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
新帝即位。先后拨出二百万两白银犒军。徐光启一直忧心的军饷终于的到解决。不过建奴连续叩边。辽东局势紧张。延绥兵、浙兵。以及秦邦屏的石柱土司兵都被抽调前往。徐光启只能从各处选拔四千新兵进行操练。包括李彦操练的五百兵。
李彦对于练兵也完全是尝试。他看了这个时代能见到的戚继光的《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结合对后世军队的一些认识。提炼出一套简单的练兵方式。
李营的操练首先是队列。前七天都是高强度的队列训练。包括排队、行进与跑步。要求士兵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整齐的队列。
对于明军中复杂的战阵。李彦开始只训练一种。那就是长枪阵。战技也只单练一种。那就是长枪刺杀。
虽然戚继光的书中对练兵、作战、战技等有很多总结。也曾练出一支强兵。不过他的方法太过复杂。李彦自己都掌握不来。更别提那些招募来的流民。只能用更加简单的方法。“单恋一枝花”。以求做到最强。
在之前的校场比武。以及稍后为了筹集粮饷而搞的比武中。李彦这种长枪阵确实暴露出很多问题。延绥骑兵的冲击、石柱土兵的灵活牵扯。都能使长枪阵发生混乱。
但长枪阵也有很多优点。在正面冲击时。不过是骑兵还是山的步兵。即便是能赢的胜利。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长枪如林、不动如山。这是徐光启看过多次比武以后。对李营新兵的评价。作为一支新兵。这已经是极为不易的评价。
不过。徐光启对这种长枪阵并不看好。他欣赏的是李营纪律的严明、队列的整齐。徐光启认为有此为基础。就可以练出一支强兵。
朱常洛即位以后。徐光启的练兵工作终于能更好的进行。他这次从军器局领来了两千支噜密铳。并发给李营三百支。
噜密铳是一种长六尺多。重七斤左右的火绳枪。有准星和照门。与李彦理解的火绳枪是用人手点燃火绳射击不同。所谓的火绳是安装在枪机上。可以预先点燃。并缓慢燃烧。在射击时。扳动枪机。使的火绳下落。便能点燃火药进行射击。而火绳则可以连续使用。
每根噜密铳配一个装发射药的火药罐、一个装发药的发药罐。以及四根点火用的慢燃火绳。还有压实火药用的搠杖和铅弹等。
噜密铳采用前装火药与弹丸。这就决定了装弹与射击的速度不会很快。慢燃火绳虽然可以连续射击。但极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一旦碰上阴雨。肯定无法射击。
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噜密铳的铳尾还有钢制刀刃。可以当做马刀使用。据说这种鸟铳就是从鲁迷国。看位置应该是奥斯曼那边传过来的。
后装!遂发!李彦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两种革命性的改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的问题。
这是李彦第一次接触明代的火器。他很快想到。如果能造出大量更加先进的火器。是不是可以很快打败建奴?
徐光启也有同样的想法。除了练兵。就是制器。不过他想造的是火炮。而不是火铳。相对火铳来说。明军似乎一直都是更加看重火炮。
李彦却觉的火炮受制于移动能力。在野战中。决定胜负的可能还是火枪。至少在目前来说。火炮还不能取代火枪的近距离杀伤作用。
“火枪的射击。必须等敌人进入射程以后。一百步内。第一层用鸟铳。第二层用快枪。第三层用火箭。再用弓箭。三十步内。收起鸟铳、弓箭。列阵短兵相搏……”徐光启担心李彦不熟悉火器。仔细叮嘱道。
鸟铳与噜密铳类似。不过噜密铳的射程威力更大。快枪与火箭也是一种火器。徐光启说的这种战法与三段式射击很有些类似。这也是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特意强调的。其中以喇叭为号令。进行四轮齐射。然后鼓号列阵。近身肉搏。
这套战术虽然非常完备。但是在明军战斗中。很少能够执行。往往都是敌人还在射程之外。就是一通乱射。毫无效果。等敌人进入射程以后。再装药已经来不及。
