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章武六年,开春。
刘备正于德阳殿中批阅奏章,忽见李翊匆匆入内,手中捧着一份加急军报。
“陛下,成都急报。”
李翊双手呈上竹简,眉宇间带着几分凝重。
刘备接过展开,目光在简上扫过,神色渐渐变化。
良久,他长叹一声,将竹简轻轻放在案几上。
“曹操死了。”
殿中侍立的几位大臣闻言皆是一惊。
李翊微微颔首:
“细作来报,曹操于去岁冬日病逝于成都行宫。”
“临终前召曹丕、司马懿等人托付后事。”
李翊初看到这份奏报时,也感到有几分惊讶。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活了六十六岁。
按理说,他应该死在四年之后才对。
不知为何,他提前四年死了。
难道说是因为他这一生屡挫屡败,有了心魔,导致心态受到了影响?
因为心态确实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刘备起身踱至殿窗前,望着窗外微微飘落的雪花,沉默良久。
这位与他争斗半生的枭雄,竟先他一步离世。
往事如烟,从青梅煮酒到赤壁鏖兵,从荆州对峙到中原争夺。
一幕幕尽在眼前闪过。
“传旨,明日大朝。”
刘备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朕要与众卿共议此事。“
次日清晨,文武百官齐聚崇德殿。
刘备端坐案前,环视群臣,缓缓道:
“昨日得报,魏王曹操病逝成都。”
“朕虽与曹操为敌半生,然其雄才大略,实为当世豪杰。”
“今闻其殁,不免感慨。”
殿中一片寂静。
刘备继续道:
“曹操既死,其子曹丕继位。”
“诸卿以为,朝廷当如何应对?”
话音未落,只见兵相太史慈大步出列,拱手道:
“陛下,曹操新丧,蜀地必然动荡。”
“臣请率精兵五万,入汉中直取成都。”
“此乃天赐良机,绝不可失!“
刘备尚未答言,鲁肃已出列谏道:
“不可!曹操虽死,然其宗室根基深厚。”
“其必委任夏侯惇、曹洪等镇守要地。”
“更兼司马懿在侧,此人智谋深远,颇有城府。”
“又因司马家族之事怀恨在心,必倾心竭力辅佐曹丕。”
“此时贸然进兵,恐难取胜。”
太史慈闻言,浓眉一竖:
“此言何谓!”
“不趁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待曹丕稳定局势,再想取蜀难矣!”
鲁肃则正色道:
“子义勇猛,然兵者国之大事也,岂可轻动?”
“曹操经营蜀地多年,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又有蜀道天险。”
“我军若孤军深入,粮草供给困难。”
“一旦受挫,进退维谷,悔之晚矣!”
“况古往今来,灭蜀本非易事。”
“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二人争执不下,刘备目光扫过群臣。
见荀攸立于文官之列,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有所想。
刘备遂问道,“公达可有高见?”
荀攸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
他也比历史上的自己活得要久。
按理说,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鲜少过问朝堂之事了。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与名望,只需要让自己平稳落地就可以了。
多说多错,万一犯了点儿什么错误。
只会使得自己声名扫地,晚节不保。
不过既然刘备问起,荀攸乃从容出列,拱手道:
“陛下,太史将军欲速战,鲁大夫主张谨慎。”
“……二者皆有道理。”
“然臣以为,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
“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
“令曹丕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
“哦?不知是哪五路?”
“公达可细细道来。”
荀攸展开手中地图,指点道:
“其一,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西凉羌族部落,见羌族酋长。”
“赂以金帛,令起西羌之兵,先从旱路取武都。”
“羌人悍勇,曹军必分兵抵御。”
“其二,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
“令起南蛮之兵,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以击西川之南。”
“蛮兵熟悉地形,可扰曹军后方。”
“其三,遣使入交州,命交趾太守士燮走西水,猛攻益州郡。”
(益州有益州郡)
“士燮久镇岭南,兵精粮足,必能牵制曹军部分兵力。”
“其四,差使至降将申仪处,令起上庸兵,西攻汉中。”
“申仪素有勇略,又熟悉汉中地形,可为我军前驱。”
“其五,命马超起关中之兵,会合凉州李严部。”
“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
“马超威震西凉,足可令曹军闻风丧胆。”
荀攸说完,拱手道:
“五路并进,共大兵十二万。”
“曹丕本非治世之主,手下倚仗不过司马懿耳。”
“其纵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刘备听罢,微微颔首,随即环视群臣。
“诸卿以为如何?”
