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世子稳重点 > 第八百三十七章 册封大赦

第八百三十七章 册封大赦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太史局测算了黄道吉日,皇帝登基宜在五日后。

    说实话,赵孝骞也不知道太史局这群货掐算的日子是真有依据,还是纯粹糊弄人。

    自赵煦驾崩后,大宋官家的位置已经空悬很久了,各地民心不稳,对国家来说不是好事。

    太史局约莫也承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于是随便定了个日子,假装是黄道吉日。

    毕竟在这种装神弄鬼的专业领域,太史局说啥就是啥,旁人若要反驳,你的专业知识至少要碾压他们,什么夜观星象,文王卜卦,梅花易数等等。

    五天时间,不长也不短,赵孝骞不着急,他有自己的节奏。

    政事堂内。

    太后坐在首位,赵孝骞忝陪侧座,章惇和一干宰相副宰相坐在末座。

    今日是小型朝会,意思就是有资格参与朝会的人不多,太后,未来的皇帝,以及宰相们。

    议题是定年号。

    每个新皇帝登基,是必须要换年号的,它代表着新的气象,以及把这个时代烙上独属皇帝的印记,让年号和皇帝本人深度捆绑,既便于民间不识字的百姓铭记,也便于史官记录历史。

    当初赵佶差点登基,他的年号都已被定下,叫“建中靖国”。

    “建中靖国”的意思,是有深刻含义的。

    它代表着君臣的理想,意思是收复江山,完成大宋一统。

    这就是所谓“靖国”的意思,毕竟如今的大宋锋芒正盛,军事力量空前强大,灭亡辽夏并不难,达到“靖国”的目的,并非痴人说梦,是真有可能在几年内实现的。

    定下这个年号的时候,大约君臣们都忘了,他们摘的是赵孝骞种下的果子。

    四个字的年号很少见,也不知当时的朝臣们是怎么想的,赵孝骞并不喜欢,不过当时他正处于蛰伏时期,正在暗戳戳搞事情,年号的事他懒得过问,反正最后都会被废除的。

    如今赵佶倒了,人被宗正寺圈禁,大理寺和御史台正忙着搜集锁定他的罪行证据,过不了多久,赵佶就会被流放岭南。

    当然,他有没有命走到岭南,那就要看他的运气了。

    赵佶倒了,当初定下的年号自然是不能用的,太晦气。

    于是今日太后和赵孝骞召集几位重臣,重新商议年号。

    政事堂内有点吵,大家的意见都不统一,各人都有各自的意见,而且引经据典,头头是道。

    赵孝骞被吵得脑仁疼,不禁伸手按揉自己的太阳穴。

    年号,屁大个事儿,你们不能商量好了再请我来吗?我负责盖章就是了。

    坐在主位上的向太后见赵孝骞一脸不耐,不由笑道:“成王耐心点,年号是大事,必须慎之又慎,总要有个切实且合适的说法,才能颁告天下,不会被天下的官员士子诟病,无损皇帝和朝廷的威严。”

    向太后现在对赵孝骞仍称呼“成王”。

    这是规矩。

    只要没完成登基大典,赵孝骞就只能是成王,这个时候称呼官家,那叫“僭越”,是不合礼制的,回头御史们那一张张喷粪的嘴……

    太后对赵孝骞说话的语气很温和,带着几分慈爱宠溺的味道。

    赵孝骞眼皮猛地跳了几下。

    这女人该不会真想当我后妈吧?

    你是被我爹强上的啊,你是受害者啊,你应该去开封府告他啊,怎么好像还认命了呢?

    心里在吐槽,但赵孝骞还是堆起一脸假笑道:“太后说得是,是我不稳重了,诸公请继续说,我认真听着呢。”

    章惇捋须微笑,这次帮赵孝骞争夺皇位成功,赵孝骞如愿了,章惇和新党也是受益者,今日坐在这里的都是胜利者。

    “不知成王殿下可有好主意?若有合适的年号,殿下不妨提出来,我等共同参详如何?”

    赵孝骞的文才是得到满朝文武肯定和赞誉的,毕竟“赵半阙”的名号至今仍然响彻大宋各地,他的诗词篇章被大宋的文人士子广为传唱。

    章惇让赵孝骞主动提个年号,其实是在捧抬他,让这位未来的官家在朝堂上树立名望,以便将来统驭群臣。

    赵孝骞眨了眨眼:“子厚先生真要我说?”

    身份变了,称呼也要变了,以前赵孝骞称章惇为“章相公”,现在称他为“子厚先生”,皇帝事宰相以师礼,也是做给朝堂文武官员看的,表现出一种君圣臣贤的良好政治氛围。

    章惇捋须笑道:“殿下文治武功皆是世间翘楚,让殿下提出年号,再合适不过了。”

    赵孝骞点了点头,沉声道:“以我之意,年号不如叫‘靖康’,太后和诸公以为如何?”