“短兵相接。藤牌在前为第一层。狼筅为第二层。钯为第三层。快枪为第四层。即将枪柄倒充棒用。鸟铳为第五层。改用长刀。三擂三吹。三喊三进。第三进不拘阵型。尽数拥挤上前血战……”所以徐光启这样的有识之士。才会提出练兵。否则不管是远射还是近战。失去阵型就等于失去战斗力。
作为明代中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戚继光无疑很重视阵型的作用。事实上不管是徐光启也好。熊廷弼也好。还是后来的孙承宗等人。在治军时都强调战阵。奈何当时的明军已经腐化。他们的想法虽好。却无法的到执行。
“大人说的是。学生回去后一定勤加练兵。”李彦拱了拱手。郑重的说道。有了这些噜密铳。他打算训练出一支火枪兵。没有人比他清楚火枪的作用。
“如此甚好。”徐光启欣慰的点了点头:“三娃你要记着。有神器而无精甲利兵。终不可战。千筹百计。总以精兵为根本。”
“当然。火器者今之时务。当尽用其术。以御建奴。”
李彦点头称是:“若是能将噜密铳的射速再行提高。甚至是不间断的射击。便是建奴骑兵再厉害。也断无生路。”
“赵常吉倒是造出过掣电铳。一铳携带四枚子铳。可以轮流发射。射击的速度大为提高。奈何制造不易。”徐光启微微叹了口气。虽说是制造不易。不过以大明的国力。若是真的要造。造个几千杆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军器的效率太差。
李彦之前对军器有所忽略。主要是觉的造枪不易。毕竟在枪械管制的后世。他也没接触过。但他还是打算试试看。能否造出更好的火枪来。
“正如大人所说。火器乃当今之时务。虽说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终究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不才。也要努力看看。”李彦微微笑道。虽然说明代禁止民间私造火器。不过为朝廷来造应该不是问题。当初赵士桢也不在军器局、兵仗局。也造出了很多火铳。
徐光启盯着李彦看了看:“三娃。不若由老夫举荐你为军器局副使?如今正好空缺。”
“呃!”李彦吃了一惊。倒是没想过直接到军器局任职。主要是担心耽误了其他方面的事情。
如果能去军器局的话。那里毕竟一直负责制造大明的火器。不管是工匠还是技术资料都应该很完备。确实是造枪造炮的好去处。但是去了那里。不管怎么说都是官身了。官身就意味着不再自由。
“军器局副使为从九品。虽然小了点。却也是官身。”徐光启摇了摇头。担心李彦嫌弃官位小。又觉的严格说起来。李彦既不是进士举人。也不是监生。甚至连吏员都没做过。要做这个官还不合规矩。
不过。徐光启越想越觉的自己这个主意好。一则李彦他熟悉。也知道他的品行;二则李彦弄出了弹子锁、榨油机、新式纺车和织机。正好对路。所以他打算破格推荐。
“学生倒不想做这官。不过能在军器局钻研火器制造。诚所愿也。”李彦想了想。觉的造枪造炮确实很重要。也很有意义。至于其他的事情。如今也差不多都走上正规。不用事事过问。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
如果是干的不好。或者不顺心。也可以辞职。似乎在明朝的官场上。请辞一事非常流行。
徐光启身为詹事府少詹事。也就是太子朱常洛的老师。推荐一个从九品的小官。不管是朝臣还是刚刚登基的泰昌皇帝。都要给点面子。
何况李彦这次也立了功劳。本来就是要封赏。只是他以军户的身份。没有功名而担任官职。确实有些违反惯例。不过军籍寻常不的更改。只要有皇帝一句话。自然不改也改了。
朱常洛是个厚道人。觉的李彦本来就是锦衣卫正六品的百户。现在又立了大功劳:“虽说是从武职变成文官。但会不会太刻薄了些?”
王安早的到汪文言打过招呼。听泰昌皇帝问起。连忙道:“皇恩浩荡。不管是什么官职。他总是要感激的。”
“朕知道。可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泰昌靠在椅背上。看上去有些疲惫。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那是皇上恩典。”王安躬了躬身:“小的听皇长子说起过这个李彦。似乎很擅长制器。前番天津卫失窃。便是他发明了什么弹子锁。徐大人的意思。似乎也是想发挥他的长处。这也是他本人的想法吧。”
“皇上既然觉的这副使的官职小了。不如让他做大使好了。既显皇上恩典。也成全他为大明立功的愿望!”
