“他是能在关中任职的,怎这么执意要离开呢?”
隹蹙眉道:“多半是在琅琊县有心上人。”
“当真?”
隹神色狐疑地低声道:“待他下次回来就知道了。”
本来稂不用再去支教的,他是第一个支教三年并且戍边一年之后,还愿意再去远方支教的人。
司马欣也有困惑,公子扶苏为何这般坚持支教。
今年的冬天结束后,春天刚来关中。
今天,半夜时分,下了一场雨。
高泉宫在夜里依旧灯火通明,扶苏正在看着一卷文书,当蒙恬大将军拿下河套之后,丞相李斯就让人送去了皇帝诏命,这种诏命就是让蒙恬开发北方。
在建设北方的边塞的技术上,蒙恬大将军采用了城马同制的方法,大致就是战马拉着巨石,碾压着路面来夯实地基。
而后就是继续屯田,河套的田地能够产粟,亩产一石五,该是没问题的。
还要迁商贾,在北方建设军市,一种类似戍边兼贸易的制度,蒙恬大将军设立的军市,更像是一种边关互市。
北地圈养战马三十万匹,建设九原云阳,建设北地弛道,粮车日行八十里,建设复线并行的烽燧瞭望塔。
河套的盐湖,年产湖盐万钟,这是草原食盐的命脉之一。
圈养牛羊存栏五十万头,供驰道戍卒们的肉食,制成肉干还能储存做军粮。
种种建设都是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
扶苏看罢这些文书,又觉得如果真的能够这么建设下去,北方不仅仅会稳固,还会很富饶。
秦人就是这样,要不什么都不做,既然要做就要做大事。
始皇帝的理想是希望这个国家强大,哪怕是在这个过程做错了一些事,有些事做得不太好。
可两千年来,人们的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强大。
扶苏觉得这个理想也包括他自己,身为大秦公子兼少府令,要以建设国家为己任。
打开余下的文书时,扶苏看到了一个名字,当蒙恬在北地郡设直道,扩张马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部落。
而这个部落的首领叫作倮,是乌氏戎族的人,匈奴人称呼他乌氏倮。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