    众人一怔,然后开始冥思苦想这两个字的出处和意义。

    赵孝骞主动道:“‘靖’者,出自《诗经》,曰‘日靖四方’,‘康’者,出自《尚书》,曰‘永康兆民’,二者合一,‘靖康’者,意喻四方安宁,百姓富足安康,吉也。”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众人交头接耳窃窃议论几句后,纷纷点头赞同。

    章惇捋须笑道:“不愧是名满天下的‘赵半阙’,果真出口成章,有经有典,意喻深远,上上大吉,太后,诸公,不知成王殿下所提‘靖康’年号,各位意下如何?”

    太后欣然颔首,表示赞同。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第一时间送上逢迎赞誉之辞。

    赵孝骞保持微笑,但笑容里有几分苦涩的味道。

    作为千年后的后人,“靖康”二字他再熟悉不过了。

    为何非要取这个年号?

    那是因为赵孝骞希望原本应该发生的事情改变轨迹,在他的治下,历史上的靖康之耻永远不会发生,大宋的悲惨命运也将被改写。

    这段真实的历史,随着他的意外到来,而生生被抹去痕迹。

    有生之年,他要用“靖康”二字,一雪前世历史书里的耻辱。

    如果史书上仍然还有“靖康之耻”这四个字,那么必然是宋军攻城掠地,灭亡辽夏,对辽夏两国来说,他们遭受的便是“靖康之耻”。

    这个年号,就当是赵孝骞登基前发下的宏愿,他要洗刷华夏历史上悲惨痛苦的耻辱,把这些耻辱加诸到敌人身上。

    政事堂内的气氛非常融洽,赵孝骞是即将登基的新君,太后和群臣都很给面子,再说“靖康”这个年号引经据典,确实有深远寓意。

    于是赵孝骞的提议全数通过。

    太后端坐主位,凤仪威严地道:“诸公若无异议,那么从下月起,大宋改元‘靖康’,今年六月初一,便是靖康元年,诸位意下如何?”

    章惇和群臣纷纷赞同。

    太后点头道:“既如此,政事堂便将新年号颁告天下,大宋各地官府,各级官员,一应上下来往奏疏公文书函等,从六月初一始,皆以‘靖康元年’落款,天下咸使闻之,遵之。”

    年号的事商议完毕,接下来还要商议登基后的册封以及大赦天下等事宜。

    新君即位后,册封功臣和嫔妃是必走的流程,已经相当于一种礼制,大赦天下也是。

    册封嫔妃的事,没什么争议。

    赵孝骞的后宫拢共六个女人,若是算上那位辽国成安公主耶律南仙,那就是七个。

    至于汴京城里与他暧昧不清的李清照,赵孝骞下意识将她忽略了。

    八字没一撇的事儿,莫名其妙给李清照封个嫔妃,把她拽进后宫来,且不说李清照是啥心情,单说他爹李格非,得懵逼大半年。

    而赵孝骞的女人,正宫皇后毫无悬念便是狄莹。

    狄家意外出了个皇后,她家祖坟这下可不止是冒青烟,简直炸坟了。

    其次是后宫的四大妃,四妃的封号也要按礼制,分别以“贵,淑,德,贤”四字命名。

    在赵孝骞心里,贵妃只能是袅袅,倒也不是对她多偏爱,谁叫她给自己生了唯一的男娃呢,“母凭子贵”这四个字,是有一定道理的。

    剩下的淑妃,德妃,贤妃等名号,就随机分配吧,如果不够的话,还有低一级的惠妃,丽妃等等。

    别的皇帝后宫三千佳丽,赵孝骞却只有七个,莫名觉得自己一生很专情是怎么回事……

    当然,向太后仍然是铁打的太后,位置纹丝不动,这是当初与太后约定的条件,更何况活爹跟太后那啥……

    赵孝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冯氏,他有心把向太后升为太皇太后,母亲冯氏尊为太后。

    现在最麻烦的是礼制不合,而且赵颢与冯氏早年已和离,理论上冯氏是不能被尊封的。

    这件事只能压后,一切等灭了辽夏后再说,那时的赵孝骞,在大宋朝野的声望已至巅峰,他说的话没人敢反对,尊冯氏为太后自然便顺理成章了。

    后宫的事没有争议,轻松便决定了,在座的都是外臣,自然不好掺和皇帝的家事,你爱咋咋。

    但是关于册封功臣一事,赵孝骞与群臣发生了一些争议。

    章惇已经准备好了册封的名单,名单上全都是新党官员,而且都是章惇的铁杆亲信。

    这份名单,都是要册封晋升的。

    赵孝骞看着上面密密麻麻数十人的名字和官职,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册封功臣是登基大典的流程,是必须要走的过场。

    但重点不是“册封”,而是“功臣”。

    章惇拿出来的名单里,为赵孝骞夺位立下功劳的人有几个?

    说句不好听的,这些人皆是“朋党”。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