这个提议刘备还是比较认可的。
因为不用起中原之兵,汉朝本土主要动用的就是雍凉兵马。
那个地区的兵马,本就是军费开支最大的地方。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不用白不用。
至于其他四路,都不需要刘备来承担粮草军费。
所以对汉军而言,打赢了当然最好。
打输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刘备颔首,正色道:
“既然诸位都没有意见,朕便照此意办理。”
“着令内阁即刻拟定章程,另密遣能言善辩之官四员为使。”
“分赴羌族、南蛮、交州、上庸。”
“另传旨马超,令其整备兵马。”
“与李严部会合,准备出阳平关。”
“……臣遵旨。”
众官齐声应喏。
朝议散后,雪下得更密了。
刘备未乘銮驾,只命两名内侍掌灯,独自踏雪往未央宫行去。
雪花落在他的眉睫上,很快融化成水珠。
洛阳的天气向来如此。
“传首相。”
刘备在未央宫坐定后,对侍立在侧的黄门侍郎道。
不多时,李翊匆匆而至。
他身着绛紫色朝服,腰间玉带微斜,显然刚从繁忙公务中抽身。
见刘备面色凝重,李翊整了整衣冠,恭敬行礼:
“臣李翊,参见陛下。”
刘备盯了他半晌,才道:
“子玉,今日朝议,你为何一言不发?”
“须知,卿为内阁首相,百官之首。”
“魏国发生如此大事,你却缄默不言,甚失朕望。”
李翊这才直起身来,却不急着辩解。
只是静静站着,任由窗外雪光映在他清瘦的面庞上。
他今年以及四十四岁。
一晃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二十多年了。
他早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
取而代之的,是鬓角已见霜白,眼角细纹如刀刻般深刻。
“……陛下。”
良久,李翊才缓缓开口。
“非是臣不欲言,实是臣拿不准该不该出兵魏国。”
刘备眉头紧锁,沉声道:
“卿乃朕之肱骨,算无遗策,智谋超群。”
“怎会拿不准?”
“陛下明鉴。”
李翊轻叹一声,“若论行军布阵,臣不如荀公达。”
“论审时度势,臣不及鲁子敬。”
“且近日臣忙于学政之事,对魏国局势确实了解不深。”
前两句谦辞,刘备就当是没听见。
显然李翊后面那句话才是他想说的重点。
那就是这段时间,李翊的精力一直忙于学政。
也就是改革察举制,为科举选官制铺路。
这耗费了李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所以他对外国之事已鲜少过问,也算是放权吧。
正如荀攸提出的五路大军伐蜀事宜。
在李翊看来,能不能成功不好说。
但不论成功与否,试一试不吃亏。
毕竟汉朝只动用了雍凉地区兵马,这本就是军支大头。
赢了就是赚,输了那也吃不了多少亏。
安心交给下面人去做就行了。
刘备神色稍霁,示意李翊坐下:
“那依爱卿之见,觉得公达这五路大军之策,能否成功?”
李翊坐在绣墩上,双手交迭置于膝前,沉吟道:
“难说。”
“哦?”刘备挑眉,“此话怎讲?”
“五路并进,看似周全,实则各路人马难以协调。”
李翊分析道,“羌族、南蛮虽勇,却难持久。”
“交州士燮素来首鼠两端,未必肯尽用全力。”
“上庸申仪新降未久,忠诚堪忧。”
“唯有马超一路可恃,然关中兵少,恐难独当大任。”
刘备若有所思地点头:
“……子玉所虑不无道理。”
“不过你方才说忙于学政,是何要事让你连军国大事都无暇顾及?”
提到此事,李翊眼中突然有了光彩:
“陛下容禀,臣近日正大兴学校、私塾。”
“又在与各大世家周旋改革选官制度之事。”
“朕记得你曾上奏过此事。”
刘备回忆道,“如今进展如何了?”
李翊无奈地苦笑一声,叹道:
“……阻力重重啊。”
“臣于去岁给举孝廉定了个新制。”
“每郡十个孝廉名额中,须有三个寒门子弟。”
“兼之此前规定所有孝廉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授官。”
“那些世家大族表面应承,背地里却阳奉阴违。”
“臣不能面面俱到,最近也是为着此事忙得焦头烂额。”
刘备闻言,眉头又皱了起来:
“竟有此事?”