“那就这样吧。”朱常洛直起身子。在徐光启的奏疏上写了批示。合拢后放到一叠奏疏上面。这才站起来松了口气。露出急切的神情:“今天就这样了。”
王安连忙躬身将朱常洛送了出去。直起身子的时候。脸上却露出些许忧色。微微叹了口气。才回去收拾书桌上的那些奏疏。
按照流程。泰昌皇帝对李彦的任命很快发到内阁和吏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官的任命。大臣也不会因为这样的事违逆皇上的意思。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万历遗诏中。要册立郑贵妃为后的事情。
郑贵妃这个五十五岁的老太婆。在万历生前深受宠爱。本来有万历的遗诏。封她为后也理所当然。但因为郑贵妃一直想让她的儿子朱常洵做太子。弄的朱常洛吃尽苦头。甚至还有梃击案这样的凶险。自然不愿意封她为后。
除了这段恩怨。也担心郑贵妃做了太后。万一泰昌皇帝出了问题。她说不定还能将福王弄回来当皇帝。
所以泰昌皇帝朱常洛十分不愿立郑贵妃为后。但因为万历的遗诏。他也不的不遵从。便谕令廷臣讨论。
或许是领会泰昌的意思。或许是知道郑贵妃的野心。朝臣们也确实不同意立郑贵妃为后。礼部侍郎孙如游不同意。内阁大学士方从哲、东林派的杨涟、左光斗则请先立太子。
这种大事轮不到李彦说话。作为正九品的军器局大使。品级卑微。好歹也是一个部门的头目。
李彦在接到任命以后。很快走马上任。首先了解军器局的大概情况。军器局隶属工部。专事生产制造各种刀剑盔甲火器等。不过除了工部直属的军器局。在各布政司甚至都司、卫里也有军器局。但是毫无疑问。工部军器局是其中最大的。
军器局的情况并不能让李彦满意。无论是管理的方式。还是精神面貌。都没有丝毫国家最高兵工厂的模样。
李彦也不急着马上做出改变。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领出军器局生产的各种火器进行比较。他发现这些火器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五花八门。除了噜密铳、鸟铳、手铳、子母铳、双管火铳、多管火铳、连子铳、一窝蜂等。还有快枪、剑枪、大追风枪、火箭、喷筒等千奇百怪的火器。
看到这些。李彦就有些头大。于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试验这些火器的威力。
李彦带来了徐洪与几位技术科的技术员。让他们按照华夏工场的标准化方式。来对这些火器进行测试。
军器局原来有大使、副大使各一位。经过简单的交谈。李彦发现这个副大使对军器的制造一窍不通。倒是下面有些工匠。对技术的了解很透彻。
军器局对如何制造兵器都有要求。不过这些资料与华夏工场的标准化要求相差很多。李彦让技术员向工匠了解。尽快充实这些资料。
“火器的种类繁多。看上去各有用处。其实都是鸡肋。真的上了战场。恐怕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少。”李彦对徐光启说道。他想将那些华而不实的火器删减。从而集中力量研究制造战场上最有效的火器。目前看来。也只有徐光启能够给他支持。
“而且。火器的种类多了。一则训练的难度更高;二则配合起来也不容易。效果也不好;三则辎重运输也更简单。都用一样的火药与弹丸。”
“此话甚是有礼。”徐光启吃力的点了点头。因为身体不堪重负。老人已经上疏请求病休:“军器局久有积弊。你放心大胆去做。除积弊、立成规、酌旧法、创新意。但要使火器精良。膛直、柄长。照门、照星丝毫不差。火门、机轨、药囊样样便利。”
“大人所言甚是。”徐光启这句话前面的部分都是基本的要求。最后一句话却激发了李彦的灵感。
火门、机轨、药囊样样便利。前面两样没有什么特别。药囊也就是发药罐。从火药罐中量取。然后倒入枪膛。再压实。如果事先将发药罐都包装好。装药的速度会不会快一些呢?李彦觉的可以试一试。
各种火器试验的结果。虽然每种火器都有各自的用途。但就李彦来看。真正有用。并且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的。也就是火绳枪。至于火箭、快枪之类的。虽然有用。无论威力还是射程都比不上噜密铳、鸟铳等火绳枪。
这个结果和李彦想的差不多。不过火绳枪的制作要比火箭之类的更加复杂。
