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1325章 历史的惯性(4k)

第1325章 历史的惯性(4k)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作为全国科技院的大拿们,他们想要见到高振东的难度自然不高,而且是在三分厂见到。

    就在他们组团的当天,就在三分厂见到了高振东。

    除了数理化学部的主任之外,其他同志其实在这之前并没有见过高振东,因为他甚至缺席了增补委员的仪式。这也让其他同志对这位当时连年龄都没有的同志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等到见到本人的时候,大家大概能猜出来一点点到底是为什么了,就仅仅看年龄,就知道其中必有蹊跷。

    三十左右的军级干部见多了,但是三十左右的科学委员可真不多。

    不过这些同志也就是惊讶了一下,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于那篇论文的好奇和急切远超高振东这个人。

    鸡蛋好吃就行,下蛋的鸡长什么样无所谓。

    对于他们的到来,高振东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换他如果看见谁说通信系统的最大误码率比50%还高,他也得去亲眼看看,如果谁说误码率达到100%而且还实现了,他会直接过去把人家供起来,每天晨昏定省。

    “振东同志啊,那个那个石墨二维材料……”说到这里的时候,科技院的同志们都还有些感到不真实。

    1934年,朗道提出“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无法稳定存在”的理论猜想,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凝聚态物理的东西,想要证伪可能相对容易,但是想要证明一个论断,有时候比数学还难,因为数学还能通过严谨的证明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物理这东西你永远想象不到真实世界到底能给你整出个什么幺蛾子来。

    虽然还没实证,但是大家觉得这话靠谱。

    所以同志们都觉得有些不真实。可别小看他们这种反应,就连这种“不真实”,都是一般人没法感觉到的。就好像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绝大部分数学难题的题目一样。

    早有准备的高振东点点头:“这事儿啊,我这里准备好了,来来来,我们去看看。”

    见高振东这里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同志们反倒觉得这事儿多半是靠谱的。说实话,对于高振东,他们多半是只知道一些成果,但是对他本人的情况是并不太了解的,不过仅仅是知道的这些成果,就已经足够建立起对他的足够的信心。

    现在一看他这气度,嗯,没跑了,看来没问题。

    想要从头开始撕胶带直到整个流程跑完,那是基本上不可能了,撕胶带也就罢了,后面那套验证方案跑下来,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完的。

    但是已经搞好的东西,却是能给同志们看的,这就少了很多需要花时间的环节。同志们也不会去怀疑在这种事情上,高振东还要搞什么小动作,那不至于,都是这个级别上的人了。

    看着三分厂技术处的同志们拿着已经搞好的样本,一点一点的验证下来,同志们的神色越来越激动,看来真的有门儿!

    “看起来,真的只有单个碳原子那么厚!”0.4nm的厚度,比单个碳原子的直径是要大一些的,但是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众所周知,物理这东西,是有个误差的。

    而且碳原子的直径是个理论直径,当尺度到了这个级别的时候,很多东西和宏观是大不相同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会对碳原子的直径产生影响。

    可以说,这个数据,非常好的证明,高委员手上这个东西,就是一种二维材料。

    “真的成功了!你创造了奇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宣传口的同志们很喜欢用“奇迹”这个词来给我们的一些单个方向上的突破打标签。

    没别的原因,主要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做到这些事情,是真的奇迹。

    薄弱的基础,稀缺的人员,匮乏的资金等等这一切,都是同志们在仅有的这一点点突破上的一个个拦路虎,能过关斩将将做出突破,说是一声奇迹并不为过。

    只是后来这个词被用得有些烂了,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对,这一点我们很肯定。如果各位同志有兴趣,我们可以提供高定向石墨和相关材料,并且开放试验室设备,请同志们在我们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高委员很有信心,格局也很大啊。

    “别急别急,这东西到底叫什么名字?”数理化学部的主任觉得“碳基二维晶体材料”这个名字实在是有些啰嗦,不够朗朗上口,高委员作为发明者,总有个想法吧?

    没想到高振东却是摇了摇头:“这东西在我们这里就是这个名字,没别的……”

    倒不是高振东不想起名字,毕竟这东西的名字是现成的,石墨烯。

    但是高振东对这个名字有些过敏,听着有点心烦,他下意识的不想用这个名字。

    石墨烯、纳米材料、量子效应……天知道上辈子那些商家们,到底糟蹋了多少好名词,尤其是那帮骗老头老太退休金的,简直逆天。

    搞得高振东一听这些名词,下意识就会觉得“这东西是假货”,哪怕是后来有真货出来了,他还是这个想法。

    “啊?这也太技术了……”对于高振东的回答,数理化学部的同志们都有几分惊讶,能为一种颠覆性的新材料命名,对于搞这行的同志们来说,那得是多大的诱惑啊,偏偏这位同志居然不屑一顾。

    暴殄天物!暴殄天物啊!