“上月南阳郡举了十二个孝廉,全是世家子弟。”
“此不仅违反名制数量,还违背臣定下的新规。”
“下面回复说实在找不到寒门人才,目今我已派士元去南阳调查此事了。”
“济南郡倒是举了两个寒门,却是当地豪强的远亲。”
“家中田产比小世家还多。”
李翊说到这里,语气中带着几分压抑的怒意,又有几分无奈。
“更有甚者,公然宣称‘寒门无雅士’,拒绝推举寒门子弟。”
“放肆!!’
刘备拍案而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这些人是不是觉得朕太过仁厚,就敢不配合朕的首相推行新政?”
李翊连忙劝道:
“陛下息怒。”
“这些世家盘踞地方数百年,树大根深,一时难以撼动。”
“改革之事,急不得。”
强如光武帝刘秀,就搞一个度田制,清理世家的土地人口。
都差点儿阴沟里翻船,把汉家江山给丢了。
所以对于世家大族,李翊一直推行的温水煮青蛙的策略。
步子迈太大,就是下一个王莽。
凡事都需要缓缓来。
刘备停下脚步,凝视着李翊疲惫的面容,忽然叹道:
“子玉,你太辛苦了。”
说着,亲自为李翊斟了一杯热茶。
“改革选官制度确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朕知你心意。”
“寒门才俊埋没草野,实是国家之失。”
李翊双手接过茶盏,眼中闪过一丝疲倦。
“……陛下明鉴。”
“臣以为,治国之道,首在得人。”
“若选官之制不改,寒门才俊永无出头之日,朝廷终将被世家把持。”
“卿所言极是。”
刘备坐回龙椅,语气坚定,“不论如何,朕都会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
“若有世家胆敢阻挠新政,朕绝不轻饶!”
李翊起身,郑重行礼:
“臣谢陛下信任。”
“有陛下此言,臣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好了好了,”刘备摆手笑道,“你且说说,下一步打算如何推行新政?”
李翊重新坐下,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
“今年是章武六年。”
“时值新年,臣又拟定了《兴学令》。”
“欲在各郡县设立官学,招收寒门子弟。”
“又设‘明经科’考试,通过者可直接授官,绕过孝廉推举之制。”
“……嘶,绕过举孝廉,那些豪强能答应么?”
“况且设立官学耗费巨大,国库可支撑否?”
李翊早有准备,道:
“臣与内阁核算过,先从冀州、荆州富庶之地试行。”
“待见成效后再推广全国。”
“且各郡县原有学舍可加以修缮利用,不必全部新建。”
李翊依然是采取温和的手段。
知道你世家会反对,那我缩减规模,减少名额总行了吧?
难道你们这些手握土地、人口的世家豪强们,连这点面子都不给朝廷吗!
总之,李翊就是在给世家们投下慢性毒药。
等到他们毒发身亡那一天,就是李翊贯行自己新政的那天。
“此外,臣以为应该在各州设立‘劝学官’,专司督导学业。”
“这也是为了鼓励寒门子弟入学求仕。”
君臣二人又详谈良久。
直至宫灯将尽,内侍来添油,刘备才惊觉时辰已晚。
“时候不早了,子玉且回去歇息吧。”
刘备关切道,“朕观你面色不佳,切莫太过劳累。”
李翊起身告辞:
“臣告退。”
“陛下也请保重龙体。”
……
章武六年,夏。
成都城内暑气蒸腾。
魏王曹丕自继位以来,大兴土木,扩建宫室,欲显新朝气象。
这一日,他正在新修的文昌殿内与近臣议事。
忽见殿外侍卫仓皇奔入,跪地急报:
“大王!边关急报!”
“齐国刘备调集五路大军,分进合击,欲取西川。”
曹丕闻言,手中葡萄串“啪”的一声落地,落成数粒在地。
他猛然起身,厉声道:
“细细报来!”
那侍卫额头沁汗,声音微颤:
“第一路,马超起关中兵,汇合凉州李严部,直取阳平关。”
“第二路,乃降将申仪,起上庸兵,进犯汉中。”
“第三路,交州士燮,起岭南兵,走西水,攻益州郡。”
“第四路,蛮王孟获,起南蛮之兵,犯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第五路,西羌羌王,起羌兵,犯西平关!”
“五路大军,来势汹汹!”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曹丕面色骤变,跌坐于王座之上,半晌无言。
俄顷,曹丕急召文武百官入宫议事。
不多时,众臣齐聚文昌殿,人人面带忧色。
曹丕环视群臣,沉声道:
“……诸位爱卿。”
“刘备五路伐我,诸位有何良策?”
