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和马钰分别后,朱标先是找到朱樉:
“二弟,帮我调查一下官吏的生活情况。”
朱樉茫然的道:“具体哪方面的?”
朱标说道:“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的衣食住行,看看生活是拮据还是富足。”
“就调查应天府的官吏情况即可。”
如果应天的官吏生活都那么穷困,那地方就更别提了。
朱樉疑惑的道:“调查这个做什么?”
朱标倒也没有隐瞒,说道:“表弟说大明的俸禄很低,官吏生活拮据,你查一查是不是这种情况。”
闻言朱樉说道:“嗨,这事儿不用查,我知道。”
“前天工部郎中计桓的母亲病逝,奔丧的钱都没有,还是同僚帮他凑的。”
“御史台的御史沈翊,堂堂七品官,老娘过寿就买了三斤猪头肉待客。”
“……”
他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例子,全都是官吏生活上的穷困之事。
末了他说道:“就以七品官为例,每年八十石俸禄,关键还不能全额拿到。”
“国库里没有那么多现钱,也没有那么多粮食储备,很多时候会折成布帛和香料之类的。”
“户部折给官吏的时候,是按照市场最高价计算的。”
“可是官吏拿布帛到市场出售的时候,根本就卖不出那么高的价格。”
“甚至商贾会专门在官吏发俸禄那几天压价,粮商会在那几天抬价。”
“官吏们等着米下锅,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里外里一折腾,实际到手的俸禄只有六成左右。”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粮食确实够吃了。”
“可他们是官吏,需要人情往来。”
“红白喜事你得随礼吧?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你得走一走吧?”
“你当了官,家乡有人遇到困难求到你头上,不能视而不见吧?”
“别地的官是什么情况我不知道,应天府的官我就这么和你说吧。”
“只要不贪的,十个有九个入不敷出。”
“剩下那一个是家底厚,有家里给补贴。”
朱标听的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情况竟然恶劣到这般地步,你就没有和爹说过这事儿?”
朱樉摊摊手道:“说了,咱爹说天下百姓大多饭都吃不上,官吏们衣食无忧还不满足,就是太贪。”
说到这里,他讥讽的道:“咱爹给自己订的早膳12道菜,午膳24道菜。”
“啧啧,突出一个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朱标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的跳,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
“再胡说八道小心我揍你。”
“把详细情况写成书面材料给我,过几日我有用。”
朱樉说道:“我那就有现成的,明天让人给你送过去。”
朱标点点头,心情沉重的离开了。
表弟常说,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以前他还不信,现在才知道,大明这个班子确实很潦草。
尤其是自家老父亲,压根就没有一点皇帝的意识。
又要马儿跑,又不要马儿吃草,这不是扯淡吗。
以前天下还没有一统,低俸禄的理由是钱粮紧缺,大家还能忍受。
可现在天下一统了,还这样谁能受得了?
关键你皇帝给自己规定的早餐12道,午饭24道。
却要求官吏们只能吃干饭,连油腥都吃不到,谁肯给你干活?
必须得改。
而且此事必须要尽快解决。
大明一统天下,马上就要开始治理天下了。
如果让官吏饿着肚子干活,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想一想就知道了。
表弟那句话说的好,高俸禄无法杜绝贪腐,但可以让想当清官的人没有后顾之忧。
否则就是逼着官吏去贪。
一路回到东宫,他照例先自己单独思考。
将马钰所讲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梳理出重点。
再和当前的形势进行对比,以便于更加清晰的掌握其精髓。
对于部分内容,他越看越觉得很妙。
比如强制百姓分户,打造家庭体系。
将家族分拆成一个个小家庭,分散他们的力量,这有点类似于推恩令。
还有就是修改历法,采用黄帝历简直是神来之笔。
以前朝廷要用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是华夏正统。
比如朱元璋就迫不及待的给元朝修史。
如果真采用了黄帝历,比修十部元史都好用。
关键此法还很实用,方便世人。
朱标觉得,这个提议自家父亲是肯定会同意的。
不过有些地方,他又觉得太过于激进。
其中最激进的,莫过于全民普及历史。
他倒不是怀疑这么做有没有效果,而是担心事情失控。
谁也无法保证,民智开启后会发生什么。
这时他又想起马钰的话,看一下子产的履历。
难道子产身上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想到这里,朱标立即命人将关于子产的记录翻出来。
因为马钰的原因,东宫也养了许多史官,协助朱标了解历史知识。
他们的作用,约等于人肉搜索引擎。
所以这会儿朱标只是下达一道命令,很快就有人将关于子产的所有记录都拿了过来。
子产,郑国人,郑穆公的孙子。
郑国是个小国,最高光就是郑庄公时期,差点就成了当时的霸主。
然而他箭射周桓王,克段于鄢手短又太糙,为世人所不齿。
故而评选春秋霸主的时候,他落选了。
最后只得了个春秋五小霸头衔。
但郑国实在太小国力太弱,也就辉煌了那么一小会儿,之后就成了晋楚两国的夹心饼干。
子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政治舞台。
郑国的体制有些特殊,除了国君之外,总共有六位卿室执政。
按照顺序就是第一第二到第六。
当时的第一执政是子皮,郑国的实际统治者。
子产就是第二执政,变革的主要推手。
看完子产面临的形势,朱标都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说是绝境一点都不为过。
要知道,晋楚两国都是千乘之国,前者是曾经的霸主,后者是未来的霸主。
而郑国地不过百里,车不过百乘。
夹在他们两国中间,堪称危若累卵。
然而,作为后人我们也就是感慨几句就没了。
可处在当时的子产等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即便面对的形势再恶劣,他们都只能咬着牙硬撑。
他们没办法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死亡。
感慨了几句,朱标继续往下看,终于看到了子产变革。
【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
什伍编织,这有些类似于后来的保甲等制度。
对私田按亩课税,这就是初税亩确立私有制的后续啊。
朱标不禁又提起了几分精神。
之前他听马钰讲解历史的发展规律,但从初税亩到秦国均田制中间发生了什么?