    然而真正考验他们神经的是高振东的下一句话。

    “说实话,这东西我也是突发奇想搞一搞的,想要起名字还真没那么深厚的功底,我怕我起出来的名字不够好。要不……在座的各位都是前辈,在这条路上耕耘日久的,你们来起一个吧。”

    他这个话其实是实话,要不然他也不会除了“石墨烯”,就想不出别的更贴切的名字了。

    别小看起名字这个事情,学过有机化学的同志都知道,给有机化合物起名字,或者倒过来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名字画出结构式,是有机化学的基础考点之一,如果上课不够认真,栽在上面的同志也不在少数。

    还别说,石墨烯这个东西虽然是凝聚态物理的产物,但是它的名字还真的来自有机化学。

    但是他说的事实归事实,同志们听着是真的有点麻,想上去搞他三拳两脚的冲动油然而生。

    在座的同志可都是这个领域的资深大牛了,按说什么离谱的事情都见过,但是高振东这话过于离谱。

    什么突发奇想?你这一整套的制备和验证方案弄下来,别说突发奇想临时起意,就算是正经研究这个的同志,都不见得能搞得清楚。

    不对,不是不见得,是根本想不到!毕竟朗道的理论还搁那儿呢,谁有兴趣在一条必死的道路上瞎特么折腾。

    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也许他真的只是门外汉的灵光一闪,毕竟入了这个门的压根就不会想到还有这么一条路子。

    但这就更难绷!

    同志们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看来,我们还是不能对经典理论太过盲从啊,尤其是一些难以实证的理论,不能因为有权威结论在那里,就贸然放弃。”学部主任感叹道。

    如果这里的同志是普通的科研人员,高振东大概率会劝说尽量还是在已有理论框架内去做事情,主要是这种思路,很容易浪费一切资源之后还一事无成,包括研究人员自己的精力、寿命、健康。

    但是这里的同志可都是站在国内最顶端的,带领着大家进行科学上的突破和颠覆这种事情本来就是他们的重要工作方向之一,所以高振东并没有多说什么。

    学部主任说到这里,才意识到刚才高振东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把冠名的荣誉,送给自己这帮人了?

    几位同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嗨,这怎么好意思呢。

    一边嘴上说着不好意思,一个个的一边在脑袋里开足马力,绞尽脑汁,务必要为振东同志这个颠覆性的材料起一个配得上的好名字。

    看来“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这句话的含金量,果然很高。

    “这是石墨晶体,那石墨两字是不能少的。”

    “嗯,石墨二维晶体?”

    “那不行那不行,这名字和论文里那个有什么区别,同样又臭……有凑字数的感觉。”好悬才把“又长”两字儿吞回去的这位同志,一边找补一边有些心虚的瞟了高振东一眼。

    还好,振东同志依然是云淡风轻,毫不在意。

    高振东倒不是没听出来,主要是他觉得人家的判断是对的,科学委员看事情真准!

    “那最好是三个字,琅琅上口,言简意赅最好。就好像有机化学里,我觉得最美的名字就是‘冠醚’,能到那个级别那是最好的。”

    冠醚,一类有机化合物,因为结构都像是一顶皇冠,故而得名。

    高振东这个半吊子虽然在化学方面有不少东西,但是他真不知道冠醚是个什么东西,但是这不妨碍他跟南郭先生似的,跟着大家一起点头。

    抄之大者,为国为民,高振东滥竽充数充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但是事情的走向,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嗯,有道理有道理……诶,刚才你说什么?”另外一位同志突然想起了什么。

    “我说能到冠醚那样名字的意境是最好的。”

    “不是,上一句。”

    “我说有机化学……”

    问起这个问题的同志一拍大腿:“对,就是这个!有机化学!同志们,你们看这个单层结构的每一个单元格,像是什么?”

    高振东顿感不妙!但是已经把命名权送出去的他又没法再说什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事件再次回到历史的惯性轨道上。

    “有点像烯烃类的平面结构!”

    “对了,所以啊,我们借用一下有机化学的概念,就把这个东西命名为‘石墨烯’,大家看怎么样?”

    高振东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淦,千算万算,还是没算到同志们的灵机一动又把脱缰的野马一脚给踹回历史的原本轨迹上去了。

    他想什么不重要,在场的同志们却是越想越觉得妙。

    “妙啊!石墨烯!来源、结构,都有了。”

    “朗朗上口,易读易记,而且特色鲜明。”

    “嗯,我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就它了就它了。”

    “振东同志啊,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高振东一边佩服同志们的敏锐,一边感叹好的命名总是趋同的,同时还露出一个笑容。

    “好!就这个!”

    他还能说什么?他也没本事起个更好的啊。

    大家兴高采烈的把这个名字记下来,唯一奇怪的就是振东同志脸上那笑容,怎么感觉跟吞了苍蝇似的。

    “振东同志,回头我帮你把这个名字改到论文里去哈。对了,这个论文,是要公开发表?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自然是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成果让世界看见,更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是另外一方面,保密的事情也不能不考虑。

    高振东摇摇头:“防工委那边打过招呼的,没有问题,我分析过,他们也认可,至于原因,我们回头再说。”

    他既然这么说,其他同志自然就不再有担忧,高振东和防工委的关系,他们还是很清楚的,这位年轻同志这么神秘,有九成的原因就在防工委身上。

    “那你的建议,是发表到什么杂志上?国内的是不建议的,客观的说,以国内的现状,对这篇文章的学术价值评价是有些不利的。”同志们很是实事求是,争那点儿虚名没有用,客观评价、认清现实、知耻后勇、奋起直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科学、自然,就这两家了。”高振东淡定自若,一点没有担忧的意思。

    说到这个,学部主任才想起一件事情来,面前这位年轻人,可是已经在《科学》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关于航天通信中背景噪声的研究》的文章的。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