话音未落,彭羕出列,拱手道:
“大王,刘备势大,五路并进,我军难以兼顾。”
“不如遣使求和,暂避锋芒。”
“待其退兵,再图后计。”
此言一出,益州派官员纷纷附和:
“彭公所言极是!”
“刘备兵锋正盛,若强行抵抗,恐生灵涂炭!”
显然,面对汉朝的五路大军,蜀地官员都有些慌了神。
他们并不认为魏国有能力同时分兵拒敌五路军马。
“荒谬!”
一声怒喝如雷霆炸响,众人侧目。
只见大将军夏侯惇独目圆睁,须发皆张,厉声叱道:
“尔等受先王厚重,如今大敌当前,不思报国。”
“反欲屈膝降贼,岂非贪生怕死之辈?”
夏侯惇说的是实话,曹操对不起很多人,但并没有对不起本地豪族。
基本上是默许了他们兼并土地,大肆敛财。
只是没想到,大敌当前,一个个竟成了那贪生怕死之辈。
彭羕面色微变,但仍强辩道:
“夏侯将军,非是我等惧战,实乃敌众我寡。”
“若贸然迎击,恐难保全社稷!”
曹丕心中亦惧刘备势大,但若就此投降,岂不拱手送出曹魏江山?
那他才刚刚上位,屁股都还没坐热呢。
他眉头紧锁,犹豫不决。
就在此时,殿角一人冷然开口:
“凡主降者,皆可推出斩首!”
众人一惊,循声望去。
只见太尉司马懿立于阶下,面色阴沉如铁,眼中寒光凛冽。
曹丕见司马懿出言,心中稍定,连忙问道:
“仲达有何高见?”
司马懿缓步上前,拱手道:”
“大王勿忧。”
“任他齐国几路来,我等只管一路去。”
“刘备虽五路来攻,然其军各有所弊——”
“马超虽勇,然关中兵少,不足为惧。”
“申仪新降,军心未固。”
“士燮远在交州,行军迟缓。”
“孟获蛮兵虽众,然皆乌合之众,难成气候。”
“羌兵悍勇,却无攻城之能。”
“五路看似势大,实则各怀异心,我军只需分兵据守。”
“待其自乱,再择机反击,必可破之!”
“仲达,”曹丕沉声道,“虽然如此,那也是五路大军压境。”
“今众议纷纭,卿既表决议,可有良策?”
司马懿缓步出列,拱手一礼,眸中精光内敛,缓缓道:
“大王勿忧。”
“臣已有定计,可使五路大军,不战自退。”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暗思五路大军来势汹汹,岂是轻易可退?
司马懿却淡然一笑:
“诸公皆不晓兵法之妙。”
“兵者,诡道也,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
曹丕倾身向前,急道:
“仲达可速速为孤道来!”
司马懿从容不迫,伸出一指:
“其一,西羌王引兵犯西平关。”
“羌人重利轻义,只需遣使携蜀锦百匹、黄金千两,贿其退兵。”
“则此一路不足忧矣。“
曹丕眉头皱起,沉吟道:
“若羌人贪得无厌,反复无常,如何是好?”
司马懿微微一笑:
“羌人虽贪,然其部族林立,互不相服。”
“只需厚赂其王,再密遣细作散布流言。”
“称其余部落欲夺其位,彼必不敢久留边境。”
曹丕颔首:
“善!即刻遣使前往。”
“其二。”
司马懿再伸二指,接着说道:
“南蛮孟获兵犯四郡。”
“蛮兵勇而无谋,可令邓艾领轻骑三千。”
“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
“孟获性多疑,若见我军行踪飘忽,必不敢轻进。”
曹丕思索片刻,道:
“邓艾年轻,恐难当此大任。”
司马懿淡然道:
“邓艾虽然年少,然深谙兵法,更兼熟知地形地利。”
“正适宜南境作战。”
“况先王殁后,随先王开创基业的将军先后战死老去。”
“总得让年轻人顶上来。”
言外之意,司马懿是希望曹丕能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培养培养他们。
“臣愿以性命担保,此计必成。”
司马懿本人还是很欣赏邓艾的,力向曹丕推荐。
曹丕遂拍案道:
“好!那便依仲达之言,令邓艾即刻出兵!”
司马懿三指轻抬:
“其三,申仪引上庸兵犯汉中。”
“此人反复无常,与宜都太守孟达有旧。”
“可令孟达作书一封,遣心腹送与申仪,言明利害。”
“申仪见书,必推病不出,以慢军心。”
曹丕眼中精光一闪:
“孟达可信否?”