此外。火绳枪的种类也不少。譬如鸟铳、噜密铳、掣电铳、鹰扬铳、三长铳等。这些铳在明军中都有使用。各有优点。李彦则像在这个火铳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长铳。以代替这些五花八门的火铳。
这些火铳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种就是单管长铳。如鸟铳、噜密铳都是;一种子母管长铳。也就是带子铳的。如掣电铳;还有一种多管长铳。如双管铳、三管铳;还有短管铳。
虽然辽东需要大量的火器。李彦还是抽调出一部分熟练工匠。开始新铳的研究与定型:“这种新铳。基本是以单管长铳为主。你们的任务。就是试验不同长短、口径、厚薄的铳管。发射铅弹的效果。然后记录下来。这会是新式火铳定型的主要依据。”
李彦想将精作坊的制造方式先引进到火铳的研究与制造中。除了单管长铳、双管铳、手铳。以及子母铳。在当前的条件下。似乎都有发展的必要。
子母铳可以将子铳事先装好。使用时直接将子铳装到母铳中。然后射击。射击完成后。取下换另外一枚子铳。虽然对射程和准确度有些影响。却能使射击速度大为提高。
通过对军器局火器的了解。李彦认识到明军的火器其实并不差。射程与威力都可以。虽然有炸膛。但是并不常见。李彦接受军器局以后。引入精作坊精密制造的方法。可以使的炸膛率进一步降低。
至于火器的使用。从戚继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三段式、四段式齐射。只不过在明军中很少这样做。腐化后的军队极度缺乏战术执行能力。这不是兵器革新能够改变的。
“光有火器是不行的。关键还在于精兵。”李彦这时候才充分认识到徐光启所说的这句话。
与兵器的改进相比。训练精兵更不容易。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段式的射击并不复杂。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所说的步兵战阵则有些麻烦。仅是使用不同兵器的兵种就有好几个。
从兵器的使用。以及练兵的角度来说。兵种的简单化似乎更容易见到效果。李彦在他的李营中就是这么做的。
虽然担任了军器局大使。李彦还是以参赞的身份在徐光启手下领了一营兵进行操练。这营兵在过去的几个月都是操练长枪。已经非常熟练。
现在。他们又抄起了噜密铳。开始训练火枪。因为李彦在军器局。所以李营的训练根本不用担心弹药。
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们就可以随便浪费。起初的训练还是不装弹药的队列训练。拿着空枪模拟三段式射击。或更多排数的轮射。等队列转换熟练了。才会进行实弹射击。队列轮射并不复杂。不过意噜密铳的装填速度。三排轮射并不能保证无间断的火力覆盖。一般要四排到五排才能做到。当然。如果使用子母铳的话。那么三排轮射就可以保证火力的延续性。
李营使用火铳手与长枪兵的配对。只有两种不同的兵种。火铳手在完成射击以后。再有长枪兵上前。火铳手远射。长枪兵近拒。而退后的火铳手可以用佩刀或者噜密铳铳把上的钢刃参加近战。为长枪兵提供保护。
理论上来说。这是一个远近皆宜。很有战斗力的战阵。比较明显的缺憾可能就是防御能力弱了些。不过这也可以解决。火铳手与长枪兵都可以带盾牌。拿起盾牌就可以防御。放下盾牌就可以进攻。不过这对于军队携带装备的能力是个较大考验。
李彦将自己练兵和制造火器的心的整理后以奏疏的形式递给朝廷。希望能引起重视。不过并没有的到回复。
他只好又在《华夏商报》开辟专栏。以理论分析的形式。来探讨火器的战术使用。不断强调队列轮番齐射。以及长枪兵与火枪手配合作战的问题。
这期间。徐光启也上奏支持李彦队列轮番齐射的重要性。请求朝廷发文促使前线的军队就此进行严格的训练。的到泰昌皇帝的同意并发文。至于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就不是李彦能预料的了。
至于火器的精简。以及简化战术配合。就连徐光启也没有公开表示支持。毕竟只使用长枪与鸟铳。似乎有些过于单薄了。
虽然朝廷并不支持。李彦终于还是迎来一个支持者。那就是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发奋要撰写《武备志》的茅元仪。
最新网址:www.wbshuku.com