不可能鲁国搞了初税亩,天下人都跟进了,必然有个发展过程。
但具体如何发展的,又经历过哪些波折,一直是个谜团
朱标早就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也去翻过史书,但并没有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
没办法,中国的史书实在太浩瀚了。
靠人工从中筛选出想要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现在,子产的变革却弥补了这缺失的一环。
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信息,朱标非常的高兴,连忙继续往下看。
【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
看到这个变革,朱标更加的兴奋。
这不就是田租和人头税的起源吗,尤其是人头税,原来是子产变革确立的。
果然,一切都是有源头的,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有迹可循。
自己还是得多读史啊。
继续往下看……
【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
【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
先学习才能当官为政,选择有能力的人为政。
在后人看来,这不是最基本的遴选官吏的方式吗?有什么好说道的。
但朱标却没有这么想。
在春秋那个讲究血统的年代,当官看的不是能力,而是和当权者血缘关系的远近。
血缘关系近的就能当大官,远的当小官,没有血缘关系的就是庶民。
‘选贤任能’堪称是打破成规。
关键是‘愿闻庶人议政’。
什么叫庶人?
就是普通人,和当权者没有血缘关系,没有政治地位的‘野人’。
子路竟然允许他们讨论国家大事,让他们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这完全是打破成规的做法。
提起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秦国的军功爵制,不看出身地位,只看军功授予爵位。
然而朱标没有想到,原来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仔细回想春秋时期的几次大变革,皆未触及到一点,那就是人才选拔。
贵族的子孙永远是贵族,官吏皆贵族之后。
普通人永远是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当官的。
子产的变革,是第一个在这方面做出改变的。
普通人,只要有能力,也一样可以做官。
什么叫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这就是。
什么叫打破成规?这就是。
这其中的意义,不亚于孔子‘有教无类’。
难怪孔夫子对子产的赞誉如此之高,难怪表弟特意让我研究他的经历。
果然是一位被大家忽略的变法大家。
他继承了先贤变革的精华,又做出了开创性的建设,为后人提供了参考。
可谓是承前启后啊。
只可惜郑国实在太弱小了,即便有子产这样的大贤主政,也难以扭转大局。
回头想想,他的名声不大,大概率也是被郑国拖累了。
如果给他换到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国家,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不过另一个疑惑随之而来,表弟让我看子产,难道是因为他敢于打破成规选拔人才?
应该不会这么简单吧?
接着往下看。
【铸刑鼎。】
就是将法条刻在鼎上面公示天下。
从此官吏判案必须依照刑鼎上的法条,否则就属于违法执法。
而百姓只要不违反刑鼎上的规定,就不算犯罪。
一开始朱标并没有察觉到有什么问题。
大明律也早早就刊印天下,既是对百姓的震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约束官吏的行为。
很简单,如果天下人都不知法,那官吏还不是想怎么判就怎么判。
如此一来岂不是天下大乱。
明法纪、严规矩,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实在没什么可说道的。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史书上明确说,子产铸刑鼎之后,遭到了天下人的批判和反对。
而且反对声很大,代表性反对者就是叔向。
叔向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当时有名的贤臣能臣。
对外维护晋国的霸权,对内维护中央权威,亲弟弟贪墨都能大义灭亲。
其名声还要压晏婴一头。
就是这样一位贤能之臣,带头反对铸刑鼎。
还数次写信劝告痛斥子产,认为铸刑鼎会导致: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
大意是百姓知道法条之后,就不害怕官吏权贵了。
子产对此的反击是,贵族利用法律肆意妄为,对下侵害百姓,对上架空中央。
而且因为法条不明,导致商人不敢来经商,致使郑国愈加贫穷。
他铸刑鼎是为了限制地方贵族的权力,维护中央朝廷的权威。
明确了权力和义务,百姓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商人也敢来郑国经商了。
‘吾以救世也!’
看到这里,朱标终于意识到,事情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天下人都反对铸刑鼎,反对公开法条,这说明什么?
说明以前的律法是不公开的。
这时马钰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再次浮现在他脑海里。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难道当时的人都抱着这种思想,所以不愿意公开法律?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
再次下令,让东宫的史官翻找子产时期的历史情况,翻阅华夏律法的发展过程。
虽然没有搜索引擎,但在五六位史官十几位书吏的努力下,几个时辰后朱标想要的东西就被翻了出来。
此时已经三更时分,可朱标丝毫没有睡意。
拿到资料就翻阅起来。
先是子产时期的历史情况,根据左传记载: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固定法条,如何判罚全凭贵族商量着来。
他们说怎么判,就怎么判。
子产铸刑鼎,就相当于是剥夺了贵族的量刑权,将制定法律的权力收归中央。
贵族再也没有办法和以前那样,随心意判决案件。
所以贵族官吏群体才会如此反对铸刑鼎。
叔向才会痛斥: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就连对子产非常尊重的孔子,都批判说: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汉书·刑法志记载,当时权贵对铸刑鼎的直接态度是:
昔吾以法为刃,割民如刍狗;今刃显于市,吾何以割之?
看到这里,朱标终于明白,子产铸刑鼎代表着什么。
同时也明白了,马钰为何让他看子产的经历。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