“我父在时,此人在宜都便有拥兵自重之嫌。”
“先父一直想要讨之,皆因蜀地未宁而罢休。”
“今欲用他,不知是否可信。”
司马懿低声道:
“孟达乃识时务者,岂敢违逆大王?”
“今其虎踞东川,左右逢源,必不敢轻背大王。”
“且申仪若退,孟达亦有大功,彼必尽心。”
曹丕迟疑半晌,旋即沉声道:
“好!立刻命孟达作书,使之退申仪之兵。”
司马懿四指微扬:
“其四,马超兵犯阳平关。”
“此地险峻,只需令蒋济坚守不战。”
“马超久攻不下,关中粮草又转运艰难,不久自退矣。”
夏侯惇皱眉道:
“马超骁勇,若强攻关隘,恐蒋济难以久持。”
司马懿淡淡道:
“马超虽勇,然其军远征,利在速战。”
“若拖延时日,其军心必散。”
“且——”
他目光一冷,“马超与凉州人素有嫌隙。”
“若羌兵先退,其侧翼空虚,更不敢久留。”
“大王若仍恐不能全保,可再密调乐进、王平二将。”
“各引兵五千,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
“此调遣不可经成都,以免蜀中细作察觉。”
曹丕点了点头,道:
“仲达思虑周详,孤心甚慰!!”
司马懿最后道:
“至于交州士燮一路,彼本不愿卷入中原之争。”
“只是碍于刘备之命,不敢不动耳。”
“臣可亲笔作书,遣使送往交趾,以利害说之。”
“若四路兵退,士燮必不敢独进。”
曹丕大喜,起身赞道:
“仲达之才,虽张良、陈平不能及也!”
司马懿躬身一礼,眸中深不可测:
“臣不过尽忠王事,不敢当大王盛赞。”
命令既下,各部按部就班,依令行事。
宜都太守孟达得曹丕令,乃以老友身份给申仪写信。
即刻发往上庸。
其书略曰:
“仪兄台鉴:”
“别来经年,忽闻兄领兵出征,弟心甚忧。”
“齐军杀兄之仇未报,今反为其前驱,此非忠义之道也。”
“朝廷之所以留兄在上庸,不过因兄尚有数千宗族部曲耳。”
“今驱兄为先锋,实欲借刀杀人。”
“待兄部曲损耗殆尽,便是鸟尽弓藏之时。”
“为兄计,当缓兵自重,保全实力,方能在乱世立足。”
申仪得孟达书,果然心生疑虑,不敢轻易进兵。
只教军马缓慢行军,佯作对汉中发起攻势。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修书一封,发往交趾郡。
送给交趾太守士燮。
其书略曰:
“交趾太守士公亲启:”
“懿顿首再拜,谨致书于交州明公座前。”
“久闻府君德高望重,坐镇南疆,威服百越。”
“使交州百姓安居乐业,商旅络绎不绝,实乃岭南之福也。”
“然懿近日听闻一事,甚为府君不平——”
“朝廷竟遣诸葛亮为交州刺史,又设市舶司,夺府君之利权。”
“此非过河拆桥乎?”
“府君经营交州数十载,士民归心,海内咸服。”
“交州之安,非府君之功而谁?”
“然朝廷不念旧德,反使诸葛孔明南下。”
“名为下调,实为分权。”
“更设番港,夺府君海上贸易之利。”
“此非步步紧逼,欲使府君束手就擒乎?”
“懿素闻府君仁厚,不愿交州百姓陷于战火。”
“故虽受刘备之命,不得不勉强进兵。”
“然府君年已耄耋高龄,本当颐养天年。”
“朝廷却令府君远征千里,为其刘氏流血拼命,此岂仁者所为乎?”
“刘备自诩汉室宗亲,却对保全岭南数十年的功臣如此刻薄。”
“既要夺权,又要驱驰,天下岂有此理?”
“常言道,智者不为他人所用,勇者不为他人所驱。”
“府君聪明一世,岂可于此时受人摆布?”
“若府君暂缓进兵,观望局势。”
“懿可担保魏国绝不犯交州寸土。”
“待他日天下大势明朗,府君仍可安享交州之权柄。”
“何必为他人作嫁衣裳。”
“愿府君三思。”
“魏太尉司马懿顿首再拜。”
士燮读完此信,沉吟良久。
最终长叹一声,对左右道:
“司马懿所言,虽为离间,却也不无道理。”
“老夫只愿保全交州,本不欲使岭南之民深陷战火。”
“今日进兵,乃形势所迫耳,诚非老夫本意。”
“魏既有讲和之意,老夫又何必继续听候调令?”
于是,数日后。
交州军果然放缓进军,仅作象征性调动,不再全力北上。
……
交州,苍梧郡。
盛夏的岭南湿热难耐,刺史府内。
诸葛亮轻摇羽扇,案前摊开数份军报。
窗外蝉鸣聒噪,却掩不住他眉宇间的一丝凝重。
长史张紘手持一封新到的文书,快步走入堂内,拱手道:
“使君,朝廷急报——”
“陛下已发五路大军伐魏,马超、申仪、孟获、羌族。”
“还有我交州皆在调遣之列。”
诸葛亮接过文书,目光如电,迅速扫过。
随即轻叹一声:
“……唉,此番进军,恐徒劳无功。”
张紘一怔,忙问:
“使君何出此言?”
“五路并进,声势浩大。”
“魏国新丧曹操,正当趁势取之。”
诸葛亮摇头,羽扇轻点案上地图,为张紘讲解道:
“五路大军,看似势大,实则各有弊端。”
“其一,马超关中军虽勇,然粮草转运艰难,久战必疲。”
“其二,羌人重利轻义,稍贿即退。”
“其三,申仪反复无常,岂肯为朝廷死战?”
“其四,孟获有勇无谋,易中疑兵之计。”
说到此处,诸葛亮目光落在交州一带,微微一笑:
“至于我交州这一路……”
“士燮经营岭南数十载,老谋深算。”
“最擅立生之术。”
“朝廷令他出兵,他不过虚应故事,岂肯真为我主流血流汗?”
张紘皱眉,沉声道:
“若如此,五路大军岂非形同虚设?”
诸葛亮轻摇羽扇:
“……然也。”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曹操虽死,魏国仍有能人。”
“司马懿、程昱、曹洪等非庸碌之辈。”
“既能看破此局,必有应对之策。”
张紘沉吟片刻,又问:
“既知五路难成,朝廷为何仍要劳师动众?岂非徒耗钱粮?”
诸葛亮眸光深邃,慨叹道:
“此乃政治威慑耳。”
“魏国新君初立,朝局未稳,陛下欲以五路大军震慑之。”
“若魏人畏怯自乱,则我军可乘虚而入。”
“若其不惧,亦无大损。”
“何乐不为?”
他顿了顿,又道:
“况且,借此机会,朝廷亦可试探各方势力——”
“此战纵败,亦能看清天下棋局,未必便是坏事。“
张紘恍然,击掌叹道:
“原来如此!难怪李相爷不反对进军。”
提到李翊,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敬慕。
“李相爷乃当世奇才,行事看似随意,实则步步为营。”
“他从不犯错,若我等觉其有误,必是我等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张紘久在岭南,鲜少涉及中原事。
“使君与李相共事多年,可知其用人之道?”
诸葛亮微微一笑:
“李相用人,首重‘可控’。”
“譬如马超,勇则勇矣,然性如烈火。”
“故令其出关中,胜则拓土,败亦无损根本。”
“申仪反复,便任其攻汉中,成则立功,败则自落把柄于朝廷耳。”
“至于士燮……”
他羽扇一停,意味深长道:
“许是李相早知士燮不会全力出兵,却仍令其北上,不过是想要他表态罢了……”
正说话间,忽有亲兵来报:
“使君,交趾太守士燮遣使求见!”
诸葛亮与张紘对视一眼,笑道:
“果然来了。”
须臾,
一名士家心腹入内,恭敬行礼后,呈上一封密信。
“我家主公命小人面呈使君,言交州军已按朝廷之命北上。”
“然岭南瘴疠横行,行军迟缓。”
“恐延误战机,特请使君代为周旋。”
诸葛亮展开信笺,扫过内容,心中了然。
士燮这是要“摆烂”到底了。
他不动声色,温言道:
“回复士公,就说本官已知晓,必如实上奏朝廷。”
待使者退下,张紘低声道:
“士燮果然敷衍了事。”
诸葛亮轻叹:
“……老狐狸终究是老狐狸。”
“不过这样也好,交州少动干戈,百姓免遭战火。”
他顿了顿,转头看向张紘。
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地笑容。
“不过亮身为交州刺史,理应为朝廷分忧。”
“使君想做什么?”
诸葛亮望着案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香甜水果,微微笑道:
“听说魏主曹丕,喜欢吃糖?”
……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